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223&run=13

饭店酒楼 明代,在集镇与交通要道处设有小饭店。城里十字街口及北仓集有
小饭店数家;南竹岛和北竹岛两村间设有三里店(饭店)。清朝末年,饭铺渐多。
威海港辟为自由贸易港后,饮食业大增。其中较大的饭店有:英国人开设的东山饭
店(今黄泥沟村东)、克拉克饭店(大操场北头)、东大楼饭店(今东山宾馆西)、
康来饭店(刘公岛)和中国人开设的东海饭店、威海宾馆(操场南头)、庆和楼、
安乐园、新和居等。收回威海卫后,外国人开设的饭店逐渐败落,小饭店增多,至
1936年有52个。在日伪统治期间,军警敲诈勒索,较大的饭店纷纷倒闭,只剩下十
几家小饭馆。
建国初期,往来客人较少,饮食业不甚发达,公差客人多由市政府招待所接待。
1970年,在东门外建国营海滨饭店(兼旅馆),分设中餐部、快餐部、蒸包部、馄
饨部、油制品部和冷饮部,设有餐桌80张。1977年,东山宾馆建成,为接待中外客
人的高级宾馆;鲸园饭店(兼旅馆)建成,设有餐桌33张。此后,小的饭店相继增
多。
宴席、名菜 明清时期,威海宴席菜肴多用家禽、禽蛋、肉、鱼、虾、蟹、贝
等,宴席传统是“三晋肴,十二器,果用十六碟”。1930年后,宴席菜主要有燕窝
鱼翅类、海参类、鱼类、虾类、干贝类、海杂拌类、鸡鸭类、肉类、甜菜类、火锅
类等。每类又分若干品种,制作工艺、花样多以传统戏剧命名寄意,炒菜即有天官
赐福、三娘教子、花木兰、六国封相、定军山、独木关、杀子报、敬德访白袍、八
仙过海、四郎探母、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张飞过坝、南北合、蝴蝶杯、
全家福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菜,以两只二斤以下的鸭(寓意鸳鸯)加工制
作而成。典故出自梁祝十八相送路遇鸳鸯的一折戏,多用于结婚菜谱。盛行的宴席
菜谱,主要分整桌头(或称满桌头)、半桌头(减半)。整桌头设有四盘水果碟、
四盘干果碟、四盘面果碟、四个拼盘(带模子的);四大件:通天宴菜、红烧鱼翅、
红焖鸡、红焖加吉鱼(加虎皮蛋);八个热菜:银耳汤、软炸鸡、爆双脆、爆炒腰
花、烧虾仁、虾摸海、拔丝高丽肉(加芝麻)、蜜蒸莲子;用饭菜:扣肉、汆丸子、
酸辣汤、榨菜汆鸡丝;饭食:点心、八宝饭(带杏仁茶)、蒸点心(甜、咸等四种)、
米饭。
建成国后,传统的“满桌头”、名菜仍盛行。宴席仍设四个冷荤及干果碟。冷
荤改过去的鸡、鸭、鱼、肉为海蜇皮、海米、松花蛋等,加配蔬菜,精工拼盘。保
留参、鸡、鱼、肉四道主菜,汰除大油大肉的传统菜谱,增以新鲜海产品进行蒸、
烧、馏、炒、烩等,以保菜质清爽、鲜嫩可口、不腻不厌。如红烧海螺,主料海螺
肉,剔去糟粕,配佐料加工,独具风味;炸蛎黄,主料海蛎子肉,加芡粉油炸,特
点是脆、嫩、香、鲜;海杂拌为10种以上海味一锅烹炒,五光十色,海味俱全,鲜
嫩上口;酱汁加吉鱼,以威海面酱为主要佐料,有色正、味鲜、口嫩、清香等特点,
为宴席上的珍品。
营业状况 建国前,较大的饭店内多设掌柜(经理)、先生(会计)、灶上掌
勺师傅、面板师傅、墩上师傅、跑堂、看座及小伙计。营业时间,清晨开业,晚上
十点以后熄火。庆和楼,以酒菜为主,兼包办酒席,顾客可预定饭菜,熟人可赊欠。
后因地方绅商和兵痞赊欠太多,于1944年亏损万元而倒闭。
建国后,威海饮食行业继承传统的烹饪方法,并吸收一些新的烹饪技法。1956
年至1966年, 经营饭菜名称达80余种,1979年后达110余种。1980年以后,开展对
外包办酒席、租赁餐具、加工代做等业务项目,营业额逐渐上升。1982年,销售额
为286.7万元,是1949年的6.8倍。其中国营占48.5%、供销社占27.2%、集体饮食业
占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