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村 那庙 那庙会 ——沙庄村史话三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6&rec=28&run=13

那村 那庙 那庙会
——沙庄村史话三则
纪兴本 刘庆余
沙庄村位于宁阳县泗店镇境内东南部,北距县城7公里,济微公路东0.5公里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宁阳沟从村西头经过,村东约千米处汇罗河由北向南流去。村落呈正方形,有东西街6条、南北街8条,面积8.1万平方米。该村是市县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有着诸多的史话传说。

初建村名曰“杀庄”

  汉时,沙庄村境曾为屯兵、驻兵及战事要地之一。据传,后唐大将李存勋、李存孝曾在此大战后梁大将王彦章等。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孙姓于此建庄时,曾称“杀庄”(意为古战场遗址上的村庄),后来人们多感村名不雅,便随其音改称“沙庄”。
  沙庄村文化底蕴丰富。据有关史料载:沙庄村南矗“吉宝山”,后展九龙夔,西北有泉头,东北设营盘,再东是花园,腹建奶奶庙。村南“吉宝山”山址原曾为东周至汉时期的墓群,它东西宽300米,南北长200米,顶高约6米,直径30~40米,是人们将葬墓群堆积而成,以求祈福避凶(现封土无存)。该墓群内先后发现东周土坑竖穴墓和汉代石椁墓50多座,地表散布有石浮构件和东周汉代残陶器。出土铜镜、铜洗、铁剑和少量画像石,另有陶鼎、耳环、勺、魁等,多为汉代盛行的随葬品。村西北地形如九龙卧式,乾(西北)高巽(东南)低,龙头探至娥女泉方向。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山川》记载:古城泉,在县南十五里,沙庄西北隅,南流经古城村东,折而西流,又折而南,入滋阳界,至真(甄)家桥(今兖州市漕河乡河南村)东入罗,即娥女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在村东北方向整平土地时,曾挖掘出石匣墓穴21座,及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米的营盘1处和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的花园1处。花园四角立有界石,是供士兵休憩的娱乐之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村民在挖宁阳沟时,还发现一石碑,上有“凤凰庄西有古城泉”字样。据此证明,该村落还曾称作“凤凰庄”。

筹资建庙消“杀气”

  因沙庄地处古战场战死者墓地,亦多被人们视为凶恶不祥之地,故而明嘉靖年间建村后,人们纷纷筹资在村中位置建设奶奶庙,以镇凶消“杀气”。庙内主要供奉着泰山碧霞元君的三妹妹,亦称“泰山老奶奶”神像,还供奉普各路神佛,附近的善男信女都来此烧香拜神。加之后来每年三月初三兴起的庙会,周围几十里之外的民众都来此赶会,沙庄的人气越来越旺,“杀气”慢慢消失,往日的凶恶不祥之地变成了吉祥之庄。
  奶奶庙建筑形式古朴典雅,飞龙走兽,雕龙画壁,灿烂辉煌。大殿高约10米,结构为土、木、石、砖、瓦结构,坚固持久,高大宽敞。院内有古松、翠柏多棵,石碑6通,香炉4只,大的重520斤。庙院东西28米,南北90米,面积2520平方米。奶奶庙大门朝南,庙门台阶7级,约1.5米高。大门3间,中间为正门,通往内院。东间塑有关羽神像为青龙,西间塑有张飞神像为白虎,二位将军各持兵器把守大门。神像高2米,威武雄壮,大气凛然。大门北约10米处设“普陀胜景”,有寺庙一间,门朝北,内塑观音菩萨神像,左手执玉净瓶,右手拿一柳枝,为神仙导航,给凡人指路。大门东面建有“阎罗殿”,“阎王爷”神象居中,两旁是判官、小鬼。大门西面建有“土地庙”,土地爷双手扶膝,坐于墩上,红面白须,两位白面书生,手拿毛笔与簿子侍立两旁。“普陀胜景”往北约10米,便是前大殿。大殿内居中是玉皇大帝,各路上仙,排列两边,上层为108位大仙,下列为72全神。大殿顶是穹庐似建筑,如天空宇宙,繁星密布,夜晚闪闪发光。大殿内顶梁圆柱虬龙曲盘,张牙舞爪,栩栩如生。穹庐似殿顶之下,各路神仙似在云中行走。牛郎织女、八仙、银河等形象逼真,使进入殿内的每个人都似幻似梦如步入仙境一般。殿内其他神像,有的粉面白净,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也有的呲牙咧嘴,面目狰狞,横眉竖眼;还有的四眼、四膊,眼球外凸,刹是吓人。各角落及拐弯处,处处是神,其神位居多,仅次于泰山。出了前大殿后门,沿砖铺路往里走约10米,便见一铁香炉,下有四腿,上有两耳,重约500多斤,前面的供桌,乒乓球台那么大。凡进庙烧香的善男信女,先在供桌上摆上供品,再把香投入燃着香火的香炉中,让其自燃,最后在供桌前点燃金元宝、银锞并许愿磕头。供桌两边是石碑和松柏,碑上记载了庙宇的修建维修捐资等事宜。供桌往北10米左右,便是3间敞棚,俗称“敞殿”,无前后墙,两架梁,各有两根石柱支撑,既是后大殿的前厦,又是香客们遮风避雨的地方。敞殿紧挨后大殿。后大殿正中,石阶上端坐的是碧霞元君之三妹。其头戴皇冠,眯缝双眼,面带微笑,双手合十,罩一身红绸衣,脚穿三寸大小的绿绣花鞋。其他神都挨靠着坐在台阶上,送子观音,王母娘娘,尽在其中。个个身躯丰满,纤纤细手,面容白皙。后大殿分为两层,也叫后楼,上层于光绪末年倾塌。奶奶庙后院有东西两个小门,中间有大门,平时只开小门,不开大门,香火日则开启大门。东北角有三间砖房,叫“贵屋”,是庙中和尚居住的地方。
  1951年,奶奶庙及神像都被拆除。

