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960-1644)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4&rec=3&run=13


建隆元年(960年) 太祖赵匡胤代周称帝,下诏沿旧制,在兖州祭祀泰山。六月,
以平定泽潞事变,又遣派官员祭泰山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文献通考》
卷八三《郊社》〕
乾德二年(964年)七月泰山大水,毁坏民田房舍数百,牛畜死者甚多,民生艰难。
〔《宋史·五行志》〕
开宝四年(971年) 六月兖州州民周弼率众起事,号称“长脚龙”,监军追捕,数
次失利。 宋廷诏密州防御使马仁王禹率兵镇剿, 周弼在泰山被擒,其部皆被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二〕
开宝五年(972年)太祖下诏迁乾封县治所至岱岳镇(今泰安城址),“以就岳庙(今
岱庙)”。〔《宋史·地理志》、《天封寺碑》、《大定宣圣庙记》〕
七月诏五岳等庙,以本县令、尉兼庙令、丞,掌管祀事。〔《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十一、十三〕
开宝年间在乾封县新城(岱岳镇)创建乾封庙学。〔明《泰山志·岳治》〕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六月兖州泰山及瑕邱等县民众4000余人请封禅,太宗赵光
义不允。太平兴国九年(984年) 四月,泰山民众1000余人又请封禅,群臣也皆上表请
封,于是下诏于当年十一月行封禅,并诏详定仪注,修自京师抵泰山的道路。五月,
因宫殿火灾,诏停封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二五,《全宋文》宋太宗、
宋淇、孙堪等卷〕
雍熙二年(985年) 太宗诏泰山石检坛土单,并令整修如旧。在此之前,有乡民在
社首山坛得唐玄宗禅地玉册、苍璧,献于朝廷。〔《宋会要辑稿》礼二二、《太宗实
录》卷三四〕
雍熙二年至大中祥符元年(985~1008年) 郓州人梁颢、梁固父子先后考中状元,
一时推为盛事。梁氏族人中梁适(历官观文殿大学士、太傅)、梁艹倩(兵部员外郎)、
梁焘(尚书右丞)、梁彦昌(东平通判)、梁彦通(华州知州)、梁子美(河北都转运使)等,
皆以吏事闻名时。两宋之际梁楷,则以绘画擅名艺坛。〔《宋史·梁颢传》、《梁氏
谱》〕
咸平三年(1000年)黄河在郓州须城决口,“水势悍激,浸没州城”。知州姚铉奏
请在王陵山前5里汶阳乡之高原处(今东平州城址) 移建州城。〔《宋史·五行志》、
光绪《东平州志·建置考》、姚铉《迁移郓州谢表》〕
景德年间泰山儒者姜纟一丿厶居云亭乡(今岱岳区大汶口镇申村一带),以五经教
授生徒,邹鲁名士多从其学。〔清《泰山志·人物》〕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四月宋真宗赵恒下诏于本年十月封禅泰山。
五月泰山下涌出醴泉。真宗下诏于泉上建亭,额曰“灵液”(今泰安城上河桥西)。
六月真宗下诏泰山前代封禅基址有毁坏坍塌者尽快修复。又令将雍熙年间社首山
所出唐玉册埋藏旧址。
同月封禅制置使王钦若奏称:六月六日,有“天书”降于泰山醴泉亭北。
七月真宗下诏于灵液亭北“天书”再降之地(今泰安城区天书观遗址处)建殿,以
“天贶”为名。
九月真宗下诏将岱顶玉女池原玉女石像,改为玉像,磨石为龛,奉置旧所。自此
对玉女(碧霞元君)的崇拜逐渐盛行。后世又在此增筑室宇,至元时已有“玉女祠”
之名(即碧霞宫、碧霞祠的前身)。
十月真宗自汴京经郓州至乾封,封泰山,禅社首山。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
并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占城、大食(今西亚一带)等国皆来陪祀。兖州太守模拓《秦泰
山刻石》四十七字,献于真宗。
同月真宗加青帝懿号为“广生帝君”。御制御书《青帝广生帝君赞》碑,立于岱
麓青帝观。
是时真宗御制《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刊于岱顶,并在奉符城南立碑。
〔以上史料,并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七至七○、《宋会要辑稿》礼二二、《文
献通考》卷八十四《郊社》、《宋史》真宗纪、礼志、《宋朝事实·仪注》、《玉海》
卷九十八《郊祀·封禅》等〕
是时真宗将驻跸之所奉高宫名改为会真宫。时著名隐士种放从封泰山,作《会真
宫诗》。至熙宁十年(1077)谭逑将种诗及欧阳修、蔡襄、韩琦等人题跋分刻三碑,嵌
于会真宫之西壁。〔种放《会真宫诗》题跋碑〕
是时真宗所行“天书封禅”之举,朝臣争相阿附,惟龙图阁侍制、郓州须城人孙
直言谏阻,时人莫不服其胆识。〔《宋史·孙传》〕
同年真宗封禅后,诏命褒宠先贤后裔,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孙丘
芳衣巾,以主持祭祀。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平阴知县范讽重修“左传精舍”(在今
肥城境,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书之地),并立碑记。〔《左传精舍志·艺文》〕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五月真宗诏兖州长吏以“天书”降泰山日(六月六日)至天
贶殿建道场致祭,后以其日为“天贶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
七月宋廷令兖州遣兵100人驻奉符县, 以防备盗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二〕
同年真宗分别命大臣王旦撰《封祀坛颂》 、 陈尧叟撰《朝觐坛颂》、王钦若撰
《社首坛颂》、杨亿撰《天贶殿碑》,各立石山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二月兖州官吏在真宗驻跸之所建成会真宫(今泰安军分区
院),诏赐以闲田、邸店、蔬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
三月真宗诏泰山采碑石及烧石灰而致民田庄稼被践踏损坏者,皆由官府予以补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
六月真宗诏泰山修崇宫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
岳夫人”为“淑明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五、七六〕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诏翰林学士晁迥撰《天齐仁圣帝碑》,立石于岳
庙。〔岱庙祥符碑〕
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黄河在郓州决口。〔光绪《东平州
志·五行》〕
天圣十年(1032年)正月兖州知州孙等发郓、齐数州县民众三万人,疏通济河故
道。至夏,汶水暴涨,东北注入新开汶河,郓州得免水患。〔石介《新济记》〕
景二年(1035年)名儒孙复应奉符学者石介(世称徂徕先生)之邀到泰山讲学。先
在东岳庙东南柏林地建信道堂为学馆,不久因岳祠拓建,北徙岱麓,改称泰山书院。
〔石介《泰山书院记》、党怀英《鲁两先生祠记》〕
景五年(1038年)郓州通判王曾在郓州城西南隅小西门里兴建学宫。史称“东平
之有学,自宋王沂公(曾)始”。〔石介《新学记》、光绪《东平州志·学校》〕
宝元、康定年间石介为父母居丧时,在徂徕山筑室讲学,从学者数百人。世称徂
徕书院,为宋代八大书院之一。〔《宋史·石介传》〕
庆历三年(1043年)将京东西路安抚使治所设于郓州。至政和四年(1114年)移治应
天(今河南商丘)。〔《宋史·地理志》、万历《兖州府志·沿革志》〕
庆历五年(1045年)石介因支持“庆历新政”,遭政敌诋毁,忧愤以终。后葬于徂
徕山西北,其友人欧阳修为撰墓志铭,刘概赋《哭守道先生诗》,刻石于墓前。〔欧
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刘概诗碑〕
庆历八年(1048年)郓州知州宋庠(宋莒公)据兖州太守模拓的《秦泰山刻石》,刊
石于东平。奉符知县江邻几也将其重刻于县署内。〔《广川书跋》、《金石录》〕
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须城地震。〔光绪《东平州志·
五行》〕
同年书法家米芾在泰山立《泰山封禅遗文碑》,其碑文为汉司马相如撰,碑字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卷十四〕
熙宁二年(1069年)朝廷允准龙图阁学士傅永奏请,重修旧有宋真宗封禅碑记屋宇。
