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副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208&run=13

威海农民家庭副业,除蚕业、畜禽饲养业外,其它主要副业有以下几种。
绣花 威海民间传统的丝线针绣有悠久的历史,多绣在鞋面、枕头、被面、窗
帘、衣料上。英强租威海卫后,麻布抽纱绣花业兴起。国民政府直辖期间,此项副
业仍为出口的主要工艺品之一。1938年后,绣花产品销路不畅,此业萧条。五十年
代后期,绣花业再度兴起,成为农村妇女的重要副业。据1981年统计,全市农村绣
花女工24,682人,年收入967.7万元,平均每个女工收入396元。
织布 1898年以前,农村妇女织布除自用外,有的到集市出售。英国强租威海
卫后,外国纱、布充斥市场,农村纺织逐步减少。在抗日战争期间,外来棉布供不
应求, 农村纺织业得到恢复。 据1942年统计,全市有木制织布机千余架。1945至
1947年,开展“取消洋纱、洋布,自己动手,纺线织布”的群众运动,农村纺织业
迅速发展。 至1964年底,全市共有纺织小组1,724个,女工128,25人,织布15,132
匹。五十年代后期被淘汰。
织网 沿海渔民多自己编织渔网。集体化后,仍由社员家庭编织。
运输 五十年代兴起胶轮马车运输业。七十年代中期,拖拉机增多,农闲季节
从事公路运输, 部分大队发展专用运输拖拉机。 七十年代末,发展农用汽车,至
1981年,全市常年从事运输业1,210人,年收入532.4万元。1982年,全市有农用汽
车138辆(13,426马力)。
面粉加工 六十年代后期兴起,七十年代有较大发展,加工机械为动力钢磨。
1981年,全市有179个面粉加工点,年收入54.8万元。
建筑业 1970年以前,农村建筑多为匠户临时组合承担,部分村设立专业组,
主要为本村社员服务。七十年代后期,农村建筑专业队陆续建立,并进城承包建筑
工程。1981年,全市有农村建筑队35个、805人,年收入8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