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171&run=13

发展沿革 明清时代,两年三熟制广泛实行,并部分地实行一年两熟制。随着
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建立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从建
国初到六十年代, 仍以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制为主,两者一般占耕作面积的80%,
一年两熟和一年多熟制占比重较少;复种指数在1.23—1.55之间。进入七十年代,
一年一熟制面积逐渐减少,一年两熟制面积逐渐扩大,到1975年,一年两熟制占耕
作面积的47.9%,两年三熟制占41.1%;一年一熟制占11.0%;复种指数提高到1.61。
此后,一年两熟制继续增加,土地利用程度较高,1982年,复种指数提高到1.77。
耕作制度的改革,使轮作制度建立一定的地域范围,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形式:
一年一熟制多实行于山 (正文第230页) 薄地,主要为春地瓜和春花生的隔年轮
作; 一年两熟制多推行于水源较好、土质肥厚的沿河滨海附近,以小麦-玉米的轮
作为主;两年三熟制则于生产条件介乎上述两者之间而适应范围更广的地区推行,
以春花生-小麦-夏粮或夏花生的轮作为主。
耕作制度改革方式 间作 早期的间作方式多为玉米-花生或玉米-地瓜的“满
天星式”间作。1962年,在全市推行玉米-花生、玉米-地瓜“条带式”间作,继续
保留“满天星式”间作的优点,方便田间管理,沿用至今。
套种 五十年代后期兴起套作,主要形式有麦田套作玉米、花生,大白菜地套
作小麦,春豌豆地大作玉米,冬小麦地套作地瓜或大花生等。
1964年,大面积推广麦田套作夏玉米,麦收后在玉米行间直播大豆。1973年,
进一步推广“四·二畦”麦田套作半夏玉米,增产效果明显,至今广泛采用。
大苗移栽 六十年代中期推广大苗移栽。在麦收前20天左右,将玉米或高梁用
畦播(或条播)育苗,小麦倒茬后即行移栽,相应地延长玉米或高梁生长期,获得
增产。

耕作制度沿革表 单位:亩
┏━━┯━━━━━━━━━━┯━━━━━━━━━━┯━━━━━━━━━━┓
┃年份│ 一年两熟 │ 一年一熟 │ 二年三熟 ┃
┃ ├─────┬────┼─────┬────┼─────┬────┨
┃ │ 面积 │占播种总│ 面积 │占播种总│ 面积 │占播种总┃
┃ │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
┃1956│ 44,562 │ 15.5 │ 56,081 │ 19.5 │ 186,357 │ 65.0 ┃
┃1965│ 55,454 │ 19.0 │ 28,997 │ 9.9 │ 207,291 │ 71.1 ┃
┃1970│ 95,052 │ 31.7 │ 26,799 │ 8.9 │ 178,302 │ 59.4 ┃
┃1975│ 140,593 │ 47.9 │ 32,330 │ 11.0 │ 120,778 │ 41.1 ┃
┃1978│ 171,700 │ 58.4 │ 39,356 │ 13.5 │ 82,623 │ 28.1 ┃
┃1979│ 160,836 │ 55.9 │ 43,383 │ 15.1 │ 83,319 │ 29.0 ┃
┃1980│ 161,840 │ 57.3 │ 50,721 │ 17.9 │ 70,077 │ 24.8 ┃
┃1981│ 150,056 │ 50.2 │ 8,884 │ 3.0 │ 140,082 │ 46.8 ┃
┃1982│ 133,375 │ 52.2 │ 82,111 │ 32.1 │ 40,202 │ 1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