〔《宋会要辑稿》礼二二〕
熙宁四年(1071年)九月黄河在郓州溃决。〔《续资治通鉴》卷六八〕
同年文学家曾巩任齐州(今济南市)知州,数至泰山,有《泰山祈雨文》、《谢雨
文》等作。〔《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卷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
熙宁十年(1077年)文学家苏辙在齐州任掌书记,数至泰山,有《游泰山》等诗。
〔《栾城集》卷五、《香祖笔记》卷十二〕
元丰年间新泰乡人重修新甫山汉武帝庙,并立碑记。〔《岱览·新甫》所录《宋
修汉武帝庙碑》〕
同期新泰进士常曾考察新甫山史迹,撰《新甫山记》,为今所见最早专记新甫山
之文。〔《大明一统志》卷二二“宫山”条引常曾记片段〕
宋神宗时五岳庙皆设管勾或提举、提点官,以选人或武臣任之,称“监岳庙”。
〔《宋史·职官志》、《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
元元年(1086年)郓州大饥荒。知郓州滕元发请发淮南米,赈济民众五、六万人。
〔光绪《东平州志·大事记》〕
元二年(1087年)二月诗人晁补之游泰山,题名于白龙池石壁,并有《谒岱祠纪
事》诗。〔《白龙池题名》、《晁补之年谱简编》〕
元符二年(1099年)佛教僧众在岱顶舍身崖下峭壁造文殊菩萨像。像高2米(今龛侧
石刻残存“大宋打磨崖碑”、“元符二年”等10余字。) 〔姜丰荣等《舍身崖下发现
神龛佛像》(《泰安日报》1987.7.7)〕
元符三年(1100年)宋朝廷诏修东岳庙,因旧益新,总修屋宇七百九十三区。大殿
名嘉宁殿(今岱庙大殿址)。诏曾肇撰碑记之。同时修葺岱岳观。〔曾肇《东岳庙碑》、
《岱臆》所载元符岱岳观残碑〕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五月奉符县民李谅等将莱芜监所制巨型铁桶2只献于东岳
庙。〔岱庙铁桶题记〕
八月泰山大雨, 涧谷水溢,王母池亭宇砌石皆被冲去。后由道士募工重修。〔李
谔《重修王母瑶池记》〕
大观元年(1107年)升郓州为大都督府。〔《宋史·地理志》、万历《兖州府志·
沿革志》〕
大观二年(1108年)金石学者刘登岱考察秦篆。政和三年(1113年)再登,制成拓本,
并作考订,成《秦篆谱》一书。〔刘《金石录后序》、《云麓漫钞》卷三〕
同年宋徽宗赵佶以《大观圣作之碑》刊石立于各州县,其一立于奉符庙学 (今存
岱庙)。〔岱庙《大观圣作之碑》〕
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丘名讳,龚丘县(今宁阳境)改称龚县,属京东西路袭庆
府。〔《宋史·地理志》、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政和三年(1113年) 闰四月金石学家赵明诚(女词家李清照之夫) 游泰山,其所撰
《金石录》中,著录泰山石刻甚多。〔岱顶赵氏题名、《金石录》〕
政和五年(1115年)河东路都运使陈知存、京东路转运使高某等分别捐施款项,修
葺东岳庙嘉宁殿。〔岱庙政和嘉宁殿残碑(2000年10月出土)〕
政和七年(1117年)春学者陈国瑞巡学至奉符,游泰山石经峪,并作题刻镌于石经
西侧。是为最早关于石经之著录。〔陈国瑞题刻〕
政和八年(1118年)兖州仪曹掾娄寅亮奏称岱麓建封院为村僧占据,乞改为道观。
宋廷从其议,并赐观额为升元观。〔《升元观牒》〕
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今东平州城)。〔《宋史·地理志》〕
同年东平著名儿科医生钱乙所著《小儿药直诀》 一书, 由阎季忠整理问世。〔
《宋史·方伎传》〕
宣和二年(1120年) 宋江等36人聚义于梁山(今东平、梁山一带),转战齐魏(今山
东、河南) 。本年在沂州(今临沂) 为知州蒋圆所败,余部北走龟蒙(今新泰境内) 。
〔《宋史·侯蒙传》、《蒋圆墓志铭》〕
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诏命增葺岳庙竣工,“凡为殿、寝、堂、阁、门、亭、
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诏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
岳庙碑》。〔岱庙《宣和碑》〕
五代至宋泰山附近的制瓷业仍呈兴盛。其时的瓷窑遗址,现存宁阳西磁窑、西太
平及新泰汶南等多处。泰安的白瓷工艺在同类产品中更为娴熟。宋末因兵乱,各处瓷
窑多停产。至金天眷、皇统年间陆续恢复。〔黄松《齐鲁文化》、孙祚民主编《山东
通史》〕
北宋时期泰山附近有多处商业集镇日益繁荣,官府在奉符县境东西分设太平 (今
泰城西天平店) 、静封(今泰城东渐汶河)两镇以行管理。至金代仍沿置不改。〔《元
丰九域志》卷一、《金史·地理志》〕
同期泰山庙会逐渐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传为泰山神圣诞)之东岳庙会为盛。
这一风俗由泰山而渐及全国。〔《淳熙三山志》、《梦粱录》〕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侵宋,围汴京。康王赵构移大元帅于东平府,以图
抵御金兵。翌年二月移济州(治今巨野县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续资
治通鉴》卷九七〕
建炎元年(1127年)金军攻入汴京,灭亡北宋,并纵兵四掠,兖、郓皆受其害。八
月,泰山石匠姜博士与道士孙上座在三尖山(今名凌汉峰)扎营,抗击金军。〔《建炎
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凌汉峰姜博士刻石〕


天会六年(1128年)十月金将粘罕先后攻袭庆(今兖州)、东平等地。十二月,宋京
西路安抚制置使、东平知府权邦彦弃城逃遁,泰山一带遂为金军占领。宋御史须城吴
给与奉符士人孙亿率军民据徂徕山为寨,数次下山与金兵激战。南宋遥授吴给知东平
府、孙亿知袭庆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
天会七年(1129年)七月金将完颜胡里改攻破吴给等义军,并毁其营栅。十月,金
将斜卯阿里招降东平、泰山抗金军兵。〔《金史》完颜胡里改、斜卯阿里传〕
天会八年(1130年)二月李仅抗金义军攻入奉符县,崇法禅院毁于兵戈。〔《崇法
禅院碑》〕
齐阜昌元年 (1130年) 九月金策立刘豫为帝,年号阜昌,国号大齐,始建都大名
(今属河北省),后迁东平府须城,称“东京”。泰山一带划入齐境。刘豫在奉符置泰
安军,“泰安”之名始此。阜昌八年(1137年),刘豫被废,泰安复属于金。〔《宋史
·刘豫传》、《大定重修宣圣庙记》〕
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寄居泰安的张悯,因泰山御帐崖下石磴回转窄隘,捐资迭
砌,以便行人。〔《修三蹬崖盘道记》〕
金代初期在原肥城县故地置辛寨镇,属平阴。〔嘉庆《肥城县新志·沿革》〕
正隆五年(1160年)龚县九山乡民暴动,攻克县城,捣毁县署。〔新编《宁阳县志
·大事记》〕
正隆六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等,在昌邑东山起兵,先后攻克莱芜县、泰安军、
东平府,众至25万。南宋遥授耿京为天平节度使。翌年,部将张安国等杀耿京降金。
耿京之掌书记辛弃疾擒张安国,率部投奔南宋。〔《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九、《宋
史·辛弃疾传》〕
正隆年间东岳庙“淑明后”殿寝中首饰及供奉金银器皿失盗,泰安州刺史不室里
查明盗者为女真千户阿失打属下及竹林寺僧,具奏朝廷,金帝完颜亮下令将千户诛杀。
〔《夷坚支甲》卷一《淑明殿马》〕
正隆末年金军与各支抗金义军在泰山附近数次激战,泰山王母池东岩岩亭毁于兵
燹。〔姚建荣《重修岩岩亭碑》〕
大定初年诗人党怀英隐徂徕山西北麓,筑竹溪庵,赋诗著书。怀英,泰安奉符人,
后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工篆书,泰山金源碑版多出其手。〔《金史·党怀英传》、郝
经《读党承旨集》〕
大定二年(1162年)始创泰安城。〔明《泰山志·岳治》〕
同年宁阳县尉完颜阿合速重修宁阳县城。宁阳城创建于宋。〔万历《兖州府志·
建置志》〕
大定三年(1163年)徂徕僧众在羊祜城(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羊氏故宅址建大觉
禅寺,并立敕牒碑。〔《岱览·汶水》〕
大定五年(1165年)泰山僧众奉敕重修凌汉峰下佛寺,金廷赐额“普照禅林”。后
称普照寺。〔《岱览·岱阳西》引《金普照寺牒碑》〕
大定十四年(1174年)四月东平发生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福灯等重建徂徕山北齐古刹四禅寺。金廷赐额“法云”。
〔张莘夫《重修法云寺记》〕
大定十八年(1178年)东岳庙发生火灾,堂室荡然。次年,金廷重修岳庙,至大定
二十一年告成,殿寝皆仍旧制。大定二十二年立《大金重修东岳庙碑》。〔大定岳庙
