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祭山建筑 ——古代帝王封禅祭祀文化的载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7&rec=11&run=13

泰山祭山建筑
——古代帝王封禅祭祀文化的载体
赵祥明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为五岳之首。泰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文化名山。泰山上下及周边分布着琳琅满目的古建筑,现存总建筑面积达十四万平方米,包含着以泰山祭山建筑为主的礼制建筑、各种佛教和道教等宗教建筑、齐长城等军事建筑,是展示多种类型、不同时代风格、融合多种文化的人类智慧的杰作。其中,泰山祭山建筑是泰山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分布在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主御道上,包括登山盘路和两侧亭、台、楼、阁、坊、桥等,是与古代帝王举行封禅祭祀活动和烘托氛围相关的重要文物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006年,大部分祭山建筑作为“泰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古建筑亦陆续营建。泰山祭山建筑能够成为中国祭祀天地自然建筑的代表,根源是本身具有的泰山文化特点,封禅祭祀文化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有关建筑也是在这一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几千年以来,古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祭祀活动主要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巡狩柴望,到秦始皇开始至宋真宗时期祭天告地的封禅活动,后转为明清时期的拜神祈佑的祭祀活动。泰山祭山建筑伴随着帝王封禅祭祀活动的发展而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对现存泰山祭山建筑的研究,可以还原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祀活动的历史场景。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泰山有文字记载且又遗存证明最早的祭山建筑遗址有周明堂和汉明堂两处。周成王时(公元前1042—1021年)成王姬诵封泰山,禅社首山(今泰安城蒿里山东侧),并于泰山建明堂,即今泰山大津口乡沙岭村的周明堂遗址。由采集到一些砖和瓦片等建筑标本推测,该地明堂建筑最迟建于东周而延续到汉,与《史记·封禅书》和明《岱史》的记载相吻合。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举行祭祀活动。汉明堂遗址位于今泰安城区东北约4公里处的谢过城村,采集到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陶器,早至商周,晚至两汉。关于汉明堂的形制,《史记·封禅书》记载:“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可见,殿堂无壁,顶以茅草覆盖,周环以水是汉明堂的形制特征,汉武帝所建造的这一明堂直至东汉章帝、安帝时仍在使用。
泰山祭山建筑自出现后,历经各代,不断扩建完善。
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56年)辟建泰山盘道,称为环道。《前汉书·郊祀志》载,至汉代开始形成对五岳五镇的祭祀,五岳庙规制都极为宏大,其中作为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岱庙尤为壮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礼成,改乾封县为奉符县,临拜岳祠,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对其庙制及祭祀供器,与次值升;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建昭真祠(即今碧霞祠)以祀之,封青帝为广生帝君,并在岱顶大观峰西侧、金山南麓各置青帝宫。
宋真宗以后,祭祀泰山活动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封禅活动,与祭祀泰山活动有关的庙宇不断涌现和拓建,备受古代帝王的重视。时至宋徽宗时期,于宣和年间(1122年)对岱庙进行了一次大的重修,望之“岿然如青都紫极”,达到历史最大规模。元代中统元年(1260年)道士张志纯创建南天门。明代帝王不在泰山封禅,却连绵不断地派遣官员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据《岱史》记载,明代的泰山祭祀从洪武三年开始,到万历元年(1537年)止,就达28次,各级政府官员对泰山盘路及牌坊、门楼等祭山建筑的拓建较为频繁。明成化、弘治、嘉靖年间对泰山盘路进行了拓建重修,现存盘路大部为明代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创建升仙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钦差巡抚山东地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朱衡等创建孔子登临处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巡抚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在红门宫南盘路上建天阶坊。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建万仙楼,“祀王母,配以群仙”,后增祀碧霞元君。
清代的泰山祭祀始于清世祖顺治皇帝,之后康熙、雍正、乾隆等不仅派官员到泰山祭祀,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还亲自祭祀泰山,乾隆皇帝曾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六次登临岱顶,都特别重视对泰山祭祀庙宇的整修。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3年)圣祖玄烨登泰山祀奉山神、碧霞元君时令地方官员每岁量给香税,整修泰山祠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诏发帑银,遣内务府郎中丁皂保、营造司郎中赫达塞大规模修葺泰山庙宇,经“自岱顶以下,庙宇神像、墙垣、盘路焕然一新”,同时并重建了岱宗坊。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升仙阁为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清道光元年至十五年(1821—1835年)重修泰山盘路古建筑。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巡抚任道镕令泰安知府曹浚澄、泰安知县徐焘基计工修葺泰山盘路。
总之,泰山祭山建筑作为泰山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举世闻名的泰山帝王封禅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旅游资源,更好地为现代旅游业服务。
(作者单位:泰安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