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冢漫漫话项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7&rec=15&run=13

荒冢漫漫话项羽
王圣雨
提起旧县三村,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如果说是西楚霸王项羽墓所在地,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那里。”
  从东平县城向西沿滨湖大道驱车约30分钟,就能到达旧县三村。旧县三村位于东平县西北部的旧县乡,与平阴县东阿镇隔山相望,三面环山,北面是灵秀的铧山,西面与东平湖相连。远望湖畔层峦叠嶂,湖面波光潋滟,连片的湿地和碧叶荷花,行走在湖边,让人想起烟雨中的江南,景色非常优美。最值得一提的是湖东岸有一个著名墓葬地,中国古代“勇战派”代表人物,司马迁笔下“千古无二”的“神勇”之人,也是两千多年来在民间广为传颂和喜爱的“战神”、“爱神”——项羽就长眠于此。其墓位于旧县三村东侧高台地上。
  看到这里,想必你一定会问,西楚霸王墓现在是何模样?东平和项羽有何渊源,项羽死后为何埋葬在这里?项羽为何留给后人这么多话题?
  西楚霸王墓,当地人亦称霸王坟,墓在墓区偏北处。原占地60余亩,所存封土直径100余米,高10米左右,前为神道,神道前碑刻4方,汉柏数十株。可惜“文革”中坟平碑断,墓区全被毁掉,遂辟为学校、果园和民房。今年仲秋,我和同仁拜谒霸王墓,只见高台之上大墓耸立,周边是成熟的庄稼和新开的菜地。来到墓区,秋风瑟瑟,草木萧萧,一片寂寥。墓前仅有一残存墓碑,为近年重新修立。走近细看,竟然是两段残缺的古碑被镶嵌在红色的砖块里面,风雨已将它的表面冲刷得字迹难辨,砖块和斑驳的碑石如一块浮雕,映衬出岁月追逼中的挣扎和无奈,倒是缝隙里探出头的小草,在秋风中随意荡漾。据考,乾隆年间(1787年),东阿知县和泰安知府宋思仁在其墓地各立石碑一方,并在村西南北衢道东侧立有“楚霸王墓”碑,坐东朝西,意在说明本地为西楚霸王墓。宋思仁在碑文中写道:“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询诸士人亦为王之墓,凄风瑟瑟曾无过而吊”,可见宋思仁立墓碑以前就有古碑存在。今存霸王墓碑文曰:“一剑亡秦力拔山,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汉寝于今草亦斑。”清乾嘉诗人王昙《烟霞万古楼文集》记载:“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泰安知府宋思仁捐俸重修东阿(今东平旧县村)项羽墓,并立诗碑。眼前石碑即为宋思仁撰文所立。王昙《谷城西楚霸王墓碑》诗注:住谷城之明日,谨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侑祭于西楚霸王之墓;诗曰“江东余子老王郎,来抱琵琶哭大王。留部瓠芦汉书在,英雄成败太凄凉。”东阿志载,清代洪亮吉(1746~1809)在《东阿寻西楚霸王墓记》中写到:“予以屠维之岁始夏夜抵东阿旧县与舍弟及长白缪君寻西楚霸王之墓”。从洪亮吉的寻霸王墓记可看出,墓在旧县村。东阿志载,旧县为南谷,一城两署地。东原志载,汉谷城长张迁去思碑,明朝兴土木而出土于旧县村,由此可证旧县村为谷城办公署地。关于项王墓,《史记》《水经注》《括地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均认为其所葬地是春秋时期的“谷城”,即今东平旧县乡。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久远的秦汉时代。《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汉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因此,这里的项羽墓,其实是霸王的头葬地。楚怀王曾封项羽长安侯,号为“鲁公”。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章邯于古东阿谷城,直到项羽乌江自刎,此地仍为其亲近部将把守。项羽死后身首异处,《史记项羽本纪》“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霸王墓东有李将军墓及碑。相传李将军为项羽手下大将,坚守鲁城,后为主殉节,安葬在项羽墓旁。显然,旧县乡这一带曾是项羽的根据地之一,因为东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群雄争霸,多占取东平,楚霸王项羽就是把东平旧县一带作为根据地之一,大破秦军于东阿,其叔父项梁带兵由东阿攻定陶,再破秦兵,可知东阿为项羽坚固之后方。籍此,项羽横扫中原,最终成就霸业,分封诸侯。
  我们要找寻真正的项羽墓,最早的史料应是《史纪》,即“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明确指出项羽是葬于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就是说汉朝建立后,刘邦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进一步说明项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记》作者司马迁距楚汉战争时间较近,也应最详实。项羽死后,项羽旧部李将军与汉王进行了谈判,汉王答应以王礼安葬项王,李将军才率部而降。《史记》中的“谷城”,即今东平旧县乡一带。
  历史上记载项羽墓在谷城的较多,史书所记谷城项羽墓,其地理位置与现在的东平旧县村相符。
  三国魏时王象、刘劭等编纂的《皇览》:项王冢在东郡谷城东去县十五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篇: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志》:项羽墓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记项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汉高祖葬羽于谷城,今济北谷城有项羽冢。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史记》汉高祖以卢贡礼葬项王谷城,即“济北谷城“。
  《东阿县志》言项王墓“在县城南”,鲁西的“谷城”之称明清时已不复存在,所以说在“县城南”。今项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遗址(按:旧县乡王古店村东),为周汉时期的谷城城邑遗址。
