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8&rec=4&run=13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位于徂徕山起义旧址大寺西南500米的马头山上,北纬36°2′25″,东经117°13′42″。海拔156米。1987年10月,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由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1988年1月落成。纪念碑下有5段50级盘道直通碑前;其寓意为:50级台阶,代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至建碑时50周年;5段台阶,代表抗日战争的5个阶段。碑高23米,其中碑身高18米,底座高5米,碑体呈四面方形,坐北向南。碑身用573块泰山花岗岩石精砌而成,取武装起来参加抗日之意。纪念碑阳面镌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2个镏金大字,字径80厘米。碑阴面刻当年参加徂徕山武装起义的老战士、时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六中队队长、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撰书的隶书铭文,字径15厘米,计807字。 泰西抗日武装起义革命遗址(蟠龙山鹁鸽崖起义遗址)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拉马洼村,蟠龙山鹁鸽崖。鹁鸽崖洞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泰西抗日武装起义队伍的第一个宿营地。1937年10月中旬,中共泰安临时县委篦子店会议后,远静沧、崔子明以夏张小学为基地,组成了40余人的游击队;王仲范、张魁三、张韶三在宋王庄一带组成了40余人的游击队;李鹤年、武冠英、李正华、张杰、苏学戴等在肥城县的东向村,许梅村、安靖川等在孙伯、栾任、张侯村一带组成了30多人的游击队,为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奠定了基础。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派张北华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远静沧及程重远、崔子明、夏振秋、夏天任、曹龙骧、叶子真、叶明伦、刘西岐共10人在夏张宣布起义。当日,队伍拉到蟠龙山鹁鸽崖洞中宿营。数日后转至响水寺,继又转移到空杏寺。王仲范、张魁三率40余人,葛阳斋、陈惠民、乔绶卿、李文甫、徐麟村等率60余人,先后赶来会合,随即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张北华为主席,葛阳斋为副主席,远静沧为政治部主任。泰安起义队伍编为第一大队,肥城起义队伍编为第二大队。该团袭击肥城和界首的日伪军后,震动了泰西地区,各地游击队不断赶来会合,至4月份,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17个大队、2000余人,1000多支枪。1938年底,以泰西自卫团为主,会合其他几支兄弟部队,在长清县大峰山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成为迂回作战于鲁西地区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