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路街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317&run=13

明清时代, 威海卫城内有大街小巷21条,其中主要街道两条,路宽6米;次要
街道2条, 路宽4米;其余多系小巷,宽2米左右。路面多为夹沙土铺盖,间或乱石
铺砌。主要街道断面,呈两侧高、中间低凹槽状,兼为排水沟渠。
英国强租后,在商埠区筑主要道路14条,平均宽度5米左右,路面多为碎石路,
路基结构为30公分乱石夯紧,上铺15公分厚碎石子和砂土逐层压实。
收回威海卫后,城区路划,东至东山公园,西到西门外,北至北沟村,南至金
线顶西侧,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计有道路街巷122条,总长约23公里,路面总面积
约18.4万平方米,路宽多为5—6米,小巷多为2—2.5米;中山路(今新威路和海港
路) 拓宽至9米,为市区最宽马路;路面除潍县街以石条铺筑两条车辙道外,余皆
为石子土路。
建国初期,城区路划与解放前无异。1956年,新威路中段(东门外至今邮电大
楼)铺设长450米、宽6米的全水泥路面,开拓新威路南段(搿伙沟至北竹岛桥),
全长704米、宽14米,路面面积9,856平方米;1957年,拆除东城墙,建东城路,长
813米、 宽8米,路面面积6,504平方米;1958年,将西门外以西到城南河段的弯曲
小路拓宽改直, 筑成长1,050米、宽12米的土路(今和平路西段);1959年,拆除
环翠楼以南的西城墙,建长512米、宽18米的西城路;同年,拆除南城墙,建长543
米、 宽11米的解放路; 1963年,新威路东段(罗锅桥至法院)改建为水泥路面;
1965年,新威路中的水泥路面改为柏油路面;此后,市区道路开始有计划地分段铺
筑柏油马路,路面形式和结构亦作了改进,主要道路设车行道,两侧有人行道,改
碎石、砂土路基为素土压实、铺砌30公分厚乱毛石、再铺20公分厚石子,上面喷洒
沥青、撒绿豆砂压实;1973年,开辟自公安局门前,经戚谷疃至东山脚下的东山路,
长1,094米、 宽10米;1975年,市区路划扩大,东至东山,西到寨子桥,南至南竹
岛, 北至高角山,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至1982年,市区共有道路街巷75条,总长
34公里,路面总面积31万平方米。主要道路全系柏油路,部分街巷也都改建为柏油
或混凝土预制板路面,全市区柏油路计20公里、19万平方米,分别占市区道路总长、
总面积的58.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