  那么为何说头葬地就是真正的墓葬地?原来古时若人身首异处,都以头葬为准。古时远离家乡之人若客死异乡,亲友只能把人头带回家乡,然后以树木制成身躯安葬,人以头为重,头代表着人的灵魂。所以说这里就是项羽的真实墓葬地。汉高祖刘邦是否也佩服项羽的英武,抑或念及昔日抗秦同盟,为他配有完身,就无可考证了。
  说到安徽和县乌江镇凤凰山和曲阜市五泉庄两处的“霸王墓”,是与当时项羽自刎乌江、鲁城(曲阜)难下有关,已有先人指出两地均为项羽“衣冠冢”,非为项羽真实墓葬。和县“霸王墓”是埋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曲阜“霸王冢”,仅据《阙里文献考》记载:“曲阜城东北有古冢,俗称霸王头,相传为霸王首处云。”该墓1958年考古发掘证实是东汉墓,与霸王无关,实为牵强附会。东平旧县乡霸王墓才是正说。
项羽其人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楚霸王(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名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楚人陈胜、吴广起义,项羽时年24岁。这年,项羽与叔父项梁在吴中斩杀郡守殷通反秦。从此,他带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北上,征战四方,横扫秦军,威震四海,册封十八诸侯,权同皇帝。秦亡后,项羽刘邦由同盟变为敌对,楚汉争霸相持五年,最终项羽兵败垓下,慷慨赴死。
  回首项羽短短的三十一年的生命,可谓一生大起大落,生前轰轰烈烈,“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死时四面楚歌,别姬自刎,可谓悲惨。项羽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但是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看待他,仍然称他为英雄,或称他为失败的英雄。司马迁《史记》将项羽收入专门记述历代帝王的本纪,就体现了对项羽的褒扬。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绘画、影视等领域,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闲暇时光,翻读《史记》,我每每被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感动着,特别是项羽,我不知道是司马迁成就了项羽,还是项羽成就了司马迁,他们已经成为两座并立的高峰,傲然耸立于中华历史的长河里。
项羽是天才的军事家和盖世英雄,又是重情念旧之人。项羽与刘邦不同,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他是从小跟着叔叔项梁长大的。项羽身高力大,相貌奇特,“籍长八尺,力能扛鼎”,“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还有为黄帝造字的仓颉,南唐后主李煜,据说历史上真正的重瞳子只有这四人,天生异相异人。
  项羽从斩杀郡守开始登上豪杰争霸的政治舞台,雍丘之战初露头角,接下来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会战。巨鹿之战,他指挥若定,破釜沉舟,以五万杂牌军迎战章邯带领的二十万秦军主力军团,以少胜多;彭城之战项羽和刘邦第一次正面对决,项羽只有三万骑兵,刘邦却有五十六万大军,项羽于清晨突袭刘邦指挥大营,半天时间使刘邦兵败如山倒;荥阳会战持续两年,最后项羽集中攻打刘邦的粮草线,迫使刘邦仓皇出逃。作为军事家的项羽创造的辉煌战绩,在中外战争史上是少有的,因此有人说,项羽是中国的拿破仑。
  项羽厚待同伴,视兵士为弟兄,礼遇长者,恋土念旧,史书均有记载。项羽的重情,莫过于对虞姬了,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是千古美谈。项羽垓下被围时,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其核心是放不下虞姬。项羽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直到垓下之战虞姬一直追随项羽。虞姬,她是项羽的精神支柱和坚强后盾,是一个美丽但非弄权的女人,她以死捍卫了自己的感情。这是虞姬的可贵之处。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女人乱政时,没有提到过虞姬,相反,项羽与虞姬这段凄美的故事却世代流传。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他在情场上没有失败。
项羽是有血性敢担当,自信而又自负之人。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项羽,少有大志只学万人敌。始皇巡视会稽郡,他目睹了始皇的威风,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看出项羽对始皇的敌视,也表现了项羽作为大丈夫的血性和豪情。楚王遣上将军宋义、次将项羽救赵,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且宋义“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今东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兵,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于是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急引兵渡河救赵”重大义、敢担当的英雄本色彰显无遗。项羽计斩太守、坑杀降卒、放回汉王家属,韩信张良先后投奔刘邦、曹无伤被杀、范增愤然离去等,纵观项羽为将处事方式,他比常人热血十倍,愤怒时会狂暴如虎,憎恨时会大肆屠杀,犹豫时会错失良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最终成为孤家寡人。项羽能使人感到他伟岸的灵魂,这伟岸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稚气和率直,作为主帅缺乏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项羽的性格是他失败的主因,他最大优点是自信,最大缺点也是自信乃至于自负,目中无人,骄横跋扈,自恃勇猛盖世把天下群雄都不放在眼里。同时,他残暴,多疑,用人失察,导致最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项羽是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他的缺失隐含在长处里,他是清澈见底、瑕瑜互现的英雄。
