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园林绿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323&run=13

公园 解放前,卫城区有环翠楼公园、威海公园2处,街心花园1处。其规模较
小,设施简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威海市政府对园林建设进行了规划。至
1982年,全市有公园1处,花园2处。
环翠楼公园 位于奈古山东麓,是威海市最大的公园,建于1931年。因园西有
环翠楼而得名,初建面积约4. 8公顷。园内建望月亭、观海亭和荷花池、鸟房、花
圃, 放置午炮、 火警钟等。楼后被日军焚毁,其它设施破废。1954年,植果树2,
500棵。 1975年,恢复环翠楼公园,修复望月、观海二亭。1977年重修环翠楼,增
设花房、动物笼舍、儿童游乐场、石凳、石桌,栽种花草树木,修建园内路径等,
全园面积约12公顷。具有玲珑剔透、规划疏密相宜的特点。昔有“以沧海山川之胜
甲天下,山光水色峥嵘於前”之称。
威海公园 又称东山公园, 位于棉花山南麓近海处,建于1934年,面积4.6公
顷。园内建有望云轩、长风亭、运动场、花圃、草坪,植有果树、花卉等。1945年
毁于日军炮火。解放后,园北被垦为良田,1965年改做苗圃场。1980年在公园旧址
建东山宾馆。
鲸园花园 位于今海港码头北门口。英国强租期间,称坞口花园。1916年用鲸
鱼牙骨对成拱形东门,南、北两门之上横梁各为一条鲸鱼骨,故称鲸园。因地呈三
角形,又称三角花园。1931年,这纪念收回威海卫,于园内修建三棱锥形白玉塔,
上书“收回威海卫纪念塔” 。建国后,因拓宽马路,面积缩至0.1公顷。“文化大
革命”期间,纪念塔塔面被破坏。1980年恢复原貌,并设石桌、石凳,种植花草,
纪念路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外花园 位于体育场北端,面积6.4公顷,建于1964年。内有花房、苗圃、
荷花池,种植杨、柳、花、草等。到1966年已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乱
拆乱建而废,唯有荷花池尚存。
西门外花园 建于1974年,面积0.11公顷,内有曲径、石座、风景树、花卉等,
为附近居民小憩、游览之地。
公共绿化 建国前,园林树木破坏严重,市内街、路两旁树木稀少。新中国成
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绿化,发动群众植树。1958年以后建起苗圃,主要有梧桐、苦
楝子、黑松、垂柳、雪松、毛白杨等。至1976年,城市绿化面积达21公顷,城市绿
化覆盖率达11%。至1982年,城市绿化面积达34公顷,城市绿化复盖率达18%。
葡萄河 即城南河,全长1,500米。建国后,经治理,河道由原8米展宽至16米,
河堤用块石加高到1.5米。1958年,在东自南大桥,西至城墙西南角,长500米的河
道两岸,栽葡萄337株。1965年,用角钢搭成拱形葡萄架,顶部用铁丝扯成方格网。
夏秋两季藤叶茂盛。串串葡萄悬于河水上空,游人到此无不赞叹,蔚为大观。
行道树 建国前,城内仅有几条街道有行道树。建国后,结合城市街道拓宽,
栽植行道树。五十年代多为垂柳,六十年代为大叶杨、卷枝柳,七十年代改为梧桐、
苦楝子等。八十年代,海滨路和碱性较大的宝泉路,栽植耐盐碱的黑松。
花坛绿带 1982年拓宽新威路时,于新威与昆明二路交叉口处,首置直径25米
的花坛一座。在拓宽的新威路中间,建绿化带,树、花间植,松柏相伴,三季开花,
四季常青。
环山林带 1959年,威海市政府发动群众绕城区修环山路,东自棉花山,经菊
花顶、高角山、奈古山、莲峰顶至塔山接公路。沿途于环山路以上植成材树,路以
下植各种果树,形成一条环山林带。“文化大革命”中荒废,1982年重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