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作物良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173&run=13

良种选育 建国前,农户用种多自选自用,户间和区域间交换较少,品种几年
或几十不变。
1959年,威海市种子站和良种公司建立,实行社、队“自选、自留、自繁、自
用,国家调节辅助”的方针,良种推广较为广泛、活跃。
七十年代后期,为保证玉米杂交一代种的质量,实行“四化一供”的原则,即
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玉米杂交种和其他
作物新品种由市统一供种。 全市设有国营和公社集体良种场6处,市良种公司下设
30处特约育种队,共有育种基地2,000亩,年产种子60—100万斤,基本可以满足全
市良种需求。自此,种子更新换代更趋频繁,杂交优势利用程度更高,更趋于高产
性和选茬性。
更新换代 建国以后, 小麦种子更新4次,玉米种子更新5次,大豆种子更新4
次,花生、地瓜种各更新3次。
小麦 建国初,仍沿用农家种,主要是红和尚头、白和尚头,1955—1965年,
引进和推广扁穗、蚰子、钱交、碧玛1号、碧玛4号等品种,其中以扁穗和蚰子麦为
主, 淘汰弓弦披子、和尚头、红糠漏、紫根白等农家种,亩产由1949年的145斤增
加到1965年的189斤,增长25%;1966至1975年,引进和推广济南4号、济南9号、蚰
包等优良品种, 亩产由1965年的189斤增加到1975年的351斤, 增长86%; 1976至
1980年,推广泰山1号、烟农78、518、济南13、安阳13等优良品种,产量每年平均
递增2.3%; 1981年开始推广科红1号、烟农15、莱阳4671,从而使小麦高肥水种子
和中低肥水种子有了适当的搭配,小麦产量增长。
玉米 1949—1965年,为农家种和顶交种利用期,引进和推广黄县二马牙、金
皇后、白马牙、安东马牙11号等良种,淘汰小粒红、白头霜、拐子黄等农家种,亩
产由1949年的180斤增加到1965年的375斤,增长108.3%;1966—1970年,为双交种
利用期, 主要推广双跃3号、双跃4号、双跃150等杂交种,与农家种相比,春玉米
增产58.8%,秋玉米增产33.8%;1971—1974年,为三交种和单交种利用期,推广烟
三1号、 烟三6号、华威、华傲等杂交种,与双交种相比,春玉米增产15.2%,秋玉
米增产20%;1975—1980年,为单交种利用期,相继推广丹玉6号、单交36、鲁单33、
威单10号、 中单2号、 京杂6号等杂交种, 玉米产量增长较快,亩产达到800斤;
1981年开始, 为理想型单交种利用期,主要推广京早7号、烟单14、掖单2、聊玉5
等紧凑型杂交种。
大豆 1957—1965年,引进推广爬蔓青,淘汰绞稍黄、大白荚、八月忙、爆荚
黄等农家种; 1966—1974年,推广齐黄1号、齐黄10号等品种;1975—1980年,推
广早熟种东解1号;1981年开始推广四化1号、烟黄2号等新品种。
地瓜 1951年,威海引进胜利百号良种,以高产、淀粉多等优点,很快为农民
所接受, 到1956年,全市种植面积30,000多亩,增产幅度达51.5%,农家种“穷不
够”被淘汰;1971—1978年,因胜利百号品种退化以及黑斑病为害,引进推广遗字
138、3013、59—541、252、烟薯1号(亦名696)、济薯1号等品种;1979年,引进
适应性强和高产的新品种一丰收白,很快成为骨干品种,至今仍以该品种为主,配
以烟薯1号、济薯1号等品种。
花生 五十年代初,早熟种有“一窝猴”、多籽小粒红,晚熟种有直立蔓、半
立蔓、大爬蔓大花生。1956—1973年,引进推广伏花生、墩花生、蓬莱“一窝猴”、
杂选4号等品种, 淘汰大爬蔓、“一窝猴”、小粒红等农家种;1974—1978年,推
广白沙1016、花27、花17、花11等杂交种,逐步取代伏花生;1978年以后,在普及
花17、 花11的基础上,推广花39、海花1、双纪2、群育161等新的杂交种,直立蔓
和大爬蔓大花生基本为新品种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