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储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230&run=13

仓库设施 明代设卫驻军后,在城里西北隅设有豫积仓,在百尺崖所建有后所
仓,以上两仓均有仓官管理。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威海卫守备李标于城里东
南隅建社仓, 发动城区居民捐粮500石。1724年(清雍正二年),威海卫守备郑承
恩建社仓2间。1729年,守备张懋昭建监谷仓于关帝庙后,买监谷2,000石。1730年,
又建仓5间,储监谷,于歉收年平价卖给居民。
英国强租期间,粮食多由商号经营,因港内往来粮船频繁,各粮商均设简易粮
仓。
1948年,威海卫市粮食局以庙宇、祠堂和民房储粮。到1954年11月,粮仓计16
处,可储粮600万斤。1956年,建一幢可容500万斤的粮库。1962年,建粮库13幢,
容量973万斤。1970年以后,粮油储存设施逐步增加,到1982年,全市拥有粮库123
幢, 总容量4,360万斤; 油罐41个, 总容量70万斤;存粮场地92.8亩。自1977到
1982年,平均每年储存量2,000万斤左右。
储藏方法 威海民间多用缸、坛、纸缸、囤、苇摺等储粮,清末始有木制粮柜。
甘薯多储于室内地窖越冬,以防冻伤。建国初,粮食局、合作社集中储粮,多将房
屋门窗堵塞,屋内地面铺河沙、石灰、草木灰,以防泛潮。民间储粮除改进盛粮工
具外,采取密封、药杀等措施,保持原粮不虫蛀、不霉烂。1954年以后,粮食部门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管粮方针,开展“无虫蛀、无霉变、无鼠雀、无事
故”的“四无粮仓”运动。粮食管理主要抓入仓粮食质量,辅以药剂灭虫。1970年
后,采用塑料薄膜密封粮堆,抽出粮堆内空气,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以达灭
虫抑菌的作用;同时利用粮食生理的后熟和呼吸作用,采用粮堆密封自然降氧的方
法,达到灭虫、防霉的目的;并向“低温、低氧、低药、低湿”的保粮方向发展,
保证粮油安全储存。从1974至1982年,威海市粮库连续九年被山东省、烟台地区评
为“四无粮仓”的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