碑〕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黄河移至故道,梁山泊及东平周围水域涸干为田。〔《泰
安地区志》63页〕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 泰安改军为州。辖奉符、莱芜、新泰3县。〔《金史·地
理志》〕
同年泰安州刺史徐伟以整修岳祠余材,重修泰安文庙。复令岱岳观道士田信言重
建岩岩亭。〔李守纯《大定重修宣圣庙记》、姚建荣《重修岩岩亭碑》〕
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十月泰安诸生在岳庙大门之东建鲁两先生祠,祀宋儒孙复、
石介。应奉翰林文字党怀英为其撰碑记。〔党怀英《鲁两先生祠记》〕
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僧法越重修泰安旧县天封寺,党怀英为其撰碑记。〔党怀
英《天封寺碑》〕
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大汶河决口,龚县境西部被淹。〔新编《宁阳县志·大事
记》〕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为避金显宗讳,将龚县恢复汉代旧名,称宁阳,隶属兖州。
〔咸丰《宁阳县志·疆域》〕
承安二年(1197年)山东大旱,乡民竞相起事。起义民众隐藏于泰山岩穴,以抗官
军。按察司意图尽伐泰山林木,以使民众无所隐蔽。山东路统军使完颜承晖以岱为岳
宗,不可斩除草木,谏止此举。〔《金史·承晖传》〕
泰和元年(1201年)此前高僧善宁兴建谷山寺(后改称玉泉禅寺),其后僧法郎、智
崇相继经营,谷山渐成胜境。〔党怀英《谷山寺记》〕
泰和年间道教全真派大师邱处机至泰山布道。〔明《泰山志·山水》、《泰山小
史》〕
崇庆元年(1212年)五月刘二祖在泰安起义,率众转战淄、沂二州,屡破官军。其
女亦统领数万众,人称刘小姐。至贞三年(1215)二月,刘部为金将仆散安贞所破,
二祖被俘身亡。〔《建炎杂记乙集》卷二十、《大金国志》卷二十五、《两朝纲目备
要》卷十五〕
贞元年(1213年)蒙古成吉思汗率兵攻金,进围泰安,州刺史和速嘉安礼力战十
数日,城陷身亡。〔《元史·太祖纪》、《金史·忠义传》〕
贞二年(1214年)金廷因受蒙古所迫,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山东大乱。四
月,蒙古军再陷泰安,山东郡县存者惟东平数城。〔《金史·宣宗纪》、杜仁杰《泰
安严氏迁葬之碑》〕
是时泰山豪强多拥众据地,在金、蒙古、南宋的三角战争中相互混战,泰山附近
兵戈不止。〔元好问《严公神道碑》、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高诩《时珍墓
碑》、《元史·石王圭传》〕
五月泰安徂徕人严谨率众据徂徕天平寨一带,抗击蒙古军。后金将蒙古纲封其为
怀远将军。〔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本年前后新泰人石王圭起兵据险自保,在龟蒙山(在新泰东南)大破李霸王兵。之
后,石王圭率部投宋,封为忠义军将;后又降蒙古,为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
元光二年(1223年)与金兵战于曹州,兵败而死。〔《元史》、《新元史》、《蒙兀儿
史记》石王圭传〕
贞三年(1215年)金兵在泰山傲徕峰大修天胜寨,金末李仪、燕宁、严谨等部先
后在此据守。〔贞傲徕山题名〕
同年东平府民李龄等领导农民起义反金,兵败遇害。〔《金史·宣宗纪》〕
贞四年(1216年)红袄军首领郝定率部抗金,自称大汉皇帝,年号顺天。先后攻
占泰安州及莱芜、新泰等10余县。严谨统兵击败红袄军,夺回泰安州城,并坑杀义军
甚众。郝定为金东平行省侯挚所破,不屈而死。〔《金史》宣宗纪、侯挚传、元好问
《东游纪略》、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同年岳庙因遭战火,仅存延禧殿与诚明堂。
同年蒙古军围攻东平,知府事完颜弼百计应战,蒙军遂退去。〔《金史·完颜弼
传》〕
同年刘二祖部将、泰安人张汝楫谋再度起事,东平知府完颜弼伏兵将汝楫连同其
部一并杀害。金帝手诏褒谕,封弼为密国公。〔《金史·完颜弼传》〕
兴定元年(1217年)四月泰安、济南等州“变民”并起,东平行省侯挚遣棣州防御
史完颜霆讨破其众。〔《金史·宣宗纪》〕
兴定四年(1220年)八月红袄军将李全率兵攻东平,金行省蒙古纲据城对抗。后金
监军王庭玉率骑兵入援,李全兵败,退保长清。〔《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一〕
十一月蒙古木华黎部围东平,金军固守,至翌年二月蒙军解围。〔《金史·蒙古
纲传》〕
兴定五年(1221年)金莒州提控燕宁统兵守天胜寨,与益都田琢、东平蒙古纲为辅
车之势。燕宁战死,所部由泰安人孙邦佐统领。四月蒙古纲弃东平,徙邳州 (今属江
苏) 。降蒙豪强严实、石王圭率军分据东平(时置为总管府),自此,金国无力经营山
东,严实遂在须城立行台,领54州县。父子相袭50余年。〔《金史》宣宗纪、蒙古纲、
燕宁传,《元史》、《蒙兀儿史记》严实传,元好问《严公神道碑》〕


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年) 蒙古东平行台严实所属东山招抚严谨(时亦降于蒙古,
隶严实部) 受命据守泰山天胜寨。本年九月,宋大名忠义军将彭义斌率军收复京东州
县,遣将于江攻取天胜寨,严谨被擒杀。〔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太祖二十年(1225年)五、六月红袄军李全、彭义斌先后围攻东平。东平行台严实
伪降于红袄军,后彭义斌为蒙军所破,东平仍被严实所据。当时各州县皆遭战乱,独
严实所据东平较为安定,故四方民众争赴东平。〔《元史·严实传》〕
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蒙古以元帅刘王禹权知泰安州事,守天胜寨。同年,刘
王禹修复被燕宁毁坏的泰山渊济公祠。刘王禹莱芜人,历官镇国将军都元帅。〔王
天挺《渊济祠记》、嘉靖《莱芜县志·人物》〕
太宗四年(1232年)正月因蒙古军攻略中原各州,民众北逃避乱。东平行台严实命
施粥于道旁,得济者甚众。〔《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六〕
同年诗人杜仁杰由南方返故里长清。 此后30年中,9次至泰山,数游徂徕,所撰
诗文甚多。〔孔繁信《重辑杜善夫集》〕
太宗五年(1233年)河内(今河南省一带)名儒许衡为避兵乱,隐居徂徕山中,其居
室匾曰“鲁斋”。后迁居泰安东馆,教授弟子。学者称其为鲁斋先生。〔《元史·许
衡传》、《泰山道里记》〕
太宗六年(1234年)前后东平行台严实委派泰山道士张志纯陆续兴复毁于金末兵乱
的玉女祠、会真宫、玉帝殿、圣祖殿、岱岳观、朝元观等泰山寺庙,历30余年从未间
断。〔《元史·严实传》、杜仁杰《泰安张氏先茔记》〕
太宗时期行台严实治下之东平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文人、曲家及散乐艺人多聚集
东平,严实幕僚宋子贞择其具才干者予以举荐,刘肃、李昶等人皆被起用。“四方之
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才多于他镇”。东平戏曲文化亦由此有大的发展。涌现
的著名曲家有高文秀、张时起、张寿卿、赵良弼等人。〔《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九、
张发颖《元杂剧起于东平说》(《辽宁大学学报》1987.4)、《元曲家考略》、《元曲
选》及《外编》〕
金元时期泰安州人在泰安文庙附近构筑四贤祠,祀羊祜、孙复、石介、党怀英。
〔郝经《竹溪》诗自注(《陵川集》卷十三)〕
太宗八年(1236年)三月诗人元好问偕东平左副元帅赵天锡到泰安会见东平行台严
实,曾游泰山及灵岩、龙泉诸寺,作《东游记略》及诗数十首,详纪所历。翌年元好
问至东平,此后十八年中,其曾前后七次漫游或寓居于此。一时东平士人多出其门。
〔施国祁《元遗山年谱》、缪钺《元好问年谱》〕
太宗十三年(1241年)东平参议宋子贞新建东平庙学,延请进士康日昱及王磐为教
官,招生徒近百人,出钱谷助其学业。每季考试,子贞必亲临指导。史称“齐鲁儒风,
为之一变”。〔《续资治通鉴》卷一○七〕
乃马真后四年(1245年)泰安大旱,又因连年兵戈,州境荒芜,生民几尽。〔路希
尹《感泽记》〕
定宗元年(1246年)四月泰定节度使、开国侯时珍父子襄助隐于徂徕的儒士鹿森建
二圣堂,祀老子、孔子。时修复毁于贞之乱的徂徕山光华寺。时珍,泰安天宝 (今
新泰境) 人,金末据守天宝,保全一方,后率众归附严实,累官左副元帅,对徂徕胜
迹整修功绩甚多。〔《贫乐岩二圣堂记》、高诩《光华寺碑》、《时珍墓碑》〕
海迷失后二年(1250年)谷山寺僧普谨重修寺宇,杜仁杰为撰记碑。〔杜仁杰《谷
山寺记》〕
宪宗元年(1251年)后大汗蒙哥诏征掌教大宗师李志常代祀岱岳。〔陕西户县重阳
