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客货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259&run=13

运输组织 早期经营交通运输组织均为私营。1930年,设有三合、大东汽车公
司,经营烟台至荣成,威海至文登、烟台的客运。1932年,设有大东、联合、有利
三家。同年3月1日,设烟荣汽车路威海卫办事处,经营烟台至荣成干线公路客贷中
转运输。1935年,设立共和汽车公司,经营威海至烟台、威海至荣成两干线的客运。
1946年,威海商会置汽车一辆。由威海至烟台,客货兼营,1947年因战争停办。
1952年,威海设立汽车站,经营威海通往临近各县的客运和零担行李。1956年
后,成立四轮马车运输合作社、地排车搬运合作社,原码头马车组和汽车站马车组,
分别组成第一、第二马车运输合作社,年底合并为威海市马车运输合作社。
1958年,四轮马车运输合作社撤消。客运组织只有汽车站,货运组织有马车运
输合作社和地排车运输合作社,1960年3月两社合并成立威海市运输公司。1965年5
月,成立威海市运输合作社联社。1966年底,成立威海市联运办公室,负责市、港
口物资的集散、短途物资的运输和水路、铁路、公路的联运。1982年,联运办公室
负责专业运输和公社、企事业运输。专业运输组织有威海汽车站、汽车一队、汽车
二队、 汽车三队、起重装卸队,公社运输组织有7个公社的运输站和拖拉机站,企
事业运输组织有商业储运公司、供销储运公司、粮食局车队、水产局车队、物资局
车队、外贸局车队等。
客运 早期客运工具落后,客运量很低。1920年春,有汽车客运,往来于烟台、
文登、荣成,每日定时运行。
收回威海卫后,行政区内设长、短途汽车客运。长途驶行于烟台、荣成、石岛、
俚岛等地。短途汽车客运归商办,由码头区起,至孟家庄、羊亭、鹿道口三路,各
路车到达终点停一小时即开回,票价平均每四公里一角。1936年下半年,汽车路办
事处改为威海卫汽车路管理处,管辖全区长短途汽车客运,并开设由南大桥至小阮
疃、 北港西的短途客运。马车,码头区内,每次票价2角。区外临时议价,雇车半
天者2.5元, 整天者4元。人力车,刘公岛夏季最多,码头区不过数辆。票价每1.5
公里为2角。 1936年,各种车辆客运量达31,106人次。1937至1945年,区内外交通
萧条,客运几乎停顿。
威海解放初期至建国前夕,恢复和开设通烟台、牟平、文登、荣成、石岛、莱
阳、龙口间的直达客车,1946至1949年客运量达7,200人次。
建国后,除保留原有的威烟、威文、威荣等长途客运路线和威羊等短途客运路
线外, 开辟新的长短途客运路线。1952年,始发车和过路车8次,年客运量12.6万
人次。 至六十年代,始发车和过路车增加10-16次,年客运量为17.8万人次到28.6
万人次。七十年代,长途客运开辟至青岛、荣成、石岛、烟台、东村、莱阳等线,
短途客运开辟温泉、 崮山、 羊亭等线,始发车和过路车达21次,1975年客运量为
33.6万人次。1980年,开辟至蓬莱的长途客运和至汪疃的短途客运,增加至青岛、
烟台的客运班次,客运量达48.5万人次。至1982年,每日始发车31班次,过路车10
班次,日平均客运量1,134人,年客运量58.2万人次。
货运 建国以前,货运以民间组织为主,多为自由分散状态,运量很低。建国
以后,人民政府将民间运输组织起来,分别成立小车组(地排车在内)、码头马车
组、车站驻地马车组。1956年,搬运合作社有地排车83辆,第一马车运输合作社有
马车22辆,第二马车运输合作社有马车64辆。至六十年代中期,长途货运以马车为
主,短途货运以地排车、小推车为主。威海至烟台、莱阳、龙口、文登、牟平、荣
成等地,沿途均有马车从事货运。1965年货运量为10.4万吨。1972年,在原马车合
作社的基础上成立运输公司,从此马车运输逐年减少,汽车运输增加。至1975年,
马车专业运输全部被汽车和拖拉机运输所代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专业
运输和社会运输。至1982年,货运量为231万吨,为1949年的115倍,为1965年的15
倍, 为1975年的2.7倍。货运周转量为5,138万吨公里,为1949年的197倍,为1965
年的78倍,为1975年的4.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