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果树栽植和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190&run=13

果树栽植 苹果、梨的园植初期,多选近村好地,株距3米左右,每亩60余株,
后期逐渐减少至30余株, 以四方形排列者为多。1930年以后,一般株距5米,亩植
20至30株。
建国初期,果树栽植一般每亩20至25株。1960年后,受陶家夼密植丰产园典型
的启发, 山地果园每亩都植30株以上。1980年后,山地苹果株距一般为4米,亩栽
40株;晚三吉梨,株距3米多,亩栽72株。
果园管理 施肥 果园施肥一般以豆饼、人粪尿、马粪为主,次为大米糠、土
肥等。每年农历十月间,采用轮状沟施肥法,沟深26厘米、宽33厘米。五十年代初
期,多采用环形沟施。一般用豆饼做基肥,每株施3—5斤,人粪尿60斤左右,土杂
肥40—50斤。五十年代后期,改为放射状沟施,多用土杂肥和人粪尿,一般每株施
百斤左右。1962年,每株施基肥200斤以上。1976年以来,一般每株施基肥230斤左
右。此外,还进行根外追肥。
刨园 1960年以前,结果园春刨,后改为冬刨。深度为60—70厘米,以松土和
扩大树穴。
灌溉 1970年后,有些果园浇封冻水、花前水、花后水、采果前水。水源不足
时,灌两次水,一次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对减轻生理落果、促进幼果膨大效果显
著;二次于9月下旬,对增加果实重量、促进花芽分化效果极佳。
果树整修 整形 一般果园树形多系杯状主枝成层形。建国初期,多采用平顶、
尖塔、圆头等形,后多采用主干疏散分层形。到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较普遍采用主
干疏层延迟开心形,剪法比较灵活,培养合理稳定的树体结构,对具备整形条件的
树,则扩大主干疏层形;适宜做十字形的,则采用基部二主枝邻近半圆形等,重在
因树制宜。
修剪 威海果树修剪一般在“春分”后进行。五十年代初期,果树修剪的原则
为“因地制宜,因树修剪,随枝造型,控制竞争枝,平衡树势”。六十年代后,则
本着“要有树形,不唯树形,因树制宜,重在实效”的原则修剪。七十年代,则按
“合理布局,固定位置,缩缩放放,占领方向,延长寿命,稳定产量”的原则修剪。
其重点是合理培养结果枝组,充实树体空间,维持生长和结果的统一。修剪的辅助
措施还包括夏季修剪、环剥皮、环刻伤、圈系枝等。

病虫防治 (见第六编第十章第三节“农业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