宫元冯志亨《重阳成道宫记》〕
宪宗五年(1255年)九月诗人郝经登泰山顶,游灵岩,有纪游诗六首及《日观铭》、
《泰山赋》等文。〔《陵川集》〕
十二月蒙古诸王塔齐尔等率军过东平,部众掠民羊豕。宪宗闻知后,遣使问罪。
从此诸军不敢犯禁复掠。〔《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五〕
宪宗七年(1257年)济宁亻卒、奉符人毕辅国向东平行台严忠范建议在宁阳县境土
罡城大汶河上置汶水东闸,截汶水入河。得到允准。东闸建成后,汶水一支南入泗
淮,可灌溉济兖之田。〔《明史·河渠志》、李惟明《改作东大闸记》 (咸丰《宁阳
县志·艺文》)〕
中统三年(1262年)割据山东的都督李王亠回(原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子)起兵反蒙古,
次年战败被杀。在此役中,新泰倍受蹂躏,民众逃散,荒败不堪。〔《新泰县乡土志》
建置、兵事〕
中统四年(1263年)六月东平路蝗灾。〔《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七〕
同年蒙廷以岳渎诸庙多毁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分别修复。张
志敬委泰山道士张志纯提举东岳庙事务。〔户县重阳宫《诚明真人道行碑》、《张氏
先茔记》〕
中统五年·至元元年(1264年)正月张志纯在泰山建南天门阁一区,杜仁杰为撰碑
铭。泰山南天门自此始有楼阁。〔杜仁杰《天门铭》〕
二月东平旱。九月,东平、泰安大水。〔《元史·五行志》〕
至元二年(1265年)九月东平路宣慰使张德辉登泰山。翌年二月,杜仁杰为撰记碑。
〔《张宣慰登泰山记》〕
同年宁阳因遭金末兵燹,生民几尽,蒙廷因命撤销宁阳县,设宁阳镇,并入滋阳
县,属济宁路兖州府。至元二十三年于县故地设巡检司。〔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同年废新泰县入莱芜县,改设巡检司。〔《元史·世宗纪》、乾隆《新泰县志·
建置沿革》〕
同年割原属济南府下辖之长清县,改隶泰安州。〔《元史·地理志》〕
至元三年(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诏命重修东岳庙,创建仁安殿(即岱庙大殿),以
奉祀泰山神。岱顶东岳庙也于此时前后修复。〔《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岱史·
灵宇纪》〕
同年东平旱。〔《续资治通鉴》卷一七八〕
至元四年(1267年)蒙廷鉴于李王亠回之变,削夺汉人诸侯世袭兵权,诏令“居大
藩者,子弟不得亲政”。征东平路总管严忠范入朝。东平严氏世守至此结束。〔《元
史·严实传》〕
至元五年(1268年)东平总管府降为散府。〔《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六月东平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同年反元武装首领万宁在东平被府路司吏袁鉴捕获。〔《元典章》卷五一、《通
制条格》卷二十〕
至元六年(1269年)东平饥馑,元廷按人口进行赈济。〔《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九〕
至元九年 (1272年) 九月泰安淫雨,河流泛涨,毁塌民田、房舍,受灾严重。〔
《元史·五行志》〕
同年改东平府为下路总管府(即东平路),治须城。〔《元史·地理志》〕
至元十年(1273年) 元廷“以山东居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由蒙古族及
畏兀族、色目人、北方汉人等民族组成的军队) 列大府以屯之”。其一支驻屯于泰安
境内的前营、后营及大圈等村(今属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至本年,令屯军“随地入
社(元制五十户以上的村称社),与编民等”。此为回族入居泰安之始。〔《元史》兵
志、食货志,《泰安市志·宗教》〕
至元十二年(1275年) 肥城自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置后,六百年未设县,地属博
城(乾封、奉符)、平阴等县。至本年,平阴达鲁花赤赵王圭(又名抹汉)因运赋不便,
奏闻朝廷,改辛寨镇为邑置,复置肥城县。并割平阴五镇四乡属肥城,在辛寨东北筑
县城(即今肥城老城)。属济宁路。至明改隶于济南府。〔《元史·地理志》、《元抹
汉遗爱碑记》〕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灭南宋,俘宋恭帝赵曰幺幺灬及谢太后北上,舟师曾停泊
于东平。故时人汪元量赋《湖州歌》中有“一更泊舟郓州城”之句。〔《水云集》卷
一〕
十二月东平、泰安以水旱缺食,元廷诏发米粟赈济。〔《元史·世祖纪》〕
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兵败后,被元军俘送大都(今北京),途经
东平,赋《自汶阳至郓》、《东平馆》二诗以明志。〔《文天祥全集》〕
至元二十年(1283年)诗人汪元量以翰林官奉使致祭泰山,赋《泰山》诗。〔《湖
山类稿》卷三、《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页446〕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僧普谨在岱阴谷山寺中建七佛阁,翰林集贤侍讲学士
阎复为撰记碑。〔阎复《七佛阁记》〕
十月东平行台严实委张志纯重修毁于金时兵乱中的蒿里山神祠,未完而严实故;
玄门掌教祁志诚又助志纯继续葺修, 成旧祠120楹,并募资塑75司神像。翰林集贤学
士徐世隆为撰碑记。次年三月,张志纯又重修岱麓朝元观 (升元观) ,历数年而成。
〔徐世隆《重修蒿里神祠》、《高里七十五司碑》、徐世隆《朝元观记》〕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前后散曲作家张养浩居历下期间曾游泰山,赋《登泰山》
诗。〔《归田类稿》卷十九〕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廷用寿张尹韩仲晖之议,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
汶水行船于御河,名会通河(运河)。并立会通汶泗提举司,以掌河渠。自此泰山诸泉
皆引以济漕。〔《元史·河渠志》〕
六月东平连日大雨,秋禾受害。〔《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世祖诏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并遣官致祭。
〔《元史·祭祀志》〕
十月世祖下诏严禁蒙古贵族在泰安等地狩猎及占用民田为猎场。〔《元史·世祖
纪》〕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九月泰安州吏在岱麓王母池立禁约碑,禁止诸人在池上下
泼撒污秽。“如违,决杖八十”。〔至元岱岳观禁约碑〕
同年东平、泰安等处饥荒,官府发义仓赈济。〔《元史·食货志》〕
至元三十年(1293年) 东平府建成龙山书院(故址在今东平县城东南龙山之阳) 。
〔新编《东平县志·大事记》〕
同年肥城县达鲁花赤赵王圭于县治东创建儒学。 侍读学士李谦撰记碑。 〔康熙
《肥城县志·学校志》〕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复置新泰县,并建县学。〔《元史·成宗纪》、《新泰县
乡土志·建置》〕
至元年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后,巡游各省,至东平州,所著《游记》有
文记叙东平风情。〔《马可波罗游记》第六二章《东平州》〕
至元末年每年四月间,泰山香火甚盛,戏曲艺人、货殖商贾,多不远千里,携全
家而至。〔赵天麟《太平金镜策》〕
元贞元年(1295年)春诗人王旭徙居泰安,数次登览泰山,与乡人为诗酒之会。在
其诗集中有咏岱诗30余首。并撰疏文,募修岱下岩岩亭。〔《兰轩集》〕
六月泰安州奉符县大水。〔《元史·五行志》〕
九月固陵僧法海及其法嗣相继修复泰山竹林寺,前侍读学士李谦为撰碑记。〔李
谦《重修竹林宝峰禅寺记》〕
元贞二年(1296年)六月须城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同年泰安蚕丝产量甚高。泰安王博罗欢奏请以其泰安州“五户岁入丝”积四千升,
尽输国库,织成匹帛,分赏诸军。博罗欢于蒙古太宗时封为泰安王,食邑二万户。卒
后迁葬于泰安城西北(今山东农业大学院北侧)。〔《博罗欢神道碑》〕
大德元年(1297年)复设宁阳县,隶济宁路兖州。是时宁阳为元勋臣宏吉剌氏分地,
赋役繁重,县民不堪盘剥,竞相逃入奉符、汶上等县。〔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同年宁阳主簿靳良弼重建宁阳庙学。此后,于(后)至元及明宣德、嘉靖、万历,
