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326&run=13

威海市集镇,多是由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沿革的变化而形成的,为方圆几十里
内的商品集散、文化交流及政治活动的中心。解放前,威海市境内有集的镇仅凤林、
崮山后、温泉汤、羊亭四处,市北与山后一带,习惯于进市内赶集,因此而无集。
解放后,发展经济,扩大交流,集镇渐趋活跃。1949年新开设张村集。1958年凤林
公社机关迁至蒿泊,集市亦迁蒿泊。1976年,孙家疃公社机关从孙家疃村移至北海
边的荒沙滩上建设新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公社驻地拓宽街路,兴建公用
设施,创办社队工副业,扩大农贸市场,加快集镇建设。自1979年以来,在城建部
门帮助下,各公社对其驻地均先后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规划,并按规划建设集镇。
至1982年,孙家疃、田村、羊亭、蒿泊、温泉、崮山六个公社驻地的集镇内,工业
副业、 商业供销、学校医院、群众生活等功能分区基本形成,占地共148公顷,人
口19,000人。各集镇相继建有影剧院、礼堂、商店、饭店、旅馆等楼房及厂房车间,
建筑面积共达25.4万平方米。各集镇建设布局较为得当,功能分区较为合理,交通
方便,集市兴旺,基本建成为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具有一
定规模的卫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