第一节 地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45&run=13

威海市地处胶东地盾的东北部,是一长期隆起地带。区内出露的地层以下元古
代胶东岩群的各类变质岩为主。自上元古代至晚第三纪,一直处于隆起上升状态,
遭受风化侵蚀,没有接受沉积,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有残积坡积、洪积
冲积、海积等堆积层。它们的分布与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条件的限制。

第四系 区内第四纪地层主要为中上更新世的残积坡积层、洪积冲积层和全新
世的海相沉积层。
残积坡积层和洪积冲积层:二者连续过渡,界限不宜划分,且在岩性上有相似
之处。 分布于山区河流两岸、山间盆地、山坡及山麓地带。厚度变化较大,1—10
米不等,最厚者如夏家疃、张家疃一带,达10米以上。岩性主要为粘质砂土,呈黄
色或黄褐色,由长石、石英及粘土等组成。湿度中等,粘性差。山坡及山麓一带,
有大量直径为2—9厘米的基岩碎块,分选较差。
海相沉积层:分布于滨海平原地带,厚度各地不一,一般在20米左右;市区为
最厚,达44.30米。其岩性自上而下为:(1)砂石、浅砾黄色,砂以石英、长石为
主, 次为黑色矿物。粒径大小不均,磨圆度良好。砾石以片麻岩为主,直径1至10
厘米, 磨圆度良好,厚约12米。(2)淤泥质粘质砂土。灰褐色、灰黑色,含有较
多的细粉砂及腐殖质,粘塑性较差。常呈1—3米厚之薄层状或透镜状,夹于砂砾层
内;在威海市区矿泉出露地段,厚度常达5—15米,成层分布,埋深在10米左右。

下元古代胶东岩群第二组 区内的变质岩系,依其岩性组合、地层顺序、沉积
韵律构造,递属于下元古代胶东岩群第二岩组。根据其岩石类型和组合特点,可划
分为三个岩段。
第三岩段:分布于靖子、合庆、刘公岛一带。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变粒
岩,斜长角闪岩及透镜状大理岩。下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变粒岩,薄层黑
云片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上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变粒岩为主。
混合岩化作用以机械注入为主,伴以渗透交代,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团块状、肠状
贯入,形成肠状混合岩或伟晶岩带。
厚度大于2,175米。
第二岩段:分布于古陌及远遥一带。以黑云片岩为主,夹薄层黑云斜长片麻岩,
杆榄大理岩,透镜状透辉岩,斜长角闪岩等。片岩和片麻岩中局部含石墨,石墨含
量一般为2—5%, 石墨黑云片岩及石墨角闪斜长片麻岩呈薄层状赋存于黑云片岩层
内。
混合岩化作用以机械注入为主,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条带状或肠状贯入,常形
成肠状或条带状混合岩化黑云片岩。
厚度大于1,133米。
第一岩段:分布于长峰、佛顶、羊亭及奈古山一带。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
上部有透镜体状斜长角闪岩,透辉岩及薄层含石墨片麻岩。
混合岩化作用以机械注入、渗透交代为特点,形成眼球状、条带状及条纹状混
合岩。
厚度大于2,75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