清顺治、康熙、雍正、道光间屡经重修(今存大成殿一区)。〔咸丰《宁阳县志·学校》〕
大德六年(1302年)十月泰安淫雨,米价暴涨,民众多流亡。元廷发粟、钞赈济。
〔《元史·成宗纪》〕
至大元年(1308年)二月东平、泰安等州县饥荒严重。〔《元史·武宗纪》〕
四月泰安蝗灾。〔《元史·武宗纪》〕
九月泰安大水成灾,庐舍多被冲毁。〔《元史》武宗纪、五行志〕
十月武宗海山再次下诏严禁在奉符等县民田狩猎。〔《元史·武宗纪》〕
至大二年(1311年)东平饥馑。〔《续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至大三年(1310年)五月东平饥。元廷发仓米五千石赈饥民。〔光绪《东平州志·
大事记》〕
十月泰安乡民张安德发起重修布金山(今肥城布山)伏羲圣祖庙告成。天胜寨元帅、
兖州节度使张某相助。毕子麟为撰记碑。〔毕子麟《重修三皇庙碑》〕
皇庆元年(1312年) 三月仁宗爱育黎拨力八达颁旨于肥城涌泉寺(又名空杏寺,遗
址在老城南30里),宣谕保护寺产。〔空杏寺元圣旨碑(见《泰安档案》1992.3)〕
同年亳州知州、新泰人徐琛等重修新甫山汉武帝庙。〔皇庆《汉武帝庙碑》残石、
马东盈《话说莲花山》页86〕
皇庆二年(1313年)正月泰山香客刘信为还愿,将其三岁幼儿抛入东岳庙纸火池焚
死。山东京西道廉访司向元廷申报此事,御史台、刑部、礼部会议后,奏准对此类事
严加禁治。〔《元典章》卷五七、王国维《东山杂记》卷二〕
同年泰安学者王祯所著《东鲁王氏农书》成书。其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
《农器图说》。为古代农学名著。〔缪启愉《东鲁王氏农书译注》〕
皇庆年间东平州学自州治西南徙建东北,规模阔大,周回数里。至至正年间及明
洪武十五年(1382年)又作重修。〔《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三〕
延元年(1314年)三月东平大雨雪,连续三日,桑树受害。〔光绪《东平州志·
五行》〕
延三年(1316年) 新泰县乡人在县北15里建师旷庙(师旷为春秋晋国乐师,平阳
人) 。后王旭有《师旷庙》诗作记。〔光绪《新泰县志·寺观》、王旭《兰轩集》卷
二〕
延四年 (1317年) 二月、七月晋王也孙铁木儿两次颁旨,宣谕保护泰山吉祥寺
(在今岱岳区道朗玄家庄)寺产。后,晋王即帝位(泰定帝),寺僧将令旨刊石寺中,额
曰“今上潜邸令旨”。〔《重修泰安县志·金石》〕
延六年(1319年)东平、泰安大水,禾稼受害。〔《元史·仁宗纪》、光绪《东
平州志·五行》〕
延年间书法家赵孟兆页游泰山,题“汉柏”二字,刻石岱岳观。〔《岱史·灵
宇纪》〕
元代中期朝廷诏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
并立为书院”。泰安进士贾氏(失名)遂在云云山云云亭设馆讲学,世称“贾氏书院”。
〔《泰山道里记》、《元史·选举志》〕
至治元年(1321年)七月东平大水,禾稼受害。〔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治二年(1322年)五月奉符县民王驴儿等密谋起义,事败身亡。〔《元史·英宗
纪》〕
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东平蝗灾。淫雨淹农田、毁庐舍。〔光绪《东平州志·五
行》〕
十月泰定帝也孙铁木儿颁旨给东岳庙住持提点通义守正渊靖大师张德,宣谕保护
庙产。〔《元代白话碑集录·泰定岳庙圣旨碑》〕
泰定三年(1326年)须城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东平、泰安等州县发生饥荒,朝廷发钞赈济。〔《元史·
泰定帝纪》〕
天历元年(1328年)六月泰山等处雨水成患,洪水暴发。〔《元史类编》〕
天历二年(1329年)四月泰安等州大饥,朝廷赈以钱、粮。〔《元史·文宗纪》〕
同年知东平路总管府苏炳在任赈济贫困,抑制豪强,复引汶水,以灌注城濠,修
筑坝闸,以遏水势。本年东平人、状元霍希贤为撰《东平路总管府新政颂》 (碑今存
州城)。〔《新政颂》〕
天历三年(1330年)三月须城饥荒。五月,东平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天历年间幽州人梁有奉敕巡黄河南北,录金石刻3万余通,类为200卷,曰《文海
英澜》。梁有曾到泰山寻访秦刻石,采入书中。〔《金台集》卷一《寄梁九思》〕
至顺元年(1330年)二月泰安大饥,饥民计3000户。六月,又起蝗灾。〔《元史·
文宗纪》〕
至顺三年(1332年)九月,奉符大水。〔《六史·宁宗纪》〕
至顺四年(1333年)泰山淫雨,河流泛涨,州县饥荒严重。〔康熙《泰安州志·舆
地》、《元史·顺帝纪》〕
元统二年(1334年)正月、四月间东平两次遭受水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后)至元五年(1339年)六月东平蝗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同年都水监马元治理会通河,兴工重修宁阳土罡城大闸。〔李惟明《改作东大闸
记》(咸丰《宁阳县志·艺文》)〕
至正二年(1342年)五月东平大雨雹,雹大者如拳头。〔《续资治通鉴》卷二○八、
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同年元廷征夫2万人,疏浚宁阳埠河56里。〔新编《宁阳县志·大事记》〕
至正四年(1344年)闰二月泰安州尹靳文用重修文庙告成,翰林学士承旨张起岩为
撰记碑。〔《重修宣圣庙记》〕
九月顺帝妥忄艹口口隹帖睦尔颁旨,宣谕保护东岳庙产。〔《泰山志·金石》〕
十二月东平地震。〔《续资治通鉴》卷二○八〕
同年起事义军骑兵数百人, 红巾裹头, 呼声震天,攻入宁阳县城,烧毁县署。
〔王思诚《重修公廨记》(咸丰《宁阳县志·艺文》)〕
至正五年(1347年)春东平路大饥,人相食。〔《续资治通鉴》卷二○八〕
至正六年(1346年)正月兵部尚书李献奉诏巡燕南河北道至泰安州,谒岱宗祠。其
随员都事贾鲁有《登泰山》诗纪之。〔《元史·顺帝纪》、贾鲁岳庙诗碑〕
二月泰山连续7日地震。奉符大饥荒。〔明《泰山志·祥异》〕
三月因山东民众不断起事抗暴, 元廷遣中书参知政事索诺木巴勒至东平剿杀。
〔《续资治通鉴》卷二○九〕
至正七年(1347年)宁阳县尹刘允在原址重新营建县署,至至正十年告成。〔王思
诚《重修公廨记》(咸丰《宁阳县志·艺文》)〕
十月因各地民众相继暴动,抢夺府库、富户,元廷诏东平等地设立兵马指挥司,
加以剿防。但终不能禁止。〔《续资治通鉴》卷二一○〕
同年东平饥荒。〔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提点东岳庙事范德清发起重修东岳庙延禧殿与诚明堂。
次年告竣,殿堂廊庑焕然一新。〔杜翱《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
元代末期新泰学者孙甫预感“大变将起”,遂隐居不仕,在新甫之阳讲学,一时
读书人尊为宗师。〔乾隆《新泰县志·人物》〕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宋龙凤帝韩林儿部将毛贵率东路红巾军先后攻克泰安州
及肥城、莱芜、新泰等县,泰山为红巾军所据。〔《元史》顺帝纪、也速传〕
七月镇守黄河义兵万户田丰降于红巾军,并一度出兵攻克济宁。〔光绪《东平州
志·大事记》〕
同年十二月红巾军大将毛贵率军攻济南,元宣慰使董抟霄据城抗拒,毛贵又约泰
安红巾军逾泰山而袭济南,未克。〔《元史·董抟霄传》〕
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红巾军田丰部攻克东平。〔《续资治通鉴》卷二一四〕
正月元淮南行枢密院副使也速由海州攻山东红巾军,攻陷泰安州及平阴、肥城、
莱芜、新泰4县。〔《元史·也速传》、泰山桃花涧杨世瑛题刻〕
三月红巾军毛贵部由山东攻入河北,也速奉诏赶赴防堵。泰安州又入红巾军之手。
次年四月,红巾军将领赵君用谋杀毛贵,引发山东红巾军分裂,东平、泰山一带为田
丰部所控制。〔《元史·也速传》、《剪灯新话·鸾鸾传》〕
至正十九年(1359年)须城发生蝗灾,草木俱尽,人相食。〔光绪《东平州志·五
行》〕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元将察罕帖木儿攻入山东,红巾军东平丞相田丰等皆
降,察罕遣兵南夺泰安,陷济南,泰山复归于元。〔《元史·察罕帖木儿传》〕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秋东平河流决口,淹没民居、禾稼。〔光绪《东平州志·
五行》〕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东平水灾。〔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王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等北取中原,十二月,吴军都督
张兴祖部入东平,元平章冯德弃城而遁。吴军又以舟师趋安山镇(今东平大安山),元
