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贤吏李邦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6&rec=26&run=13

明朝贤吏李邦珍
石 峰 郭庆莲
李邦珍与戚继光携手抗击倭寇的壮举,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入侵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李邦珍(1515—1594),号同川,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白马山前驿马村李家大楼,明洪武年间其祖迁居山东省肥城县。邦珍少时就读于肥城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禅师之屋。自幼聪慧,在“惟善以为宝”家风熏陶下,养成优良的品德。
与戚继光携手抗倭
  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任职行人司。后在山西、河南任职,为政清廉。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功绩昭著。嘉靖四十一年(1562),李邦珍被封为文林郎。当时,倭寇在沿海骚扰,曾几次攻陷莆阳城,大肆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次年春,盘踞在沿海的倭寇与新犯境的倭寇啸聚一起,妄图进犯内地,守军将士慌惧不安,丧失了战斗锐气。明世宗大怒,将巡抚大臣削职严办。时政局十分混乱,战事有一触即发之势。正在巡按福建的李邦珍,奋然负起武职重担,自任军旅。并训导将士:“遇到事变而能采取措施,称之才;临难不避,称之忠。贼寇现已犯吾境,作为国家将士,难道能玩忽职守吗?”他命令所属道县将官驻守要害防地,以减轻他们失守之过。并令其带过杀敌,将功赎罪。半月之间,他给朝廷10次上疏,要求援助。朝廷派兵2万,前往助战,并拨金20万两充作军饷。他又上疏请留戚继光为副总兵,率兵征讨倭寇。戚继光率兵与倭寇奋战,百战百胜,倭寇大部被歼,余者从海路逃遁。巩固了边防,百姓安居乐业。李邦珍回京时,民众闻讯,拦道挽留,后知挽留不住,赠他《海狱澄清图卷》一幅,以表彰其功绩。
  隆庆元年(1567)李邦珍升为中宪大夫,后任北京大理寺左少卿右佥都御史。他以法办案,不徇私情。任职河南巡抚时,百姓曾为其立生祠以示纪念。后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任命他为提督操江。
文化成就斐然
  李邦珍的文化成就斐然,值得称道。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朱衡撰写、李邦珍诠订的《道南源委录十二卷》(杨一鹗建宁大儒书院刻本)已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现存于福建省图书馆。隆庆六年(1572),尚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念桑梓之情,不辞劳苦,与肥城知县顾廷修共同编纂了首部《肥城县志》。
  李邦珍61岁回到故乡山东省肥城后,将牛山原读书处改为“同川书院”,聚集亲戚及子孙授业讲学。在书院内建有聚乐堂、悠然台、环翠亭、甘霖池诸胜景。并在牛山西南峰顶石上,题“圭山”二字,下刻赞语数句。凡跟李邦珍读书者多有成名。还筹资修建了许多公共设施,曾与尹庭共同捐资,在山东省肥城城内十字路口兴建了一座“四牌楼”。泰山经石峪峪东石崖上的石刻“经正”大字为李邦珍于万历六年(1578)所题,并有注语。
邦珍墓的今昔
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邦珍谢世,享年79岁。为悼念其功绩,追封为正二品正奉大夫,御制祭文,并遣山东布政使左参政汪应蚊前来致祭文。
  李邦珍故后,葬于山东省肥城老城北5里沙河西。旧时墓地石马、石羊分列门两旁,墓地内古树参天。第一部新《肥城县志》记载:“墓修于明万历年间,建国前尚有墓碑、翁仲、石兽等,石马、石羊分列两旁,后被砸毁。1967年从墓中挖出墓志,上书‘明正奉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墓志铭’。墓志84公分见方,一块现存市文化馆。墓的结构为“T”字形,料石砌成,砖铺地,有的石板有石雕,墓有两道门,并排三口棺,已腐烂。墓中无贵重随葬品。”《肥城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记载:“邦珍墓在城北五里沙河西,谕祭诸碑及翁仲、石马石羊俱存”。《肥城风物》也载:“李邦珍墓位于老城镇北5公里的大石关村南,济兖路西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邦珍谢世,御追奉为正二品正奉大夫,御制祭文。墓地座北朝南,地势开阔,左有五里沙河,右有山头村河,在墓地前300米处交汇。背后是逐渐隆起的山坡,直伸向远处的小山顶。墓地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80余米,有道路直通墓地正门。石马、石羊分列两旁。墓地内翁仲、墓碑有序排列,四周密植翠柏。其墓结构为T形,料石砌就,青砖铺地,深埋地下数米。墓室宽大,设两道石门,开启自如,二门内并排放三口棺木。其墓西南角顶部块石松动移位,说明早年曾被盗。建国后,墓地尚存墓碑、翁仲、石兽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视为“四旧”全拆除毁掉,其墓地被夷为平地。”
以上记载与当地居民对当年的记忆相吻合。暴文周老人一直生活在当地,对当年的李邦珍墓有深刻的记忆。据他描述,墓地到处是柏树,古木龙虬,遮天蔽日,幽静肃穆。南北一条六、七十米的甬道,南北首各有一对峙的石柱,上蹲望天吼(现保存完好);甬道两侧对称散布巨型石马、石羊、石人各一对,均两米多高,向里(北)有一石制牌坊,宽度能开两辆卡车。上书“两广总督副都御史李邦珍”,再往后略偏东为一高大土堆,底部直径十多米,是李邦珍墓,墓前有龟驮碑文,记载了李邦珍生平功德。
  李邦珍大义凛然、敢于担当、临危负重的精神至今被传为佳话。在倭寇侵扰的存亡之际,他基于爱国爱民的忠心,运用“凡谋之道,周密为宝”的战略,采取“用兵之法,教戒为先”的智慧,采用“欲治兵者,必先选将”的决策,而展现他“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战略勇气。达到华夏海宇肃清,山河巩固之目的。李邦珍的功德使山东肥城人引以为豪,激励当代人携手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