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办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207&run=13

农业合作化后,农村传统手工业转为集体经营。1960年以后,村办工业多为服
装加工、农机具修理等。七十年代初期,城市有些工厂开始将部分工业产品的零部
件、工序或产品向农村扩散。七十年代后期,农业机械迅速发展,又为村办工业提
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村办工业相应得到发展。至1982年,全市村村办起工副业,共
773处,从业人员10,151人,总收入达2,298万元,纯收入1,645万元。
地毯加工 1970年,威海地毯一厂在大岚寺等大队设加工点,至1982年,有70
个村办地毯加工厂,从业人员2,206人,年总收入131.5万元。
缝纫机绣 1958年以后,个别村有缝纫组。七十年代初发展了机绣业。1982年,
全市村办缝纫、机绣厂72处,从业人员1, 075人,总收入84.3万元。
红炉 农村传统工业,其中望岛剪刀远销海外。据1981年统计,全市有54处村
办红炉,从业人员182人,年收入38.2万元。
铸造 六十年代兴起,主要生产火炉、炉条、农具零部件等。七十年代开始为
城市工业生产机械零部件。 1981年,全市村办铸造点31处,从业人员419人,年收
入125.1万元。
机械加工 六十年代后期兴起,初期主要是机械维修和加工零部件。1981年,
村办机械加工点30处,从业人员305人,年收入189. 8万元。
砖瓦陶器 1953年以前,均为农民私营小型窑。产品有砖、瓦、盆、罐等。农
业合作化后, 所有窑厂归集体, 燃料以煤代柴,规模扩大,机械化程度提高。至
1982年,村办窑厂主要有凤林、蒿泊、黄埠屯、爱于庄等处,产品有砖、瓦、花盆
等。
榨油 1898年以前,农村就有私办油桩,主要加工大豆和花生。英国强租后,
花生油出口,孟家庄、温泉寨等村出现较大规模的专业榨油作坊。农业合作化后,
归集体经营。1958年,羊亭公社榨油厂建立,取代了部分设备陈旧、出油率低的小
榨油厂。至1981年,全市农村榨油厂有9处,从业人员65人,年收入26,48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