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成都处——东衡鱼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7&rec=21&run=13

虞舜成都处——东衡鱼
石 峰 郭庆莲
东衡鱼位于肥城市石横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五帝时(约公元前21世纪),为帝舜的城都。该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
传说上古时期,大舜帝曾在此捕渔、打猎、耕稼。虞舜来到衡鱼后,耕者让畔,渔者让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虞舜被尊为“都君”,陶河滨亦被更名为“都君庄”。村里至今仍流传着舜帝仁孝感后母、以孝治天下的故事。据传,5000多年前,虞舜8岁丧母,父续弦。后母对舜变本虐待,舜仍以仁孝之心敬之。年余,后母生一子。欲独霸家产,动了杀舜的念头。一天夜里,后母乘舜熟睡,纵火烧了柴房。舜被灼醒,借后窗逃出,呼乡邻扑灭大火。不久,后母又叫舜在田中挖一水井,深至数丈,将其埋于地下。不料舜从井下洞穴中逃出。待天黑回到家中,父母视其为鬼魔,惊恐而“死”。舜见状,忙将二老救起,仍以仁孝之心侍之,感动后母,亦感动世人,被广为传颂。舜以仁爱、忠孝作为自己终生奉行的最高行动准则,率先垂范,处事理政,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仁爱、忠孝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成为我国儒学文化的核心内容。舜亦成为开创华夏文明的先驱和身体力行的光辉典范。这一传说在当地民间世代相承,成为百姓教育世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爱国爱家的生动教材。
  衡鱼唐代《重整庙会碑记》载:“衡鱼,古都君庄也,是处旧有都君祠由来已久,迄东竟为隙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古迹志》亦载:“都君庄在城(今肥城老城)西南四十里衡鱼,即虞舜成都之处”。
  2004年,在衡鱼村东南处发现了舜王冢。舜王冢墓径30米,高10余米。堆土以及附近农田中发现大量灰陶、红陶、白陶、黑陶残片,贝壳币等遗存。近几年,村民曾挖出过大量古砖、炉灶和实心夹沙褐陶鼎(鬲)足。专家考证,该地是龙山文化时期到商周时期的历史遗迹。舜王冢的发现,与附近都君庄、都君祠以及周围古村落,为舜帝曾在衡鱼成都的有力证据。
  都君庄后改称衡鱼,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据说,都君庄周围原是一望无际的湖水,历史上为九州通衢,物阜民丰,商贾云集,鱼市兴盛,遂于战国时期更名为“衡鱼”(含交易鱼货之意),后称东衡鱼。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肥城县志》载:“衡鱼集在城西南五十里,商贾云集,亦大市场也。”时钱庄、油坊、酒店、中药铺、杂货店、印染等各类店铺达100余家。
  衡鱼名胜古迹众多,有左丘明古墓、古银杏树、唐槐、穆氏庄院、左丘明历代奉祀生故宅等。
左丘明(约前540—前452),姓丘名明,是春秋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儒学奠基人之一。在曲阜档案馆存的《左传精舍志》中记载:“先贤左子墓在肥城西南五十里正觉寺之西,墓右都君庄系左子故里”。左丘明是春秋时期鲁国都君庄(今肥城石横镇衡鱼村)人。约公元前452年,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据其生前嘱托,安葬于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
  左丘明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祖、父的熏陶教诲,养成了博闻强记、善于思索、诚实坦白的品行。左丘明在鲁国任职期间,鲁侯为拟任孔子为司徒之职向他征求意见,他以鲁国利益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正气直言,进行了极力推荐。左丘明与孔子共同乘坐车辆赴周朝国都观阅周史。由于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在他脑海里掌握了大量列国史料,为他创修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逝世后,左丘明为使孔子所著《春秋》流传后世,又不致其诸多弟子各按其意以致歪曲孔子本意,遂作传以释经。历尽艰辛,编著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左氏传》,亦称《左传》、《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书,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一。开启中国史学之先河。因此左丘明被称为“史圣”。
  左丘明还根据史料,口述子孙,汇集成卷,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首创国别史之体例。《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在编纂过程中,他不幸患眼疾而失明,他心思口述,让其子孙和学生记述,在其晚年,《国语》终于问世,与《左传》珠联璧合,成为中华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瑰宝,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绚丽的智慧之光,左丘明被后代史家尊称为“史家鼻祖”,影响史学发展两千多年,为我国史学作出了开天辟地的卓越贡献。
左丘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精神,表现出公正无私的君子美德。左丘明在其著作中将秉持不媚权贵、实事求是的精神确立为记史的原则,形成了中国史界记载史事不隐恶、不溢美、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优良传统。他对别国的史事如实记录,作为鲁国人,对鲁国君臣的功过是非、悖逆行为也是毫不留情,绝不护短,如实记述,表现出中国古代史官的刚正不阿,即使作出牺牲也要捍卫国史的求真精神,表现了中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
  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广泛称赞和“君子”的美誉。孔子则尊奉丘明为君子,尊称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以左丘明为楷模。他在《论语·公冶长》中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诚实耿直、品行端庄,值得信赖。明清《肥城县志》载肥城有过化庙、晒书城,为孔子过肥圣迹。孔子过肥,曾发感慨之词,多书尽载,在乐正子春告弟子语中传世,语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见元侍读学士李谦为肥城文庙撰《肇见庙学记》)意思是说,肥邑块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孔子对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西汉司马迁《史记》称“鲁君子左丘明”,其秉笔直书,表现出的秉正、求真的精神,在中国史学界率先树起了一座标志性丰碑,得到世人的尊敬和敬仰,对今人亦有启迪借鉴意义。
  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后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汉初,肥城置县伊始,即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
  名人为一地之光,这位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其故里、食邑、墓葬地在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不仅衡鱼村百姓引以自豪,百万桃乡人民都甚感荣光。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君子之风,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肥城举办了全国首届左丘明文化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山东大学等院校的于希贤、安作璋等近40位专家、教授、学者以及海内外丘氏宗亲代表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一致认为,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认定,左丘明的墓地与故里均在今肥城石横镇衡鱼村,左丘明是现在丘(邱)氏的祖先。建起的左丘明文化旅游区分布在肥城市石横镇的东衡鱼、前衡鱼、后衡鱼三个自然村,新泰临公路中段以北,南高余、中高余以东,特钢路以西,其主要景点包括左丘明墓、左丘明手植银杏树,舜井唐槐、丘氏故宅、丘明湖湿地公园等。左丘明文化纪念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左丘明史学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来石横参观纪念馆者、至衡鱼瞻拜陵园者络绎不绝。
(作者单位:肥城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