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干部南下的历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7&rec=23&run=13

泰安干部南下的历程
韩庆伟

决 策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根据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根据中央这个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华东局需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渡江南下,接管江南新区政权。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泰安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请缨南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共抽调2000余名优秀干部(包括勤杂人员)随军奔赴新解放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而积极的贡献。
  中共华东局于1948年12月25日召开会议并下达了《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名干部决议的指示》,明确部署:中央从华东局抽调的1.5万名干部,全部由山东负责。随即华东局向所辖各区下达了任务,明确了各区南下干部的人数和计划。此次抽调是成建制抽调,即按照区、地、县的建制搭配好接管班子,然后整套抽调南下。根据《指示》要求,1. 5万名干部分两期集结。1948年12月底为第一期,调3000人;1949年2月底为第二期,调1.2万人。
  根据上级要求,鲁中南区各地委具体分配外调名额如下:
  一地委(泰山地委,指津浦铁路以东的地区,辖泰安、莱芜、章丘、历城四县),调1套地委、4套县委、38套分区委,另调组织科长、干事、专员各1人,内有地级60人,县级92人,区级228人;党群干部198人,政财干部153人,军事干部29人,共计380人。
  二地委(沂蒙地委,辖沂中、沂源、蒙山、新泰、泰宁、蒙阴、沂南、沂东8县),调1套地委、7套县委、66套分区委,另调地委组织部长1人,专署秘书处干部6人,民政科长、科员各1人,内有地级66人,县级161人,区级396人;党群干部333人,政财干部255人,军事干部35人,共计623人。
  ……
  七地委(泰西地委,指津浦铁路以西的地区,辖泰西、肥城、长清、平阴、宁阳、东平、汶上7个县),调1套地委、6套县委、42套分区委,另调地委宣传部长、干事各1人,内有地级59人,县级138人,区级252人;党群干部230人,政财干部186人,军事干部33人,共计449人。
  鲁中南区党委根据华东局要求,对南下干部工作作了认真的研究部署,并确定了具体人数。其中第一批从泰山地委抽调84人,泰西地委抽调130余人;第二批,从泰山地委抽调400余人,泰西地委449人。新泰县(现为市)选调90名县区干部、泰宁县也先后抽调两批县区干部南下新区。

