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通工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329&run=13

人力车和马车 英国强租威海卫后,从国外引进双轮人力车(又名黄包车),
成为城区主要客运工具。乘坐者,多系外国人。1911年,由大连引进四轮马车,每
辆可乘坐4人。 后四轮马车逐渐替代人力车。1945年,市内四轮马车35辆,人力车
被淘汰。建国后,四轮马车仍为城区主要交通工具,至1965年全部为脚踏三轮车和
自行车所替代。
公共汽车 1934年,威海卫管理公署于行政区内设三路短途汽车,即以码头区
为始点,分别驶抵羊亭、鹿道口、孟家庄,全长70公里,其中城区和近郊12公里。
1936年,改设四路短途汽车,即以码头区为始点,分别抵北港西、桥头、羊亭、小
阮疃,全长124公里,其中城区和近效18公里。日寇侵占威海卫后,短途汽车停驶。
1974年10月, 威海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购进客车3辆,招收职工15名。同年
10月1日,开辟党校至蒿泊公社长峰村线路,全长9公里,当年客运量为6.3万人次。
1976年1月, 开辟党校至蒿泊、东门外至靖子、东门外至张村三条线路,总长为33
公里,公共汽车增至5辆,职工34人,年客运量47.4万人次,比1974年增长6.5倍。
1981年1月, 原东门外始点站改在威海疗养院处。1982年,拥有公共汽车10辆,职
工增加到77人, 行车线路三条,总长33公里,年客运量达到153万人次,为1974年
的23.8倍。除公共汽车公司专营市区客运外,造船厂、橡胶厂、轮胎厂、毛纺织厂、
第二毛纺织厂、织布厂、铅笔厂和崮山、羊亭建筑公司等十五、六家工厂企业,自
备客车,接送本单位职工上下班。
轮渡 主要往来刘公岛与威海港码头之间。1931年,威海卫管理公署设置营业
蒸汽机汽艇一艘, 并以7艘小艇、100余只舢板辅助渡海,年客运量约1.8万人次。
1938年日伪军盘踞后,轮渡停航。1949至1982年,营业轮渡一直未恢复,进出刘公
岛者均乘坐驻威海海军运输艇,每日定时往返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