项羽是敢于舍弃,宁折不弯、品格高尚之人。巨鹿之战大胜进入函谷关后,项羽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成为主宰天下的人物。他不为帝王,选择霸业,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分封诸侯,天下暂时归于太平。而后,他选择了同意和谈,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于是刘项罢兵议和。鸿门宴上,范增设计欲除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使刘邦逃脱,终于留虎为患,但旷古遗憾中折射出项羽为人的坦荡磊落。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对峙之时,“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里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打独斗,看出他为天下苍生计而放弃霸王尊位,而不让百姓受苦的无私无畏的胸襟。垓下之战后,项羽又进行了一场痛快淋漓的拼杀(东城快战),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前来搭救,他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天高地阔,而无英雄托身之所。面对追杀而来的汉军,项羽正好看到汉军骑将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汉将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死,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这是何等的风骨气节!项羽誓死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相形见绌的是,楚汉相争之际,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作为人质被推到两军阵前,项羽欲杀之,刘邦此时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羹。”“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刘邦无赖和自私的品质特征暴露无遗。刘邦不惜牺牲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保全自己,一定要做帝王。刘邦一统天下后,他又演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政治大戏。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和苦尽甘来的太平时期,项羽刘邦品格高下不言自知。强势英雄的末路和冲天的豪情,变成了人们的追忆。
项羽之死留给我们的思索。血沃中华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我们的历史原野中从来不缺少因政治较量和军事斗争而牺牲的将士的鲜血,但我们珍重的是有血性有担当有骨气的血。项羽的死,流出的是有骨气的血、干净的血、宝贵的血。就事功而言,无疑刘邦是幸运的,他的幸运是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战胜项羽证明在一个没有秩序群雄争霸的时代,流氓战胜贵族的必然。刘邦为达目的追求的是手段的高明,而不是光明,但就英雄和道义而言,项羽无疑是楷模。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究其一生,他始终洋溢着英雄侠义的气概,始终保持着纯真和正直。不论事业成功与否,他始终保持着人格的独立,闪现出人格的魅力。项羽破釜沉舟、以少战多的勇气,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以一己独生为耻的仁义,霸王别姬的的铁血柔情,项羽英雄末路时的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千载之下使人敬仰、惋惜和同情。项羽已经和三国时代的关羽一样成为英雄侠义的化身,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化现象,被历代传颂和讴歌。他是精神和道义上成功的盖世英雄。当然,作为历史人物,项羽至死都不会明白,个人英勇终究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灿如星空的历代帝王宝座中,我们甚至找不到项羽的位置,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项羽永远是一颗耀眼的巨星。项羽的死是贵族精神和君子精神的覆灭,项羽的死留给后人的永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情感,但不容置疑的是,项羽早已在中国人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永远不倒的英雄丰碑。
  斯人已去,豪气长存。中华五千年留有帝王将相的功业,更有他们留下的宏伟王陵和宫殿。面对项羽墓,我们无言了,荒冢漫漫,漫漫荒冢。只有一个不朽的魂灵,在秋风荒野中向历史泣诉。项羽及部下留给东平一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东原文化、水浒文化和鲁西南一带民风的形成也是直接的,忠诚礼仪、正直坦荡,崇尚英雄、重情侠义等美好品格,仍然浸透在东平人民的骨子里。我想何时在此地建起一个像样的场馆,来告慰这位帝王级的英魂。
(作者单位:东平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