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9&rec=6&run=13

科技事业成果显著。新中国建立前,由于频繁的战乱,科技事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新中国建立后,泰安地区各级各类科研和管理机构相继建立。“文化大革命”初期,科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林业、医学、水土保持、机械电子、水产等部门恢复科技研究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泰安科技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1985年,全区有各类科研机构45家,科技人员4.44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人、中级1544人。取得地区级以上科技成果22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部委奖5项、省级奖31项。1985年以来,大力实施“科教兴泰”战略,改革科技体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开拓技术市场,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步伐。2002年,各类科研机构209家,比1985年增加164家;科技人员15.59万人,是1985年的3.5倍;科技三项(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重要科学研究)经费达到1241万元,是1985年的5倍。取得科技成果1986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3项,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星火奖464项;受理专利申请339项,其中44项专利获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教育事业成就斐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行学堂章程,境内推行学堂教育。城乡相继成立小学堂、中学堂。新中国建立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1956年,泰安地区小学发展到3996所,中学19所。三年困难时期学校数量减少。1964年,各地办起一批半工半读、半耕半读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4年,全区幼儿园2287所,入园儿童13.52万人;小学5567所,在校生91.7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6%,教职工4万人;中学762所,在校生35.35万人,教职工2.3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0余所,在校生2.67万人,教职工4600人;高等学校5所,在校生6741人,教职工3849人。1985年以来,按照“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鼓励和指导国营(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幼儿教育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方针,普通中学实行高、初中分设,职业教育逐步依靠社会力量办学,走上多形式、多渠道办学路子。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实施农村和城镇校舍改造,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初步建立起高等、中等、初等教育网络。2002年,教育经费12.06亿元,其中财政拨款6.7亿元,是1985的12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6.5万人,比1985年增长5.8倍;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63万人,比1985年增长1.3倍;初中生毕业升学率58.2%,小学生毕业升学率99.5%。85%以上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职工4.99万人,其中中小学教师4.2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840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文化活动以自发的民间活动为主。新中国建立后,泰安境内戏曲、音乐、舞蹈演出和文学、美术、摄影创作等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文艺演出和文学创作日趋活跃。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县相继出刊报纸,不久撤销、停办。20世纪60年代初,各县(市)先后成立修志机构,开展新方志编纂工作,不久停顿。“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等节目被视为“毒草”受到批判、禁演,文艺团体解散,文化机构瘫痪。1978年后,清除“左”的错误思想,文化事业恢复了生机和活力。20世纪80年代初,区、县(市)先后成立修志机构,开展方志编纂工作。1984年,全区文艺团体11个、档案馆9处、新闻机构4家、广播台(站)12处、电视转播台1处、差转台11处。1985年以来,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思想健康、贴近生活、具有美学价值的文艺作品大量问世,许多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屡获殊荣。在全省一至六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评选活动中,泰安文学艺术、图书类作品有24件获奖;1996年起,泰安市戏剧创作届届获奖。1997年,全面完成首轮修志任务;1999年,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至2002年,全市出版长篇小说56部、中(短)篇小说31部、报告文学集39部、诗集33部、戏剧18部。全市有群众文化馆8处、乡镇文化站(中心)78处、村街文化大院1433处、公共图书馆7处、综合档案馆7处、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5座、高山转播台1座、广播电视差转台21座。电视混合覆盖率99.81%。6个县(市、区)建成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总户数25万户。报纸50种,期刊42种。编纂出版地方党史资料180余部,各类志书、年鉴及地情资料书籍400余部。
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缺医少药,百姓就医主要靠中医,传染病、地方病长期困扰着广大群众,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新中国建立后,泰安地区逐步建立起功能比较齐全的医疗卫生体系。1964年,全区有地、县级医院11家,公社医院99家,乡村诊所913家,共有公职卫生医疗人员9889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医疗卫生机构受到冲击,医疗秩序混乱。20世纪60年代末,农村推行合作医疗,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1978年后,医疗卫生机构增多,医疗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城乡环境卫生、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其他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口死亡率由建国前夕的25‰下降到6.3‰,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的35岁上升到70.23岁。1984年,全区有医院175家,门诊所(部)461家,防疫、防治、保健、疗养等卫生机构60家,卫生技术人员2.47万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8张。1985年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医疗改革步伐加快,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健康教育广泛开展,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至2002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3032家(含村卫生室2348家),医疗卫生人员3.27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04人、病床2.61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体育事业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后,群众性体育活动出现热潮,竞技体育蓬勃开展,学校将体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陷于停顿,学校把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竞技运动项目被军事基本操练、投弹、射击等所取代,业余体育训练中断。20世纪70年代初,泰安地区设立体育工作机构,相继建立田径、举重、射击、武术等8个协会。20世纪80年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健康发展。1981—1984年,在全国性及全省性各类比赛中,全区获金牌159枚、银牌140枚、铜牌320枚。1984年,全区有田径场162处、篮球场1313处、排球场90处。1985年以来,以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屡创佳绩。1995年,“泰山国际登山比赛”被国家体委列为国家全民健身正式比赛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登山健身爱好者参加。至2002年,为省以上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00多名。在全省性大赛中获得金牌1000余枚、银牌900多枚、铜牌1300多枚,200人多次打破全省纪录;在全国性比赛中夺得金牌82枚,打破全国纪录39项,打破亚洲纪录5项;在国际性比赛中,泰安市培养的运动员获得金牌44枚、银牌29枚、铜牌38枚,3人3项获得世界杯赛冠军,2人2项获得奥运会银牌。
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新中国建立前,无社会保障制度可言。新中国建立后,泰安地区逐步建立起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制度、优抚和社会救济制度。20世纪50年代,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国家退休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对烈士家属、现役军属、革命残废人员等给予照顾,对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灾民和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长期患病、家庭生活无依无靠的职工及农村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民家庭实行救济,对“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老人,实行敬老院集中供养和村集体支付供养费分散供养。20世纪60年代末,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1984年,全区优抚对象19.5万户、79万人,14万人享受社会救济。1985年以来,城镇职工公费医疗制度、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初步形成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成龙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至2002年,29.77万名职工、127.12万名农民参加养老保险,34.5万名企业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3.5万名企业职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35.2万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75万名城市居民、2.2万名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撤地建市以来,泰安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确定的明确一个目标(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统筹发展三大产业(巩固加强农业,做强做大工业,提升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实施四大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文化兴市战略、全民创业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做到五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坚定不移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积极应对挑战,统筹各项建设,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埋头苦干,推进全市经济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迈出新步伐。可以预见,泰安实现经济文化强市的目标已不遥远,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泰安将展现在人们面前,泰安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