明末清初兴庙会

  据传说,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到这一天各路神仙都要聚赴一起举行蟠桃会,为王母娘娘贺寿。为此,明末清初,生在在这里的人们也都习惯地将三月初三作为沙庄庙会的初日。一开始,庙会为香火会,鲁南、鲁西南等一些距离泰山较远地方的善男信女,想去泰山还愿、许愿、拴娃娃,叩拜碧霞元君,有诸多不便难以成行,便到沙庄奶奶庙了却心愿。同时,还稍带着一些卖不了的土特产品到此交易,以至后来发展成为鲁南、鲁西南一带最大的庙会暨物资交流大会,范围涉及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及江苏、安微北部、河南东部的三十多个县份。
  沙庄庙会三月初八结束,会期六天,商品交易非常广泛,有牲畜、生活用品、日用家具、农具等,以骡马成交为多,在数千头以上,故亦称“骡马大会”。骡、马、驴、牛、羊、猪等市场位于村中桥南河套内,约有三里路长。庙门向东至十字路口是皮货市。皮货商大多是回民,每年三月三都于此出摊。所谓皮货全都是牲畜使活的绳、套之类。如大车耕、犁耙套、牲畜缰绳、笼头、驴马胳啦子、笼嘴、后鞧、大肚、鞭头、鞭梢、鞭苗子、鞭橛子等。小的物件挂在皮货架上,大的放在地摊上。套车用的、耕耙使的、辘轳绳、刹车绳、粗的细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再往东南,到了一个叫“宁家园”的地方,是一片较大的条编市场,有荆篓、抬篮、抬筐、粪箕、大码头篮子、小四方篮子、簸箕、簸篮、笊篱等。左边是石料市场,有牲口槽、猪食槽、大门枕、小门枕、蒜窝、蒜棰、碾磨、砘子、大碌碡、小碌碡、挑檐石、过门石等。从十字路口往东南约二十多米,便是一条东南西北方向的路,路两边是家具市、木料市、箔市、蓆市等,其摊位占据诺大的一片地方。木料市有刚杀倒的榆、杨、槐、柳、椿等树材,也有旧梁、檩条等。家具市的家具大都是旧的,也有少量新的,如八仙桌、椅子、条几、大板凳、小板凳,杌子、杌桌、木柜、箱子、橱桌凳等。农具类有大车、小车、犁、耙、耩子等。箔和蓆交叉混放。大小长短宽窄不等的秫秸箔,二折的,三折的,盖屋用的,铺床用的,五道绳、七道径的任其选择。村中戏台的北、南、东三面设有茶馆。茶馆以外大都是卖水的,有提着大壶的,有挑着罐子的,还有的用小土牛车推着水缸的。有白开水、茶水、糖水、枣水、姜水、绿豆水,解渴不贵,一分钱就可买两大碗。“大碗茶,热的”、“绿豆茶,解热去渴”……吆喝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从桥往东大路两边,直至中心路,全是卖小吃的。小吃摊上的烧饼,大的似锣,小的似马蹄;烧饼卷有五香的,有葱盐的;馒头有高桩的,有矮桩的,高桩馒头又白又壮,矮桩馒头顶上点有红点,三点、五点、七点、九点不一;壮馍,大的七八斤,小的四五斤,烙的又熟又透,又大又厚,色鲜味正。卖的发面卷子有油盐卷子、大枣卷子,有笼蒸卷子,也有锅贴卷子。锅贴卷子多为小户人家制作,锅贴卷子的咯渣有其与笼蒸卷子不同的口味,很多人都喜欢吃。卖糕的一字摆开,一份挨一份,有黍子糕、稷子糕、小米糕。小米糕又分粘米糕、非粘米糕。粘米糕中又有黄粘米糕、红粘米糕、黑粘米糕等。卖煎包的,卖香油果子的,卖丸子汤的,边做边卖。庙门外,两旁是卖凉粉的,一块块做好的凉粉放在盛满新鲜井水的大口缸内。顾客来买时,现切现调,依据吃者的口吻加些蒜泥、姜沫、醋、麻汁、香油等调料。