动员、欢送

  按照区党委的要求,泰西、泰山地委首先做了动员发动工作。分别召开了会议,对南下干部抽调工作作了部署。并进行了层层动员发动。大力开展了宣传教育,从而统一了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激发了奋勇报名参加南下的热情。各县区广大干部一致表示:我们是共产党员,革命战争中,都不怕流血牺牲冲锋在前,现在祖国需要我们去支援新区建设,决不能因留恋家乡、家人而受任何影响。
  经过组织动员,第一批南下干部很快于1948年12月底选调完成。泰山区84名干部由地委宣传部长金韬率领,泰西地区130名干部由地委宣传部长谷扩如带队,集中在华东局党校所在地益都县(现为青州市)王岗村一带,对第一批南下干部进行集训。
第一批南下干部选调完成后,各级党组织立即按照鲁中南区党委下发的《关于执行华东局准备15000名干部外调任务的指示》,着手组建第二批南下队伍。
  根据上级指示,抽调南下干部的条件是:经过长期斗争的考验,敢于和善于领导群众斗争,历史清楚。抽调的原则是:工作基础好的老解放区多抽调,新解放区少抽调,在不太影响地方工作的情况下,优先加强南下干部的配备。按照要求,抽调的班子均配备党政民机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及武装干部,并配备一定比例的女干部。通过紧急部署和各县的努力,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泰安两区1500余人的干部队伍便组建完成。泰山区组建1套地委、4套县委、50套分区委的干部班子,共400余名干部,加上战士勤杂人员计700余人,由章丘县委书记苏展、莱芜县委书记王醒等带队,待命接管浙江宁波地区。泰西地委在所属各县和地委机关抽调1套地委、6套县委、42套区委,计449名干部,加上战士和勤杂人员共679人。由地委组织部长崔健、泰西县委书记李荣村带领,待命接管浙江金华地区;新泰县选调90名县区干部,组成一个干部中队,拟赴浙江金华地区。
  泰山区南下干部大队(第二批)于1949年2月23日,由各县组成的中队到达泰山地委机关驻地——莱芜县寨里镇集合,进行学习和调整补充,27日晚,在镇北街高等小学的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地委副书记张敬焘和专员刘舜卿讲了话,鼓励南下干部到新区再立新功。南下干部大队政委苏展同志代表全体南下干部战士致答词表了决心。次日,南下全体同志在大队长王醒、政委苏展带领下,按中队顺序向泰城进发,当天下午到达泰城,夜宿岱庙。3月1日,天刚蒙蒙亮,泰城就沸腾起来了。早6时,全城民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从泰安城到火车站的大关街、车站街的两旁,夹道欢送南下干部。南下干部背着简单的行装,身佩短枪,精神抖擞,面带笑容,一边同两边群众招手致意一边向车站行进,欢送的群众打起“热烈欢送南下干部到新区立功”、“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的标语,敲锣打鼓,高呼口号。8时许,队伍集结在火车站广场,又一次举行了欢送大会。泰安县委书记刘众前代表泰安县党政军民机关干部和群众,向南下干部致词欢送。大队长王醒代表南下大队致答词。全场响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口号声。9时许,南下干部大队告别了战友和群众,按中队顺序登上列车。机车汽笛长鸣,列车徐徐向南开进,南下干部和站台上送行的干部和群众代表招手示意,依依惜别。列车载着南下干部大队向南急驰,各个车厢里有说有笑,歌声此起彼伏。下午2时,列车到达兖州过夜。次日,即以中队为单位转步行到达临城(薛城),大队住在临城以北陶家庄一带农村休整学习。
  泰西区南下干部(第二批)于1949年2月23日,各县中队在地委驻地——肥城县西穆庄集中,25日举行了欢送大会,地委书记秦和珍、专员张耀南和配备南下的地委书记崔健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讲了目前形势和任务,南下的重要意义,到新区工作应注意的事项等,使南下干部备受鼓舞,增强了信心和决心。27日7时从肥城县驻地穆庄出发,地委书记秦和珍、专员张耀南、军分区司令员李东潮等领导和机关党政军人员夹道欢送,锣鼓喧天,歌声阵阵。“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南下是最光荣的”等口号声响成一片,场面十分热烈,许多人都热泪盈眶,依依而别。中午步行到万德火车站,晚乘一列运煤的敞车南下。第二天中午在邹县火车站下车稍停就餐,晚上在临城(今薛城)北的官桥车站下车后,到石楼区的邵庄一带驻扎,在这里学习城市政策和农村工作要点等,为开展新区工作做好准备。
  1949年3月中旬,从山东各地抽调的大批南下干部,以及从华东局财办所属专门学校、华东大学抽调的部分干部和学生,共计1.2万余人,陆续从四面八方汇聚临城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第一批三千名南下干部会合。至此,南下干部队伍已达1.5万余人。
  在临城,全体南下干部集中进行了整训学习。在此期间,为了保障南下干部顺利地完成南下任务,经过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批准,南下干部在行政、生活、管理、教育、供给、卫生等方面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机构。全体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刘少卿任纵队司令员,温仰春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德胜任参谋长,方忠立任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下辖4个支队:鲁中南区的南下干部编为第一支队(泰山地委为一大队,泰西地委为七大队);华东局直属机关的南下干部编为第二支队;渤海区的南下干部编为第三支队;胶东区的南下干部编为第四支队。支队下设大队、中队、班。每班12人。原则上一个大队接管一个地区,一个中队接管一个县,一个班接管一个区。
  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全体南下干部一律穿军装,实行军队编制,同时宣布南下干部的家属都享受军属待遇。
  “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鲁中南区)第一大队(泰山地委)”,下分6个中队,55个班(组)。全大队干部战士及政工、后勤、通信联络、炊事人员等共计720余人。
  第一大队下辖6个中队,人员组成为:
  第一中队,是由军分区选拔的优秀战士组建的一支武装中队。黄益源兼任中队长,高寿亭任指导员(原泰山军分区参谋)。该中队编为9个班(组),配备机枪3挺,步枪80余支,指战员共110余人,在南下行军途中担负大队警卫和后勤联络等,到新区后组建军分区政治、军事领导机构。
  第二中队是由原泰山区地专机关干部组建,共100余人,是配备到新区地专机关党政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第三中队是由泰安县干部组建。共110余人,编为9个班。杨仲起任中队长(原泰安县粮食局长),刘刚任指导员(原泰安县委组织部长)。
  第四中队由莱芜县干部组建,共120余人,10个班。周效儒任中队长(原莱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芦云亭任指导员(原莱芜县委组织部长)。
  笫五中队是以章丘县抽调干部为主和泰山地委党校一个班的学员组编而成。韩寓吾任中队长(原是专署秘书),纪中一任指导员(原章丘县委副书记)。
  第六中队是由历城县和莱芜县两部分干部合编组建。共120余人,编10个班。王裕民任中队长(原历城县委组织部长),英宜之任指导员(原莱芜县武装部长)。
  “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鲁中南)第七大队(泰西区)”,下设8个中队。谢福林任大队长(系党总支委员、原军分区副政委)、崔健任政委(系党总支书记、原地委组织部长)。
  军分区中队刘汉卿任中队长,郭若林任指导员;
  地专机关中队曹千里任中队长,郭少峰任指导员;
  泰西县中队梁玉如任中队长,孙汉杰任指导员;
  肥城县中队吴笑山任中队长,胡国栋任指导员;
  长清县中队王新三任中队长,董炳宇任指导员;
  平阴宁阳县中队田振华任中队长,王文彬任指导员;
  汶上县中队隋长文任中队长,张英田任指导员;
  东平县中队刘永芳任中队长,张铎任指导员。

