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整地改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166&run=13

威海地处海滨,旧时“山厉土斥”。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民无力进行
土地改良。至1940年后,威海境内沿海阴涝、盐碱地达43,500亩;西起初村、东至
港西北海的60,000余亩沙滩,年年内侵;境内河流河床高,两岸10,000余亩土地阴
涝为患;山腰梯田,地面凸凹不平,土壤流失严重,面积达31,500亩;再加上落后
的耕作制度,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因此农作物亩产常在百斤左右。
威海解放后,市政府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整地改土活动,对山、水、林、田综全
治理,重点是对40,000亩盐碱地、阴涝地进行挖沟排水,修台条田,淡水洗碱或冬
耕沉碱;在山顶陡坡挖鱼鳞坑、水平沟、“水簸箕”、缓水坝等,防止水土流失;
建造防护林,以防风沙侵埋农田。但因战争影响,整地改土收效不大。
1957年以后,学习莒南县厉家寨修整“二合一”、“三合一”梯田的经验,整
沟改土由低洼泊地转向山地,搞“三合一”梯田,把加高地堰、整平水面、挖缓水
淤泥沟等结合起来, 使部分土地改变土壤层次,活土层加深到1.5尺,减少水土流
失。
1964年夏, 市政府组织400余名干部、社员,将田村公社姜家疃大队南山的50
亩山坡地,裁弯取直,合小并大,深翻整平,整成“样板田”,推动全市梯田改造。
在此后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整地改土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每
到秋后, 全市漫山遍野都是整地的人群。 据统计,1977年,全市整地改土工日达
165万个,完成土石方330.7万立方米;日出工的人数最高达20,500人,占全市农村
男女整半劳力总数的39.7%。1979年,整地改土用工84.5万个,完成土石方265万立
方米; 日出工的人数最高达31,100人, 占全市农村男女整半劳力总数的57.8%。
1964至1982年, 全市共整地改土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1%。涝台、双岛等沿
海荒沙已被封住,防护林内已改造成大批良田;全境河流通畅,堤岸坚固,自1965
年以来,未出现大的河水泛滥;沿河两岸的低洼碱地均改成适宜机械耕作的台条田,
总面积37,000亩;公路沿线及近村山岭地,多数修成平坦方整梯田,面积70,000余
亩;全市耕地93%以上能够使用不同型号的拖拉机耕作。但是,大规模的整地改土,
活土层基本被打乱,影响了土地有机质及氮、磷、钾的含量。据1979至1982年土壤
普查, 全市土壤含有机物质、全氮、速效钾没有一、二级地块;有92%的耕地缺有
机质,99%缺全氮,88%缺速效钾,95%缺速效氮。

威海市耕地状况统计表 单位:亩
┏━━━━┯━━━━━┯━━━━━┯━━━━┯━━━━━━┯━━━━━━┓
┃ 年份 │ 总耕地 │ 旱田 │ 水田 │ 稳产高产田 │农村人口平均┃
┃ │ │ │ │ │每人占有 ┃
┠────┼─────┼─────┼────┼──────┼──────┨
┃ 1949 │ 210,800 │ 209,830 │ 970 │ -- │ 2.11 ┃
┃ 1952 │ 208,600 │ 207,630 │ 970 │ -- │ 1.98 ┃
┃ 1957 │ 197,600 │ 196,630 │ 970 │ -- │ 1.72 ┃
┃ 1962 │ 192,176 │ 190,780 │ 1,396 │ -- │ 1.53 ┃
┃ 1965 │ 194,918 │ 193,522 │ 1,396 │ 10,000 │ 1.42 ┃
┃ 1970 │ 193,193 │ 191,220 │ 1,973 │ 42,000 │ 1.29 ┃
┃ 1975 │ 183,145 │ 180,964 │ 2,181 │ 65,500 │ 1.16 ┃
┃ 1978 │ 180,486 │ 179,733 │ 735 │ 71,426 │ 1.12 ┃
┃ 1979 │ 179,347 │ 178,779 │ 568 │ 74,384 │ 1.11 ┃
┃ 1980 │ 178,359 │ 177,838 │ 521 │ 78,132 │ 1.12 ┃
┃ 1981 │ 177,368 │ 176,847 │ 521 │ 78,132 │ 1.10 ┃
┃ 1982 │ 175,658 │ 175,137 │ 521 │ 78,132 │ 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