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威海市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351&run=13

组织沿革 威海最早的革命青年组织称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1940
年1月成立, 至1945年,苏菲、刘少军、时可正、梁彬先后担任青救会会长。抗日
战争胜利后,青救会改称青年联合会。
1947年秋,中共威海卫市委在威海第二中学进行建团试点,先后建立少年先锋
队、青年民主先锋队等青少年组织,继而转为民主青年团。同时,鲸园、竹岛完全
小学也发展了部分团员。 全市团员约180余人。后因国民党军进犯威海,民主青年
团的活动停顿。1949年3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威海卫市筹备委员会成立。4月20日,
在长峰小学正式建立第一个团支部。之后,团的组织迅速发展。到1950年,全市建
立36个基层团支部、 129个团小组,有团员853名。1951年6月26日,召开威海市新
民主主义青年团首届代表大会。
1957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
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威海市共青团组织不断扩大,至1965年,共青团威海
市委员会下辖483个支部,团员7,039人,占青年总数的35.1%。“文化大革命”中,
共青团工作被迫停止。1972年,共青团各级组织陆续恢复。粉碎“四人帮”后,共
青团工作获得生机。 1982年,全市计有基层团委23个,团支部604个,团员11,415
名,占青年总数的32.2%。
代表大会 威海共青团先后举行过十次全市代表大会。 第一次,1951年6月26
至30日召开,代表83人;第二次,1953年8月召开;第三次,1956年8月20至24日召
开,代表121人;第四次,1958年5月13至17日召开,代表210人;第五次,1959年8
月26至30日召开, 代表250人;第六次,1962年1月24至27日召开,代表362人;第
七次, 1963年2月27至30日召开,代表302人;第八次,1972年1月25至29日召开,
代表610人; 第九次,1979年3月24至26日召开,代表4 58人;第十次,1982年4月
12至14日召开, 代表401人。历次代表大会的议程内容,总结过去团的工作,部署
今后任务,动员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选举团市委
领导机构。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青救会的主要活动是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发
动青年参加八路军和各种抗日组织。抗战胜利后,青年联合会积极配合党的城市工
作,并在反奸反霸、减租减息运动中起到骨干作用。1946至1949年,青年联合会的
工作中心是发动青壮年参军参战,保家保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级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
发展生产,建设祖国;各条战线的团员青年充分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掀起了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热潮;宣传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
世界观。在1982年全国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市青少年纷纷走上街头,
学雷锋做好事。 他们到车站码头扶老携幼, 到公共场所维持秩序;帮助烈军属和
“五保护”挑水、送煤、清扫垃圾。第二百货公司的团员、青年成立“青年服务队”,
送货上门,送货下乡。据统计,“文明礼貌月”中,全市团员、青年整修、清扫街
道638条(次) ,长约7万米;到公共场所服务38,745人,包户照顾老人1,463户;
拾金不昧的46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