右丞杜天等投降。东平、泰安等州县皆降于吴。吴改东平路为东平府。〔《明太祖
实录》卷二八、《明史·太祖纪》、《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金元时期泰山附近的制瓷业持续繁荣,此期有新泰碗窑头、宁阳西磁窑等处。至
元末明初,山东战事频仍,瓷器业遭严重破坏,泰山附近诸窑多数停烧。〔黄松《齐
鲁文化》〕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先后著成《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及杂剧《宋太祖
龙虎风云会》等,闻名于世。贯中东原(今东平)人。〔刘颖《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
东原解》(《齐鲁学刊》1994年增刊) 、杜贵晨《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辩论》(《齐
鲁学刊》1995.5)〕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六月,遣使祭域内山川。太
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共遣使6次祭岱。〔《国榷》卷三〕
同年泰安州同知陈文重修庙学。〔明《泰山志·岳治》〕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调整泰安州区划,奉符县并入州,不单设县,长清县改属
济南府。泰安州领莱芜、新泰二县,隶属于济南府。〔《明史·地理志》〕
同年山西省洪洞县人开始迁居宁阳县,至永乐二年(1404年)有30多个姓氏迁至宁
阳境内。〔新编《宁阳县志·大事记》〕
同年将奉符县所属故城等4社,汶上县所属西黄(西疏、黄茂一带)等5村划归宁阳。
〔新编《宁阳县志·大事记》〕
同年画家王蒙任泰安知州, 在任期间绘《岱宗密雪图》 ,被画坛推为名作。〔
《明史·王蒙传》〕
同年徽州婺源人汪用和为避兵乱,率子、孙、曾孙四世同迁泰安州城宫村 (今肥
城汪家城宫),此后族系日大,为泰山望族之一。汪用和后人汪渊(永乐进士,官御史)、
汪宝树(清光绪进士,历任庆云、广昌知县)均为知名乡宦。〔《汪氏家乘》、《汪氏
文献考》〕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
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岱庙《去封号碑》、《太祖实录》
卷五三〕
同年重建宁阳、新泰县学。〔《大明一统志》卷二二、二三〕
同年山西省洪洞县移民东平,至永乐十一年(1414年),山西洪洞县向泰安、东平
又移民多次。〔新编《东平县志·大事记》〕
洪武四年(1371年)礼部定议:于山东东平州祭祀唐尧(东平有尧帝陵),并遣编修
葛守城于陵前建祠。〔《明史·礼志》〕
同年重建肥城县学。〔《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东平府降为州,须城县并入,州治须城。属济宁府,十
八年改属兖州府。〔《明史·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洪武九年(1376年)二月泰安州民在蒿里山得玉匣,内有16条玉简。有司献于朝廷,
验其刻辞,为宋真宗祀泰山后土文。太祖命仍将其简埋藏于旧所。〔《太祖实录》卷
一○四〕
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太祖诏遣曹国公李文忠与道士吴永舆、邓子方到泰山致祭,
并立祭碑于岳庙。〔洪武致祭碑〕
洪武十五年(1382年)泰安州设道正司于岳庙,设僧正司于冥福寺,分别管理道、
佛事务。〔康熙《泰安州志·建置》〕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东平旱饥,明廷发钞赈济。〔《明太宗实录》卷一八
九〕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七月泰安天空“有星如碗,赤色有光,旋炸散,众星摇动”。
〔《泰安府志·祥异》〕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黄河溃决,由旧曹州、郓城两河口漫东平之安山。会
通河自此淤塞。〔《明史·河渠志》〕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七月宁阳境内汶河决口。〔《明史·五行志》〕
九月山东守臣奏言:日照民江伯儿因母疾祷于泰山,言称愿杀子以祀。其母病愈
后,果杀其三岁幼儿祭岳。明太祖闻知大怒,曰:“父子天伦至重,今小民灭伦害理,
亟宜治罪。”命将江伯儿杖责遣戍。残杀幼儿祭岱之风始息。〔《明史·孝义传》、
王弘撰《山志》初集卷三〕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五月御史裴承祖上奏明廷:泰安州东接泰山,西接五道岭,
绵亘深邃,逃亡者多聚其间,经常出山劫掠,宜于本州置卫,五道岭立巡检司,以便
弹压。太祖诏允。〔《太祖实录》卷二四六〕
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于东平、肥城置千户所。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二、《大明一统志》卷二二、《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洪武年间燕人宋均美自北平海岱门迁至泰山孝门(今肥城宋家孝门),子孙绵延,
遂为泰山望族之一。万历年间名臣宋焘为宋均美之后。〔宋焘《宋氏源流大略》〕
同期于东平州南北沙河上分建大石桥两座,称南桥(十八孔) 、北桥(十三孔) 。
〔万历《兖州府志·建置志》〕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靖难军于本年正月渡河攻东平。东
平吏目郑华率吏民据守,城破战死。东平、泰安等地皆入于燕。〔《明史·恭闵帝纪》、
《明纪》卷七〕
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月成祖朱棣下诏修泰安州东岳庙。〔《太宗实录》卷二九〕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诏修泰安州平六桥(今氵奈河桥)。〔《太宗实录》卷三四〕
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因伐安南(今越南),成祖遣道士严安、监生马武致祭泰山。
翌年再遣道士复生等致祭。成祖在位期间,共遣使祭岱2次。〔岱庙永乐祭碑〕
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成祖自京师(南京)北巡,驻跸东平,在州城北王陵山筑坛,
望祭泰山。〔《太宗实录》卷八二、《国榷》卷十四、《明史·成祖纪》、万历《兖
州府志·山水志》〕
永乐九年(1411年)明廷重开济宁至临清间已淤的会通河(运河),由于济宁天井闸
南北分水处水源不足,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东平戴村北筑土坝,
截汶水入大清河之中道,开渠引河,穿南旺湖至南旺镇附近注入运河。此坝为当时引
汶济运的主要工程,后称戴村坝。〔《明史·河渠志》、光绪《东平州志·漕渠志》〕
同年宁阳汶水东闸改筑土坝。〔新编《宁阳县志·大事记》〕
同年明廷设工部主事一员,管理山东泉政,往来南旺,驻扎宁阳,称“工部都水
分司”。至万历时移驻济宁。〔万历《兖州府志·建置志》〕
永乐十四年(1416年)三月礼部祠祭郎中周讷请封泰山,成祖以四方多水旱、疫疾
而不允。〔《国榷》卷十六〕
永乐年间赵氏自直隶枣强迁泰安,定居泰安州城东史家庄。族系蕃衍甚大。其后
人赵弘文为崇祯进士,清初官御史,有声于朝野。〔《泰安赵氏族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泰安州县发生饥荒,朝廷下诏赈济。〔《国榷》卷十八〕
同年知州李湘因旧址重筑东平州城,东平州城元末毁于兵火。此后李湘复葺东平
州署,建石台、谯楼。。〔光绪《东平州志·建置考》〕
宣德元年(1426年)二月宣宗朱瞻基即位,遣永康侯徐安等告祭泰山。宣宗在位遣
使祭岱2次。〔《国榷》卷二九〕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东岳庙大火。〔《明史·五行志》〕
同年朝鲜僧满空居留泰山〔满空先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 ,与适休等9人自朝鲜
平安道妙香山潜渡鸭绿江达辽东,都司送至南京,明廷赐以金衤阑袈裟,送赴天界寺
住坐。至本年又予度牒,敕令天下参方礼祖〕。满空在泰山期间,重建竹林、普照等
寺,驻锡20余载,四方受法者千人。〔《重开山记》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
料》〕
