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陶瓷、玻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112&run=13

日用陶瓷 清代中期,威海的陶冶只出砖瓦,不能为器皿。其后逐渐生产泥料
黑色盆、罐、碗等器皿。民国年间,陶器均系小规模生产,农户于闲暇时制造,种
类为砖瓦、盆罐等,制造粗简,仅供当地农户使用。
1959年,威海市筐篓生产合作社分出部分职工,建威海陶瓷厂,有工人128人,
占地面积26,600平方米, 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生产设备4台,固定资产原值7.7万
元。所用原料、陶土来自湖南衡山、河北丰润和山西大同、介休;硅石购自文登,
煤炭由肥城调拨;花纸由济南花纸厂供应;金水从淄博硅酸盐研究所采办。除生产
部分耐火材料外,主要产品为粗瓷碗,当年产量为11.5万件,总产值22.6万元,利
润0.32万元。1973年,开始试制日用细瓷,实行注浆生产新工艺。1977年增加出口
瓷,总产量为425万件,总产值183万元,利润15.4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整顿企业,推行超定额计件工资制,工效提高13
%, 平均每年节约煤炭100吨以上。至1982年,共有职工485人,主要专业生产设备
22台(套),厂房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
224万元。 内销瓷、 出口瓷和美术瓷的花色品种共百余种,产量536万件,总产值
25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340元。日用瓷烧成一级品率为39.3%,合格率为90%,
吨瓷耗标准煤2,403公斤,实现利润37万元,向国家提供税利58万元。
日用玻璃 1934年9月, 志成料器工厂创立。专制灯罩、煤油灯、金鱼缸、罩
花器、渔网浮子等玻璃器皿,年产总值约1.4万元。
1958年3月, 威海市手工业联社投资15万元,在新大路南端筹建玻璃制品厂,
有职工102人,坩埚窑炉一座,固定资产原值23.4万元,7月份投产,产品靠手工吹
制成型。主要产品有斤装酒瓶、网浮子、煤油灯罩等。1959年,威海市轻工业局投
资8万元,建日产6吨的池炉一座,使煤油灯罩的生产工艺,由原来的退火、炸开、
磨口等改为钳法工艺, 每缸原料的正品由720只提高到1,500只,原料利用率由30%
提高到71%。 1960年,手工业管理局投资5.5万元,建平板玻璃车间923平方米,至
1964年分出, 并将5只、350磅坩埚炉扩大为10只、500磅坩埚炉,主要生产鱼缸、
吊灯罩、马灯罩、烧坏等生活日用品。1966年,扩建元炉一座,改为以生产网浮子
为主。1971年,将6吨炉改建为10吨,网浮子产量增加到1,457吨,并增建灯泡车间,
当年生产灯泡52,900只。1979年2月,厂址迁至万家疃村东南,9月正式投产,主要
生产普通酒瓶。1981年10月,改造窑炉结构,煤炭单耗比1980年下降78公斤,年节
约原煤2,949吨; 采用硅酸铝保温材料和电力电容补偿器,年用电量比原计划节约
30%,使企业逐步由亏转盈。1982年,共有职工177人,拥有行列机、供料机、输瓶
机、空压机等主要专业设备8台,固定资产原值220万元,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年产
日用玻璃6,263吨,总产值22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768元,实现税利32.8万元。
灯泡 1971年, 威海玻璃制品厂开始生产灯泡。1978年7月,玻璃制品厂灯泡
车间分出,在新威路33号建立灯泡厂。所用原材料三丝、三管、灯头、碱和石英粉
等,购自北京、上海、青岛、文登等地,石油液化汽由省石油化工厅按计划供应。
1979年初,新厂土建工程竣工,9月投产,产量为200万只,产值115万元。1980年8
月,将年产300万只的元炉改建为年产600万只的池炉,产品质量全国测试评比为第
三名。 1981年,产量为456.3万只,产值170万元,1 5瓦普灯被山东省第一轻工业
厅评为优良产品。 1982年, 有职工217人,主要专业生产设备10台,占地面积30,
666平方米,建筑面积6,063平方米,固定资产137万元。年产普通灯泡372万只,总
产值155万元,灯泡综合合格率为84.6%,全员劳动生产率7,834元。
石英仪器 1978年3月,威海市第一轻工业局筹资110万元,在田村公社黄家沟
村东建石英仪器厂。生产原料,水晶来自江苏,硫酸铝铵由北京化工厂供应。主要
产品有石英玻璃器件、石英变色眼镜、人造宝石等。1982年,有职工97人,生产设
备24台, 占地面积15,33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5.5万元,
总产值7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4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