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皮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110&run=13

威海的鞣革技术始于明代,英国强租期间,城乡均有皮革作坊。1936年,威海皮
革业有8家, 资本额11,900元。其中,制革业6家,资本额11,250元;皮革制品业2
家,资本额650元。至1938年,制革业仅剩下1家,大小皮鞋工厂36家。
1946至1948年,制革业发展到10家,皮鞋作坊49家。1952年,皮革业及皮革制
品工业共有12家, 其中制革业4家,皮革制品业8家。年生产皮革(折牛皮)2,000
张,重革6.6吨,轻革1,600平方米,皮鞋1,000双,总产值11万元。1956年,全市12
家皮革业合并为一个靴鞋厂。
1960年,市区公社成立两家鞋社,1964年在工业调整中,与靴鞋厂合并。翌年
1月,靴鞋厂制革车间分出,成立制革厂。7月,以制革厂皮件门市部为基础,成立
皮件一厂。 自此,制革、皮鞋、皮件等行业逐步得到发展。1965年底,有职工307
人,年生产皮革3.5万张,重革15.9吨,轻革5.15万平方米,皮鞋3.4万双,总产值
178.5万元。 1975年,成立皮件二厂,并对全市皮革工业设备进行填平补齐,产品
由低档向高档发展,当年生产皮革10.3万张,重革52吨,轻革25.3万平方米,皮鞋
14.5万双,工业总产值807万元,为建国初期的350多倍。
建国前,制革一直是熏皮、撑板皮,工艺落后,既脏又臭,故旧社会对制革工
人有“臭皮匠”之辱。这种落后工艺沿用到六十年代。1970年后,制革厂不断扩建
厂房,增添设备,改熏皮和撑板皮为酶法脱毛、重革速鞣、远红外干燥和猪苯胺生
产新工艺, 工效提高15倍,产量为建国初期的300倍。皮鞋由手工线缝,逐步改为
硫化皮鞋、模压皮鞋、胶粘木跟鞋,并形成了流水线,使40%的工序实现了机械化,
皮件制品由手工操作改为电动化。至1982年,威海皮革工业有制革、皮鞋、皮件三
个行业, 6家工厂,其中制革工厂1家,皮鞋工厂3家,皮件工厂2家。厂区面积63,
201平方米,建筑面积29,789平方米,职工767人,生产各种猪、牛、羊皮革,各种
男鞋、女鞋、童鞋、工作鞋,箱子、包袋、手套、票夹、工业用皮革制品和车马挽
具等,共20多种产品、200多个花色。拥有各种专业设备826台,其中制革设备96台,
皮鞋设备253台,皮件制品设备472台。生产皮革27.6万张,皮鞋47.9万双,各种皮
件制品84.5万件,工业总产值2,067万元,创利润158万元,提供税金1,327万元。
自1968年以后,威海的皮革、皮鞋、皮件制品,先后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等近
20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威海制革厂生产的猪正面服装革、猪修面革、猪绒面服
装革,多次荣获轻工业部、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企业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命名
为“产品质量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