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允准平江伯陈王宣奏请,修浚徂徕山旧有湖塘。〔《宣德
别录》〕
十二月朝廷派遣太监往泰安采天麻野味,虐民伤农。泰安州税课局大使郝智上奏
谏止。〔《国榷》卷二一〕
宣德八年(1433年)二月泰安州向明廷奏报:“去年田灾,田谷无收,人民九千一
百二十五名,俱缺食。”明廷发仓粮一万三千石赈济。”〔《宣宗实录》卷九九〕
宣德十年(1435年)十一月山东布政司右参议王卺以泰安州四面皆山,请求调一千
户所守御。宣宗谕命“行在礼部会官议行”。〔《英宗实录》卷十一〕
正统元年(1436年)五月英宗朱祁镇即位,派遣吏科给事中车逊致祭泰山。英宗在
位前期,遣使祭岱6次。〔明《泰山志·望典》〕
七月泰安州将上等谷样品献于朝廷,以庆丰收。〔《英宗实录》卷二○〕
九月英宗准山东按察司佥事李旦的奏请,诏修东岳泰山神祠。〔《英宗实录》卷
二二〕
正统三年(1438年)伊斯兰教随移居回族人传入东平。至万历年间,在州城西北隅
修清真寺1处。〔新编《东平县志·大事记》〕
正统四年(1439年)十一月英宗准山东按察副使王裕奏请,严禁登岱者投崖舍身。
〔《英宗实录》卷六一〕
正统十年(1445年)九月英宗应允泰安道正司奏请,修葺岱顶昭真观(今碧霞祠)等
宫观。〔《英宗实录》卷一三三〕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月黄河在东平州沙湾东堤溃决。〔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八月泰安知州陈日、漕运参将汤节皆请以香钱募工修造东岳庙。英宗以民困始苏
而不允。〔《英宗实录》卷一六九〕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代宗朱祁钰即位,遣礼部左侍郎仪铭祭岱。代宗在位遣使
祭岱7次。〔《国榷》卷二九〕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英宗朱祁镇复位,遣使祭告泰山。〔《国榷》卷三二〕
天顺二年(1458年)三月英宗准太监阮安奏,遣工部主事管理山东徂徕等处泉源。
〔《国榷》卷三二〕
天顺五年(1461年)山东巡抚贾铨重修泰安东岳庙,历时一年,殿宇周廊、门观缭
垣,全部修整完工。翰林学士李贤与礼部侍郎薛王宣分别为撰碑记。〔李贤《重修岳
庙记》、薛王宣《重修泰山神庙碑》〕
同年东平知州潘洪增筑戴村坝,植柳于坝,并设夫守护。弘治十七年(1504年)又
作增修。〔陆家行《济运重要工程设施--戴坝汶河考》 (载《济宁师专学报》1995年
第4期〕
天顺六年(1462年)四月泰山数震。〔《罪惟录》卷十八、《明大政记》卷十六〕
天顺年间宁阳乡人于县东北八十里重建鲁义姑庙。庙创建于宋,祀春秋时弃子全
侄之鲁国义妇(事载《列女传》,其故里即宁阳南驿村)。学士许彬为撰记碑。〔万历
《兖州府志·祠庙志》〕
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宪宗朱见深即位,遣尚宝司丞李木祭泰山。宪宗在位遣使
祭岱14次。〔《国榷》卷三四〕
同年山东按察使李裕和御史李景贤命泰安州官堵塞岱顶通往舍身崖的路径,防止
游人投崖轻生。〔李裕《登泰山记》〕
成化二年(1466年) 宁阳在泗店、县城、石桥、伏山、土罡城设递铺(驿站所属机
构)5所。〔新编《宁阳县志·大事记》〕
成化三年(1467年)明廷敕命于宁阳杏冈为许彬建墓。彬永乐进士,历官至礼部侍
郎,兼文渊阁学士。本年十二月卒,谥忠襄。〔《宪宗实录》卷四九、万历《兖州府
志·陵墓志》〕
同年山东巡抚原杰以岱顶昭真祠(今碧霞祠)年久堕坠,发起重修,并换为铜梁铁
瓦。〔刘定之《昭真祠记》〕
成化六年(1470年)正月朝廷命山东巡抚疏济宁泉源利漕。新泰、莱芜、泰安、肥
城、 东平、 平阴、汶上、蒙阴之西,宁阳之北的泉水,俱入南旺分流,以济漕运。
〔《国榷》卷三六〕
成化七年(1471年)七月山东按察司差人制造泰安东岳庙供器告成,并镌碑立于庙
库门。〔东岳庙供器碑〕
成化十年(1474年)工部员外郎张盛在宁阳汶水土坝西南置土罡城石坝,长120丈,
底宽2.5丈,顶宽1.7丈。〔商辂《土罡城堰记》(咸丰《宁阳县志·艺文》)〕
成化十六年(1480年)九月德庄王子木囱被封为泰安王,历三世,至嘉靖三十九
年(1560年)因其无后而免除封国。〔《明史·诸王世表》〕
十一月“变民” 深夜攻入宁阳县城, 烧毁民舍,劫掠财物。〔乔缙《修城记》
(咸丰《宁阳县志·艺文》)〕
同年宪宗诏修岱顶昭真观,以陶土为砖,冶铁为瓦,规制比以往有加。工成,改
名为碧霞灵应宫(即今碧霞祠)。〔尹龙记碑〕
成化十八年(1482年)秋在岱顶日观峰下,雨水冲出宋真宗祀天玉简,会中使有事
山东,携玉简驰回京城献于朝廷。宪宗命送归泰山,置于玉帝观中。正德后又埋藏于
旧所。〔《岱史·遗迹纪》〕
同年工部主事乔缙重修宁阳县城。至万历八年(1580年)宁阳知县许恩又改砌为砖
城。〔万历《兖州府志·建置志》〕
成化十九年(1483年)中使钱喜重建岱顶玉帝观。济南知府蔡晟撰记碑。〔蔡晟记
碑〕
成化二十一年二三月间(1485年)泰山屡屡发生强烈地震,“震声如雷,泰山动摇”。
此时,宪宗贵妃万氏谋废太子朱樘,因泰山震作,卜者说“应在东宫”,宪宗心惧,
便停止废立之事,太子因此而固位。〔《明史》宪宗纪、万妃传、宦官梁芳传、五行
志、《国榷》卷四十〕
四月礼部上奏:“泰山为五岳之宗,一二月间摇动者四,灾尤异常”。朝廷遣使
告祭。〔《明史·五行志》〕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朝廷准泰安州及山东省奏请,于州治东南重建鲁两先
生祠。两先生祠初建于岳庙旁,金代为岳庙所并,元时改建于山麓,后为寺僧所据。
至是重建城中。〔吴宽《鲁两先生祠记》〕
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孝宗朱樘即位,遣大理寺右少卿李介致祭泰山。孝宗在
位遣使祭岱6次。〔明《泰山志·望典》〕
三月朝鲜全罗道人崔溥航海漂至明,由陆路还国,行经东平州。所著《漂海录》
曾记及此事。〔《漂海录》卷二〕
弘治三年(1490年)九月于泰安、东平、肥城等州县各置税课局大使一员,由本州
县统辖。〔《孝宗实录》卷四二〕
十月山东巡抚王霁重修泰安东岳庙,至六年(1493年)九月告成。户部尚书周经为
撰碑记。〔明《泰山志·遗迹》〕
同年泰安知州胡王宣修、学者李锦等纂《泰安州志》10卷刊行。此为第一部泰安
州志。〔《山东方志汇要》〕
弘治四年(1491年)夏东平知州萧仲禄拓建州学。〔丁友正《东平州重修庙学记》〕
同年泰安频遭天灾,饥民起事冲击官府。〔许成名《崔公祠碑》〕
弘治五年(1492年)五月黄河在黄陵冈溃决,淹东平民田。东平大饥。〔光绪《东
平州志·五行》〕
同年肥城、新泰大旱,饥荒。〔光绪《肥城县志·杂志》、光绪《新泰县志·灾
祥》〕
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岱顶碧霞灵应宫毁于火灾,山东巡抚熊羽中奏请重修,至
弘治十年告成。〔徐溥《重修碧霞宫记》〕
九月左副都御史刘大夏向朝廷进言:运河之水,全借泰山诸泉,每年夏秋,河水
聚蓄南旺湖,旱时用于济运。而豪民往往决堤泄水,或阻遏泉源,请加禁治。朝廷允
准其请。〔《国榷》卷四三〕
弘治十四年(1501年)山东巡抚年富曾制官箴,以儆官员,箴曰:“吏不畏吾严而
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八月,泰安知州顾景祥将此箴刊于州署。〔西安碑林官箴刻石〕
弘治十五年(1502年)孝宗撰拨银8000余两,命太监苗逵会同山东镇巡等修葺岳庙,
至翌年夏告成。 此次自三殿而下, 皆加修整。孝宗撰《重修东岳庙碑》立于庙中。
〔明孝宗《重修东岳庙碑》〕
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山东大饥,孝宗准吏部员外郎刘绩奏请,以泰安州东岳
庙香钱籴米赈饥。〔《孝宗实录》卷二一一〕
九月山东乡试考官王守仁主持乡试期间,游泰山,作《泰山高》、《登岳》等诗。
〔《泰山石刻记》所录王守仁诗碑〕
同年诗人边贡登泰山,有《登岱次刘希尹韵四首》诗。此后,边贡又于正德八年
(1513年) 、嘉靖十一年 (1532年) 3次游岱,有《泰山回马岭》、《御帐坪》等诗。
〔《华泉集》〕
弘治年间江南名医凌云游泰山,泰山道人授其针方,治疾无不生效,由是凌云医
名大振。〔《明史·方伎传·凌云》〕
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武宗朱厚照即位,遣太常寺官致祭泰山。武宗在位遣官致
祭泰山5次。〔《武宗实录》卷一一〕
正德二年(1507年)在泰安天书观旧址设元君殿。闰正月,武宗御制告文,遣官至
殿致祭。自此天书观改建为元君庙宇。〔《岱览·岱阳西》、《御制碧霞元君告文碑》〕
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刘六、刘七起义军攻破泰安州及新泰、莱芜、宁阳等城。
六月, 二刘又以百余骑再攻泰安, 泰安知州高屿据城抗拒,刘部烧东关而去。〔明
《泰山志·治迹》〕
八月杨虎、赵遂起义军于蒙山破明将李瑾后,兵锋再至泰安,与官军激战于渐汶
河。杨虎过泰安时,题诗有“纵横六合谁敢捕”之句。〔《武宗实录》卷七四、《国
