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理发照相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226&run=13

理发 清初,理发匠多在街头搭棚,用竹杆挑起幌子,红布上书黄字“奉命待
诏”,将男人所留拢发改成蓄辫。理发匠多以本业为耀,有诗传曰:“不读诗书朝
天子,全凭手艺见君王。“有些理发匠肩担理发工具箱和火炉,走街串巷招徕顾客,
就地坐箱剃发洗头。清末,理发幌子有的中间书“理发”二字,两侧有“朝阳抠耳,
灯下剃头”对联陪衬。有的在理发幌子上拴三绺青丝为标记。民国时期,市内大的
理发馆街门两侧则改用五色棒子做招牌。
在威海,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为理发匠假日,即为“罗姓”理发始祖庆贺生日。
当地流传的“莲花落”说:“理发馆,罗祖流,三绺青丝挂门头,男剃前,女剃后,
僧道两门剃左右;有分头,有背头,女子烫得飞机头;剃完头,不算完,还要打套
‘五花拳’。”今仅有个别理发匠持“五花拳”技艺。理完发后,在顾客头部、颈
部推、拿、弹、柔,给人以舒筋活血、清脑提神之快感。
清初,理发工具以剃刀为主,后逐渐传入手摇理发推子。单手推子在1936年开
始普及,刀子以德国产品为多,推子多来自日本。同年,上海有人来威海开万国理
发馆,兴起烫发。是年,理发业发展到28家,资本额千元以上的18家,千元以下的
10家。
建国初期,理发业有23家。公私合营后,成立威海市新新理发社。1956年,恢
复中断多年的烫发。“文化大革命”中,烫发又被禁止,1978年重新恢复。
威海使用电吹风始于1956年。 1964年, 电烫改为化学烫发,并配备烘发机。
1969年普及电动理发推。1981年,在市中心建美容理发厅,该厅设备完善。1982年,
全市城乡理发馆(店)38处,市内集体理发店职工95人,其中计划外用工26人。
照相 1918年,上海兆芳照相馆在东码头设分馆、刘公岛设支馆,后相继有怡
芳、 大同照相馆。到1936年,照相馆有7家,资本额万元以下3家、千元以下3家、
百元以下1家。日伪统治时期,照相业衰落,兆芳照相馆因无法维持,迁回上海。
建国初期, 威海有私营照相馆6家。1954年5月,由5家合并成立光明照相社,
下设三个点。1958年,光明照相社改称新光照相服务合作社,1962年在羊亭、桥头
设立分部。1973年,新光照相服务合作社改称威海市照相馆。1976年,一千平方米
照相楼建成, 并设照相器材服务部。1982年,全市照相业有15处。其中市办3处,
职工44人,乡镇街道办12处。
威海照相使用的相机,解放前除兆芳照相馆有转机外,多用日本制造的三角架
外拍机。胶卷、相纸以美国、德国产品为多,间有日本产品。1954年,购置国产室
内座机,三角架外拍机则用于室外拍照。1958年以前,拍照全采用日光(即在玻璃
盖房内拍照),而后则开始使用电光照相。1959年,上色以油彩代替水彩,洗印、
放大、烘干等设备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