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住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322&run=13

建筑面积 1930年, 市区(含刘公岛)共有官房、民房6.1万间、61.2万平方
米。1936年增加到6.8万间、67.5万平方米。后因日寇的侵略和国民党军队的破坏,
房屋面积锐减,到1949年,市区仅有房屋4.1万间、50.4万平方米。
建国至1957年,在旧工业区周围兴建职工宿舍。八年中,全市住宅建设投资为
61.1万元, 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3.1%。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每
人平均居住面积(不包括私房,下同),由1949年的2.5平方米增加到1957年的2.8
平方米。 1958至1966年的九年间,住宅建设投资67 .1万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的3.9%,住宅竣工面积1.1万平方米,占基本建设竣工面积的15.2%。到1966年,全
市每人平均居住面积为3.1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住宅建设受“左”的干扰
破坏, 1967至1978年的十二年中,住宅建设投资总计662.5万元,占基本建设投资
总额的6.7%, 住宅竣工面积10.1万平方米, 占基本建设总竣工面积的18.5%。 到
1978年, 每人平均居住面积仅达3.4平方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十分
重视解决群众住房难的问题,除扩大住宅建设投资外,还动员社会各方面集资兴建
住宅,大大缓和了住宅紧张的状况。1979至1982年的四年中,住宅建设投资增加到
2,816.4万元, 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7.2%,相当于1950-1978年29年间住宅
建设投资总和的2 .56倍; 住宅竣工面积20.2万平方米,占同期基建总竣工面积的
41.7%, 相当于1950—1978年29年住宅竣工面积总和的166%;每人平均居住面积,
由1978年的3.4平方米增加到5平方米(包括私房)。
住宅结构 明清时代,一般民房多为砖、石、木结构,一层式坡屋顶,屋顶以
海苔、贝草或麦秸苫盖。殷实人家,以小筒板瓦竖迭成垅挂铺。绅商大户,虽然也
采取砖、石、木结构,但基座所用块石均经精工雕琢,并以檐头出厦和建筑彩饰而
区别等级的不同。

附图:城内“王宅”建筑群复原图(清代)
英国强租威海卫后,民房多为等腰三角形屋架,“大翻毛”瓦苫盖。官宅多由
繁杂的柱、梁、枋木架结构改为轻屋架、玻璃窗、尖屋顶小体量欧式庭院的别墅建
筑。
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居民生活的提高,建筑技术的改进,住宅结构也随
之变化。五十年代,住宅结构以石基、红砖墙、木架、红瓦盖的简易平房为主;六
十年代,部分住宅钢筋取代木梁,砂子灰作粘合剂。1971年,威海房地产管理所在
统一路北门里路西建四栋三层住宅楼,砖石墙体,钢筋混凝土楼板,起脊屋架,屋
顶复盖红瓦。从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日益应用于住宅建筑。到八十年代,住宅建筑
基本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建筑布局 明清时代, 威海卫城内住宅朝向,或南偏东1-2°(磁向),或南
偏西1--2°,多为一进四合院或数进四合院。每一院内,前后厅堂或五间,或三间,
左右对口厢房各三间,前厅为客房(又称倒房),后厅为居室(又称正房)。前厅
的一侧间为大门,俗称过道。院内有影壁或厢房山墙与过道相应。后厅内,分正间
(又称明间),多做厨房;明间左右依次称二明间、稍间,或作卧室,或作贮藏室。
建国初至六十年代,私人住宅多为三、四间正房,二、三间厢房,独门院,无
倒房。公房住宅,每户或为一间半、或二间、或三间,每排房数户,每两排之间挤
为合院。有的每户建一小院,配一小草厦。自七十年代起,住宅向高空发展,布局
日趋多样化,一般以楼幢为单位,一楼为一合院。楼内布局可一梯两户,或一梯四
户; 一户或一室,或一室半,或二室,或三室;户住面积20-40平方米;合院内每
户配6-8平方米的草厦子。 1979年,第二轻工业局建成一批二层楼的住宅,每户一
单元,分上下两层楼共四间,楼梯或内或外,每单元一小院,院内建平房仓库一间。
八十年代,住宅布局表现楼层多,造型新颖。每单元两户,每户四室,面积为40平
方米,前阳台、后凉台各一个,配以草厦8平方米,置于楼下合院内。

