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酿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119&run=13

酿酒 《威海卫志》(清乾隆本)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
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后民间多有用高梁、甘薯为原料,自酿
自饮,有的到集镇上销售。
1923年,孙心田在医院路首创广海泉烧锅,后在城南河下游北岸(今威海橡胶
厂东南角)设分部。1932年,戚仁亭在广海泉烧锅投资,建立了销售站,使营业扩
大。1943年,戚仁亭购置两套烧锅,在温泉村河南岸(今威海酿酒厂处)创办永昌
盛酿酒作坊。因封锁城乡经济,原料无来源,广海泉、永昌盛经营困难,至解放前
夕停业。
1945年8月, 在人民政府扶持下,广海泉与永昌盛合并,开设联大磨坊,年改
为裕威酒厂, 1946年春更名威海酿酒厂。当年有工人40余名,日产高梁白酒1,600
余斤。1947年秋,因战备迁往文登县汪疃村,1948年春迁回威海恢复生产。建国初
期, 年产白酒98吨以上,总产值9.3万元。1954年,推广低温入池、定温蒸烧、养
渣挤回等先进经验, 平均每百斤粮食多出白酒4.34斤,年产量达到697吨,总产值
69万元。1958年,增加生产酒精、果露酒、二锅头白酒。1970年后,国家逐年追加
投资、 技借拨款和专项贷款,生后增加生产峰泉白酒、高梁饴糖、化学稀糖、920
农药、海藻胶、碘、甘露醇等10多种产品,并改二锅头白酒为机械化生产,年产量
增加到600吨。1980年后,增建年产为10,000吨的啤酒车间。1982年,共有职工353
名, 厂区53,3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6,504平方米,厂房2,820平方米,固定资产
原值262万元。生产各种饮料酒4,000吨,总产值657万元,创利润65万元。
威海酿酒厂生产的金线顶牌二锅头白酒, 以优质高梁为原料,10%的稻糠为副
料,小麦陈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平稳发酵、回火生香、缓慢蒸馏、量质掐酒、按
质贮存,用威海最佳泉水匀兑、调剂而成。酒度为65度,具有无色清亮透明、入口
醇和、香味协调无异味、清爽纯正的独特风味。1974年以后,在山东省一直保持一
类酒水平,1981年获山东省优良产品证书。
峰泉白酒,选用文笔峰下的清泉水,精心匀兑而成,故得此名。峰泉白酒,由
五种粮食作原料,合理配比,采用优质小麦陈曲,经过蒸糠配料、续渣、混蒸、低
温入窑、平稳发酵、回火出窑、缓慢蒸馏、高温接酒、掐头去尾、按茬入柜、分级
贮存等传统固体老烧工艺生产。酒度为60度,具有无色透明、酒香幽雅纯正、酒体
醇浮、余味爽净的特点。1980年,获山东省新产品试制三等奖。1982年被评为山东
省优质酒。
酱菜 威海酱菜业始于清末,至1910年(清宣统二年),以商业形式出现在市
场上的酱菜店有4家:源复盛、祥和涌、德昌号、鸿裕益,年产面酱94,000斤。
1918年,东阿县董百阳、平阴县孙振东来威海与孙敬川、孙澄仁合资12,500元,
开设源兴东酱园,年产酱油百余缸,面酱200余缸,共15 万斤;各种小菜20余万斤。
1925至1930年,威海有海香村、德兴东、聚康、四海、海国春等6家酱园。
1925至1930年酱园情况表
┏━━━━┯━━━━┯━━┯━━━━━━━━━━━┯━━━━━━━━━━━━━━━━━━┓
┃ 名称 │ 经理人 │人数│ 产量 │ 备注 ┃
┠────┼────┼──┼───────────┼──────────────────┨
┃ 海香村 │ 孙国范 │ 7 │酱油10万斤、面酱5万斤 │1946年停业。 ┃
┃ 德兴东 │ 丛树孝 │ 10 │面酱1万斤 │30年改新盛昌、46年改乾昌永、56年合营┃
┃ 聚康 │ -- │ 6 │面酱1万斤 │ ┃
┃ 德康 │ 姜岐山 │ -- │面酱1万斤 │1946年停业。 ┃
┃ 四海 │ 刘玉清 │ 10 │酱油10万斤 │1946年改名新海、现酿造厂前身。 ┃
┃ 海国春 │ 苗丰登 │ 5 │面酱2万斤 │1946年停业。 ┃
┗━━━━┷━━━━┷━━┷━━━━━━━━━━━┷━━━━━━━━━━━━━━━━━━┛

解放前后,威海有乾昌永、仁昌德、新康号、新海、玉记、新生、鸿裕益等厂
家酱园。至建国初期,年产面酱和酱油各6万余斤。1951年4月,新海酱园改名威海
市酿造厂。 1956年, 乾昌永、玉记、新生、鸿裕益与威海酿造厂合营,年产面酱
254吨、酱油337吨、食醋70吨,总产值56.3万元。
威海酿造厂,主要产品有面酱、酱油、豆腐乳、各种小菜,共20余种。1982年,
生产酱油、面酱3,098吨,各种酱菜143吨,总产值769万元,利润79万元。
威海面酱,为名牌产品。选用优良大豆、面粉做原料,二、八月制曲,大缸晒酱,
天然发酵,勤打扒子勤晒缸,隔年陈化出售,呈紫红色发暗光,有煎鱼不糊锅底的
特点。自清末至1945年,运销上海、天津、大连和香港等地。再由香港转销朝鲜、
日本、新加坡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