渡 江

  根据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的命令,第一大队的行军路线是沿运河东岸南下,从扬州、镇江渡江。
  在临城整训后,即按中队步行到徐州市,转乘火车,沿陇海铁路东进。到达新安镇后,下车向南步行一天,到达苏北的新店附近的村庄宿营。深夜凌晨两点,接到南下干部司令部电令,一大队(泰山区干部大队)立即返回徐州,随华东野战军第三十五军支前,从浦口渡江。一大队当夜返回新安镇,乘火车返回徐州市。从徐州步行数日,经蚌埠、明光到达滁县以东、明光以南、浦口镇以北约60公里的雷官集附近,一个丘陵地带的一些村庄休整待命。
  l949年4月21日凌晨,遵照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江面上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至23日黄昏,我军强渡到长江南岸已逾30万人,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千里江防”彻底崩溃了。人民解放军进军的迅猛,蒋军望风而逃,解放了国民党盘踞22年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市,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一大队于1949年4月24日凌晨接到渡江命令,当天下午顺利抵达南京市下关。此时,南京城里还有蒋军三个团没有解除武装,有的还在顽固地进行抵抗。大队的领导们一面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一面号召同志们战胜疲劳、饥饿和寒冷,继续前进。5月20日下午,到达浙江省会杭州市,驻拱宸桥。大队在拱宸桥休整3天后,于24日乘汽车向浙东进发。25日许到达宁波郊外,大家以中队为单位排起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浙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宁波市。各中队分别住江北岸外马路的海关、太同旅社、东亚旅馆和中国银行待命,等待接管新区。
  七大队(泰西区大队)于1949年4月1日,从临城乘火车出发,在新安镇车站下车,大队人马步行南下,途经高流、庙头、沐阳、胡集、钱集,到达淮安县的河厦镇,进行行军总结和休整。13日,沿运河途经淮安、泾河、宝应、汜水,16日,到高邮县周山区老人桥待命。4月24日凌晨,大队接到渡江命令,经马棚湾、高邮县城、仙女庙、扬州,29日到达长江边,30日下午2时从镇江北岸虹桥渡过长江。渡江后在镇江郊区西湖村一带休整。5月6日,到达镇江以东的新丰车站。乘火车经丹阳、武进、常州、戚墅堰、无锡,至望亭车站下车。8日到苏州西关运河码头乘船,顺运河经吴江、平望、震泽、南浔,9日下午到达浙江的湖州,10日下午乘汽车到达杭州,驻观音桥、拱宸桥等待分配。

接管新区

  华东局领导指示:接管浙江的组织安排,按中央原定方针办。南下干部带到浙江后,尽快分配下去。由于各个接收地区有大有小,解放也有早有迟,所以在南下途中和到达杭州后,中共浙江省委在分配各大队负责接收地方政权时,各大队之间又有调整,但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大队接收一个地委的原来建制。
  一大队到达杭州后,大队长王醒奉省委命令,接管省委直属四县工委(后改为绍兴地委),任四县工委书记和地委书记。
  第一中队奉命到丽水地区组建丽水军分区。
  第二中队和其他中队的部分同志分配到宁波地市机关和军管会党政群各职能部门。
  第三中队接管镇海县,刘刚任书记。
  第四中队全体接管奉化县,周效儒任县委书记。
第五中队大部分同志接管鄞县,纪中一任县委书记。
  第六中队接管定海县,英宜之任县委书记。
  七大队由崔健率领的近700名南下人员中,其中一部分留省委机关,原配备地委、专署和6个县的近650名人员接收四专区(1949年10月1日改为建德专区,1950年3月撤销)。第四专区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
  南下人员担任的职务分别是:
  中共浙江第四地委:崔健任地委书记。
  浙江第四专员公署:李荣村任专员。
  接收六个县的南下人员分别如下:
  泰西县中队接收建德县,孙汉杰任县委书记。
  汶上县中队接收寿昌县,张英田任县委副书记。
  长清县中队接收桐庐县,董炳宇任县委书记。
  平阴宁阳县中队接收分水县,王文彬任县委书记。
  东平县中队接收淳安县,张铎任县委书记。
  肥城县中队接收遂安县,胡国栋任县委书记。
  新泰县90余名南下干部接管东阳县,戴光任县委书记。
建设新区

  泰山地委、泰西地委及新泰县的南下干部,从鲁中南地区出发,随野战军边打边前进,在枪林弹雨里,经三个月的南征,行军三千多里,来到浙江。不畏艰险,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了支前、征粮、剿匪、减租、减息、反霸等工作。经过半年努力,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和解放大军帮助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每个同志都在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里,舍生忘死,坚强勇敢地与敌人拼搏和斗争,消灭了成股的土匪,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站稳了脚跟,稳定了社会秩序,完成了各项任务。为革命的胜利、民族的独立,为构筑社会主义大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至此,泰山区、泰西区南下干部大队历时4个月,转战1800公里,胜利地完成了“随军渡江支援新区”的光荣任务。
注:新泰县、泰宁县隶属中共鲁中南区二地委(沂蒙地委),1949年6月新泰县划归泰山地委。
(作者单位:泰安市党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