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庄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327&run=13

住房建设 建国前,农村中除地主、豪绅和一些富户外,绝大多数农民住房都
较狭窄、拥挤。据1946年统计,全市农村中有5,536户租房,占农户总数的18%,租
借房屋12,235间、97,880平方米,平均每户17.7平方米。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农村住房建设逐年增加。1959年,全市农村住房有22,346栋、92,240
间、 128.7万平方米,每人平均占有11.1平方米。1960—1969年的十年间,农村新
建住房4,746栋、 18,896间、24.8万平方米;1969年,全市农村住房有27,092栋、
11.1万间、 153.5万平方米。但由于同期农村人口迅速增长,每人平均占有面积却
下降到10.4平方米。1970—1978年的九年中,农村中新建住房8,836栋、36,479间、
47.8万平方米; 1978年,农村住房有35,928栋、14.8万间、201.3万平方米,每人
平均占有12.5平方米。 1979—1982年的四年中, 新建住房12,530栋、49,427间、
76.4万平方米,相当于1960—1978年新建住房的总和。1982年,农村住房有48,188
栋、19.7万间、27 6.7万平方米,每人平均占有17平方米。

1982年威海市农村住房简况表
┏━━━━┯━━━━━┯━━━━━┯━━━━━━━━━━━━━━┯━━━━━┯━━━━┓
┃ 公社 │ 户数 │ 人口 │ 住宅拥有量 │每户平均房│每人平均┃
┃ │ │ ├───┬─────┬────┤ │ ┃
┃ │ │ │ 栋数 │ 间数 │建筑面积│ │ ┃
┃ │ │ │ │ │(平方米)│ │ ┃
┠────┼─────┼─────┼───┼─────┼────┼─────┼────┨
┃ 市区 │ 4,017 │ 12,391 │ 3869 │ 20,468 │ 211752 │ 5.1 │ 17.1 ┃
┠────┼─────┼─────┼───┼─────┼────┼─────┼────┨
┃ 田村 │ 11,918 │ 40,403 │11763 │ 50,761 │ 863240 │ 4.3 │ 21.4 ┃
┠────┼─────┼─────┼───┼─────┼────┼─────┼────┨
┃ 羊亭 │ 9,790 │ 32,445 │ 9500 │ 39,216 │ 450765 │ 4.0 │ 13.9 ┃
┠────┼─────┼─────┼───┼─────┼────┼─────┼────┨
┃ 蒿泊 │ 8,998 │ 30,698 │ 9595 │ 38,300 │ 549327 │ 4.3 │ 17.9 ┃
┠────┼─────┼─────┼───┼─────┼────┼─────┼────┨
┃ 温泉 │ 5,449 │ 19,192 │ 5298 │ 22,095 │ 272645 │ 4.1 │ 14.2 ┃
┠────┼─────┼─────┼───┼─────┼────┼─────┼────┨
┃ 崮山 │ 5,571 │ 19,193 │ 5586 │ 21,260 │ 271173 │ 3.8 │ 14.1 ┃
┠────┼─────┼─────┼───┼─────┼────┼─────┼────┨
┃ 孙家疃 │ 2,428 │ 8,838 │ 2577 │ 4,942 │ 148326 │ 2.0 │ 16.8 ┃
┠────┼─────┼─────┼───┼─────┼────┼─────┼────┨
┃ 总计 │ 48,171 │ 163,160 │48188 │ 197,042 │2767228 │ 4.1 │ 17.0 ┃
┗━━━━┷━━━━━┷━━━━━┷━━━┷━━━━━┷━━━━┷━━━━━┷━━━━┛

农村公共建设 建国前,农村公共建设主要是庙宇、戏台、祠堂、学校、碾屋、
水井、桥涵等。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建设多用于行政管理和文化教育事业,建筑形
式与一般民房相同。1965年以后,农村一些社队先后建有礼堂、医务室、代购代销
店等。其礼堂的建筑跨度一般为12—18米,一侧山墙开大门,内设观众厅和舞台,
平时兼作仓库,冬季作影剧院。至1982年,全市农村各类公共建筑总面积达28.9万
平方米,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占有1.8平方米。
生产建设 1953年3月, 全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农村合作经济逐
渐壮大,集体的生产建设日益发展,主要是粉坊、豆腐坊一类的副业用房,建筑结
构和形式均同于一般民房。 1958年9月,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随之出现了联村兴
办的畜禽饲养场。 据1959年统计,全市农村生产建设的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
其中畜禽饲养场占60%。 1970年以后,城市工业逐步向农村扩散,带动农村工业生
产建设的发展。1970—1978年的九年中,全市农村各类生产建设的建筑面积共19.9
万平方米,相当于1949—1969年建筑面积总和的88.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社队工业迅速发展,1979—1982年的四年中,农村生产建设的建筑(主要是厂
房)面积为18.9万平方米,相当于前九年的总和。至1982年,全市农村生产建设的
建筑总面积61.5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占有3.8平方米。
新型农村 建国33年来,威海市先后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农村。其中较为典型的
有三处。
孙家疃公社远遥村 位于葡萄滩西南海岸,整个村庄以经纬交叉的三条沥青路
为骨架, 横直有序地排列着粉墙红瓦房400余幢,每幢住宅的平面布局一般是正房
四间,分别设储藏室、伙房、洗澡间等;前有院墙与大门,形成独门小院,建筑面
积一般为100平方米。 正房门上设雨棚,室内地面铺盖地板砖,墙壁喷漆,顶棚装
有吊灯。
温泉公社江家寨 位于文登、 荣成、威海公路交叉点西北。1976年3月,村党
支部根据旧村处于冶口水库下游、地势低洼的实际情况,决定迁建新村。到1978年
3月,在新址建筑民房297栋、1.6万平方米。民房平面布局为正房四间,厢房三间,
独门独院。 每栋造价2,000元左右。1982年,在山东省、威海市科研单位的帮助指
导下,开始建造沼气池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效用率高。农民高兴地说:“做饭不
用草,每天可洗澡,还是社会主义好”。
田村公社福德庄 位于张村河中段北岸,常遭水灾,且占据良田。1978年,村
党支部决定在村北110余亩荒山向阳坡上建设新村。至1982年,新村建房350余户,
面积2.5万平方米。 新村由山脚沿斜坡而建成正方形,南北四行,东西15排。房屋
为院落式,正房四间、厢房三间,独门独院。院内栽花种菜。墙外建猪圈、厕所。
屋内设有会客室、卧室、储藏室、厨房、洗澡间等。建房造价一般三、四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