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政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319&run=13

城垣 威海卫城垣,1403年(明永乐元年)建,“砖石相间,高三丈,阔两丈,
周六里一十八步。门四,楼铺二十,池阔一丈五尺,深八尺。”至明代中叶,城垣
倒塌。1489年(明弘治二年),巡查海道副使赵鹤龄至此,深为叹息:“如不重治,
之后必有大患。”遂疏动泰山香钱数百两重修。1636年(明崇祯九年),防院杨文
岳,同监视军门下把牌太监杨钦、周从善奏请朝廷拨国库金二千余两,修卫城,疏
浚护城河。1731年(清雍正九年),威海卫守备张懋昭重修四城门。1931年,威海
卫管理公署为开拓马路,拆除东、北两城门。建国初期,将旧城墙全部拆除,辟为
马路和住宅区。今环翠楼南北留有部分遗址。
(附威海卫城东门城楼图及威海卫城城垣图)
桥涵 明初,威海卫城内十字路口南建有石砌拱桥一座,名猪桥(后更名为驷
马桥),清朝末年倒塌。清康熙年间,于东门外护城河修木板桥一座,后改建石拱
桥,1918年又西移改建为平桥。清光绪年间,于城南河修建巩军桥,为砖砌拱桥,
后倒塌。 英国强租期间,修建南大桥,为8孔条石平桥,同时又建三、四座涵洞。
威海卫管理公署建几座小涵洞。
建国后,新建、改建桥涵18座,连同旧存桥涵,共计27座。较大的有:新威路
南大桥、解放路酒厂桥、新威路北竹岛桥、统一路城南河桥、井冈山路桥、海滨路
桥、纪念路桥等7座。新威路南大桥,为市区最大桥梁,1965年改建,仍为8孔条石
桥、长17米,宽16米。
排水 清代, 城区排水沟渠有2条:坞口河,汇奈古山北坡、古陌岭南坡及以
西诸岭之水,于卫城北侧流注入海;城南河,汇奈古山南坡及佛顶山北坡之水,经
城南入海。 英国强租期间,商埠区排水沟渠增加4条,同时在道路两侧又修建排水
明沟。建国至1982年,市区主要排水河沟有16条,除南竹岛河外,余皆砌筑堤坝。
建国初期,路面排水采用明沟“雨污合流”排出。六十年代,改明沟为暗管式
排水,仍为“雨污合流”。1981年,决定将市区排水改为“雨污分流”制。当年完
成工程设计,翌年初开始动工,年底埋设主管道13公里。
海堤 英国强租后期,于泰山路码头北侧建石砌海堤200余米。后遭海浪冲击,
屡有坍塌。1982年5月,依原址改建石砌海堤2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