威海市城市住宅建设情况表
┏━━━━┯━━━┯━━━━━┯━━━━━┯━━━━━┯━━━━━━━━━┯━━┓
┃ 年份 │住宅 │占基建投资│竣工面积(│占基建总竣│ 年末住宅面积 │人均┃
┃ │建设 │ │ │ ├────┬────┤居住┃
┃ │投资 │ │ │ │建筑面积│居住面积│面积┃
┃ │ │ │ │ │万平方米│万平方米│ ┃
┠────┼───┼─────┼─────┼─────┼────┼────┼──┨
┃ 1950 │ -- │ -- │ -- │ -- │ 7.9 │ 4.7 │ 2.4┃
┃ 1951 │ -- │ -- │ -- │ -- │ 7.9 │ 4.7 │ 2.4┃
┃ 1952 │0.6 │ 7.59 │ 0.01 │ 17.70 │ 7.9 │ 4.8 │ 2.4┃
┃ 1953 │ -- │ -- │ -- │ -- │ 7.9 │ 4.8 │ 2.4┃
┃ 1954 │7.5 │ 20.00 │ 0.12 │ 28.01 │ 8.0 │ 4.8 │ 2.3┃
┃ 1955 │1.2 │ 5.91 │ 0.02 │ 4.62 │ 8.1 │ 4.8 │ 2.4┃
┃ 1956 │35.3 │ 34.68 │ 0.59 │ 49.28 │ 8.6 │ 5.3 │ 2.7┃
┃ 1957 │16.5 │ 19.12 │ 0.28 │ 19.03 │ 8.9 │ 5.4 │ 2.8┃
┃ 1958 │6.4 │ 1.92 │ 0.11 │ 4.99 │ 9.0 │ 5.4 │ 3.1┃
┃ 1959 │2.7 │ 1.00 │ 0.04 │ 3.23 │ 9.0 │ 5.4 │ 3.0┃
┃ 1560 │23.7 │ 8.81 │ 0.40 │ 17.25 │ 9.2 │ 5.5 │ 3.1┃
┃ 1961 │ -- │ -- │ -- │ -- │ 9.2 │ 5.5 │ 3.1┃
┃ 1962 │ -- │ -- │ -- │ -- │ 9.2 │ 5.5 │ 3.4┃
┃ 1963 │7.2 │ 8.27 │ 0.12 │ 36.09 │ 9.1 │ 5.4 │ 3.2┃
┃ 1964 │9.0 │ 5.21 │ 0.15 │ 61.15 │ 9.2 │ 5.5 │ 3.1┃
┃ 1965 │2.1 │ 0.67 │ 0.03 │ 6.71 │ 9.2 │ 5.4 │ 2.3┃
┃ 1966 │16.0 │ 35.14 │ 0.26 │ 94.00 │ 9.4 │ 5.7 │ 3.1┃
┃ 1967 │ -- │ -- │ -- │ -- │ 9.4 │ 5.6 │ 3.0┃
┃ 1968 │ -- │ -- │ -- │ -- │ 9.4 │ 5.6 │ 2.9┃
┃ 1969 │23.8 │ 6.24 │ 0.26 │ 8.95 │ 9.6 │ 5.7 │ 2.8┃
┃ 1970 │27.3 │ 8.34 │ 0.30 │ 9.60 │ 9.8 │ 5.9 │ 2.5┃
┃ 1971 │36.9 │ 8.53 │ 0.41 │ 11.04 │ 10.2 │ 6.1 │ 2.5┃
┃ 1972 │75.6 │ 9.09 │ 0.84 │ 14.59 │ 11.0 │ 6.6 │ 2.6┃
┃ 1973 │72.5 │ 9.26 │ 1.65 │ 34.58 │ 12.8 │ 7.6 │ 3.0┃
┃ 1974 │39.2 │ 5.11 │ 1.28 │ 23.94 │ 13.7 │ 8.2 │ 3.1┃
┃ 1975 │84.4 │ 6.55 │ 0.43 │ 7.66 │ 13.7 │ 7.7 │ 2.8┃
┃ 1976 │66.4 │ 6.04 │ 1.17 │ 17.54 │ 14.8 │ 8.9 │ 3.1┃
┃ 1977 │30.9 │ 7.45 │ 1.96 │ 25.81 │ 16.3 │ 10.2 │ 3.4┃
┃ 1978 │105.5 │ 7.34 │ 1.79 │ 22.44 │ 18.3 │ 11.0 │ 3.4┃
┃ 1979 │279.4 │ 19.23 │ 2.08 │ 21.78 │ 26.8 │ 13.4 │ 3.9┃
┃ 1980 │490.0 │ 18.28 │ 3.69 │ 34.31 │ 35.2 │ 17.6 │ 4.2┃
┃ 1981 │788.0 │ 36.30 │ 5.95 │ 49.99 │ 40.8 │ 20.4 │ 4.5┃
┃ 1982 │1259.0│ 33.17 │ 8.47 │ 52.41 │ 48.0 │ 24.0 │ 5.0┃
┗━━━━┷━━━┷━━━━━┷━━━━━┷━━━━━┷━━━━┷━━━━┷━━┛
①1950至1978年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包括私房,1979至1982年包括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