西角门外是文房四宝市,大都是毛笔、墨锭、砚台、白麻纸之类。西大坑两边是说书的,有说平词的,打烙(lào)子的,打渔鼓的、唱花鼓的、说快书的,情调不一。还有拉西洋片的、走大吼的、玩猴的、套圈的,热闹非凡。钻人空子,提着篮子卖花生的、卖糖块的、卖洋(香)烟和洋火(柴)的、卖糖葫芦的、卖小首饰的,比比皆是。再往西是卖儿童玩具的,小喇叭、小号、小枪、小炮、摇头娃娃、不倒翁物美价廉;木人、木碗、竹哨、小纺车、货郎鼓、哗啦棒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件只需几分钱,给孩子们玩耍,无不欣喜若狂。从西门往里,便是卖插花丝线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的绣鞋,小孩与老太太的帽子绣花时都用得着。铰花的、铰鞋样子的老太太多坐在路边上,三拐两拐,左剜右挖,一朵牡丹,一对双喜,一幅喜鹊报喜的图案就呈现在你面前。再看济宁的“劲牛”(意为“金牛钢针”)和“金猴”牌钢针摆满了货台。卖针的商贩不只是靠货真价实,还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精湛的手技,只见一客商左手执一块木板,右手捏一撮钢针,唰地一声,全扎在木板上,并且拍得整整齐齐,再来一撮,再加一撮……共6排60根,谁要谁搭腔,谁要谁掏钱,没人要,加一排再加一排,共八排了,还没人吭声,“舍命陪君子”,“赔本卖现钱”,再加两排,还是卖五毛钱……买针的争先恐后递钱,卖针的包了一裹又一裹,一会儿就卖出许多。另一位针商的招更绝,把针分成十次,用水冲进嘴里,再吞一根线,一会便拉着线从口中拽出,数一数足够100根,另外再加两根大杠子针,也是卖五毛钱,围观的人看得目瞪口呆,万一针吞进了肚子怎么办?不管是想买针的,还是看热闹的,都慌忙地买了起来。东角门里有几位卖书的老人,白须白发,戴着眼镜,用长着长手指甲的手托着烟袋一口一口地不慌不忙地吸着烟,显得斯文风雅。书摊上有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五经及摸骨、看相、风水、地理、阴阳八卦、酬事大全之类的书。卖书人在白布凉棚下,看着书,抽着烟,喝着茶,显得悠闲自得。东角门外,南至东西路口,北至北大碾,便是青菜市。青菜市里人不多,显得冷淡。只有几个卖菠菜、苔菜、葱、姜、蒜、白菜、胡萝卜、辣菜疙瘩、蔓菁丝的等。还夹有些卖干果的,有核桃、栗子、柿干、柿饼等。干辣椒、花生在路两边摆的满满的,有买有卖生意兴隆。庙后的鱼市,鲤鱼较少,鲜鱼大都是鲫鱼、串条、白鲢等;买干咸鱼的较多,有湖鱼,也有海鱼。鱼市往北是鸡、鸭市,禽蛋市,摆在路边,卖者或站或蹲,多则二十几个,少的十几个,份数不少,总数不多。农户养几只鸡,下几个鸡蛋,大人孩子都舍不得吃,拿到会上卖几个钱或换点盐吃。买鸡蛋的大多是看月子,因而成交量不大。南大门两侧是杂货摊,经营的多是烟、酒、糖、茶、酱、醋、油盐、草纸等。因是庙会,也有的经营一些香、金银箔、元宝、锞子等。元宝是用黄草纸糊的,中间贴一红点或金点,用线穿起来,一串一串的煞是好看;锞子是用金银箔捏起来的,一黄一白,金银相映,耀眼锃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该庙会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