榷》卷四八、《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明代农民起义史料汇编》〕
四月泰安大雨雹,庄稼、牲畜受害。〔《国榷》卷四八〕
五月泰安州空中现一流星,“轰鸣如雷”。〔《武宗实录》卷七五〕
正德七年(1512年)杨虎、刘六等攻东平,被东平知州杨宽击败。〔光绪《东平州
志·大事记》〕
正德八年(1513年)五月东平州地震有声。〔《武宗实录》卷一○○〕
正德九年(1514年)八月吏部主事、东平人梁谷诬奏东平豪强袁质等纠众数千人,
将拥鲁府归善王当氵互为变。明廷遣兵于各处布防,京师不安。后当氵互、袁质被捕
入京,谋逆查无实据。事始得息。〔《武宗实录》卷一一五〕
正德十年(1515年)夏工部都水司郎中尹京在泰安州境诸泉立碑,宣谕不得阻绝泉
源,违者治罪。今在新泰西周尚存所立一碑。〔尹京《西周泉告示碑》〕
同年重修宁阳城墙。至嘉靖九年(1530年),城墙改土筑为砖筑,并开挖护城河。
〔新编《宁阳县志·大事记》〕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武宗准镇守山东太监黎鉴奏请,征收岱顶碧霞元君祠香
钱。工科给事中石天柱等奏:元君为非礼淫祀,不应征收香税。武宗不从。从此泰山
开征香税。〔《明史·石天柱传》、《武宗实录》卷一九〕
正德十三年(1518年)十一月武宗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并
欲至泰山行祭。大学士杨廷和等以泰山古礼惟诸侯主祭,非天子所宜祀为由,谏止此
行。〔《武宗实录》卷一七一、一七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泰安东岳庙东廊起火。〔明《泰山志·祥异》〕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明世宗厚火囱即位,遣吏部尚书石瑶致祭泰山。世宗在位
遣使祭岱5次。〔《国榷》卷五二〕
十一月青州矿工王堂在颜神镇起义后,转入莱芜、新泰间。明都指挥杨纪追至泰
安州龟山,王堂据山为固,大破官兵,击杀临清卫指挥杨浩。〔《国榷》卷五二、毛
奇龄《后鉴录》卷三〕
同年前后山东参政吕经改泰安东岳庙前草参亭为遥参亭。〔吕《遥参亭》诗,
《宁县志·人物》吕经、吕〕
嘉靖二年(1523年)春肥城黑风暴雨,树木拔出。间有地震。此后又遭大旱。〔光
绪《肥城县志·杂志》〕
同年济南通判王云兴奉省檄修筑泰安城池,改土城为石城,周七里六十步,高二
丈五尺,厚二丈。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沂州兵备道任希祖发布公文,令泰安知
州郑聚东又作重修。〔明《泰山志·岳治》、道光《泰安县志·建置》〕
同年学者高诲以通判司掌泰山香税征收,因便采访掌故,著《泰山胜览》三卷。
〔《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下〕
嘉靖四年(1525年)东昌通判姚奎总巡泰山香税,在泰山严禁舍身,又于快活三里
路侧植木栏以护行人。 此时, 附城经营客店数百家,姚奎尽免其税科,受人称赞。
〔李《姚别驾总巡泰山记》〕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山东巡抚王尧封因岱顶碧霞神祠宫宇敝坏,下令营缮,建
成后南京工部尚书、新泰人崔文奎为撰记碑(立于红门)。〔《重修碧霞元君宫记》〕
嘉靖八年(1529年)泰山蝗灾。九年、十年又连发蝗灾。〔明《泰山志·祥异》〕
嘉靖十年(1531年)前后山东按察佥事卢问之在泰山上书院故址建仰德堂,祀宋儒
孙复、石介。〔明《泰山志·宫室》〕
嘉靖十一年(1532年)泰安知州许应元修拓泰山书院,并选拔才德兼备之士子,延
揽名师执教,泰安文风为之一振。〔康熙《泰安州志·宦迹》、侯一元《许茗山墓志》〕
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戏曲家陆采到泰山,登封禅坛,读明王遗记。有《泰山
稿》一卷、《览胜纪谈》及《登泰山诗》等。〔《泰山稿》、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
·陆粲陆采年谱》〕
嘉靖十六年(1537年)六月泰山大水,漂流、溺死数百人。〔明《泰山志·祥异》〕
十一月泰安州城起火,延烧数十家。〔明《泰山志·祥异》〕
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廷敕命于东平荆山为王宪建墓。王宪东平人,弘治进士,
历官兵部尚书, 抵御蒙古, 屡有战功。卒谥康毅。〔《世宗实录》卷二○五、万历
《兖州府志·陵墓志》〕
嘉靖十八年(1539年)东平州学政凌云纂修《东平州志》成书。此为东平第一部志
书。〔《山东方志汇要》〕
嘉靖二十年(1541年)肥城知县刘赞于凤凰山阳建大成书院。〔嘉庆《肥城县新志
·学校志》〕
同年前后诗人李攀龙登泰山,有《泰山篇》诗。后于三十八年(1559年)复游,赋
《和魏使君(裳)扶侍游泰山》等诗。〔《李攀龙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泰山蝗。夏,新泰地震;秋,大水。〔明《泰山志·祥异》、
光绪《新泰县志·灾祥》〕
同年德王重修泰山斗母宫,陈车舟为撰记碑。〔明《泰山志·灵宇》〕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三月山东巡抚曾铣重修岱顶东岳上庙,并建碧霞坊、泰岳
坊及元君庙及钟鼓楼等,布政使安南人陈儒为撰记碑。〔陈儒《重修东岳庙记》〕
八月泰安丰收,知州马逢伯将上等麦、谷样品献于朝廷。〔《国榷》卷五八〕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四月泰安大雨雹,庄稼多遭毁伤。〔《国榷》卷五八〕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泰安岱庙起火,正殿、门廊俱焚,仅存寝宫及炳灵、
延禧二殿。古树、碑刻也多被毁。〔李钦《重修东岳庙碑》〕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六月泰安地震如雷。〔《国榷》卷五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东平知州李日浚护城河,沿堤植柳,引芦泉水注入河中,
环城二十余里。〔光绪《东平州志·建置考》〕
嘉靖三十年(1551年)六月泰山大水,泰山御帐坪一带建筑多被冲毁,人多溺死;
五松亭漂没,秦松冲毁2株。后济南知府李迁委派官员修复。〔明《泰山志·祥异》〕
同年东平、肥地大水,淹没民居、庄稼。肥城城郭亦为洪水所毁。〔光绪《东平
州志·五行》、光绪《肥城县志·杂志》〕
同年东平道士王三阳率其徒昝复明至泰山卜地修真。大梁张乐峰与德藩承奉于龙
泉,为其在凌汉峰下筑室,此为泰山三阳庵创构之始。至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昝
复明增建庵宇,德恭王捐资助成。河南按察佥事、泰安人萧大亨为撰碑记。〔萧大亨
《建立三阳庵记》〕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泰山、东平、肥城大饥,死者枕藉,民相劫夺,交通中断,
商旅不行。明廷诏赈山东饥,拨发临清仓粟,并以泰山香钱相助。〔光绪《山东通志》
卷七二《职官》、《明通鉴》卷六十〕
同年总巡泰山香税济南府同知王乾元,在岱顶舍身崖镌刻告示,严禁投崖舍身。
〔明《泰山志·山川》〕
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 春泰山一带大饥,“饿莩枕藉,贫民多取其肉为食”。
〔明《泰山志·祥异》〕
七月世宗命发国库银1万两给山东,遣工部郎中陈策等修泰山各庙。因当年饥荒,
未克兴工。〔《世宗实录》卷四一二、《岱史·灵宇纪》〕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伯朋将《泰山志》4卷裁定付梓,本
志系学者汪子卿应泰安知州仲言永之请所纂。〔明《泰山志》序跋〕
同年官府对泰山一天门至南天门全程盘道进行大规模拓建整修,全部砌以石阶,
并于一天门前立“盘路起工处”碑。〔《盘路起工处》碑〕
同年泰州文士王栋任泰安训导,在泰山仰德堂讲学。自此王阳明学在泰山开始传
播。王栋初师事阳明门人王艮,为泰州学派重要传人。〔《明儒学案·泰州学案》、
李汝桂《徂徕遗文序》〕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九月泰安地震。〔《国榷》卷六一〕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月诗人、山东按察副使王世贞游泰山。六月及翌年四月
又两次登岱。后著《登泰山记》。〔王世贞《登泰山记》〕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山东巡抚朱衡在泰山红门宫南盘道建“孔子登临处”坊。
〔《岱史·山水表》〕
同年新泰学者孙述、李廷臣等修《新泰县志》,戏曲作家李开先为之作序。该志
为新泰第一部县志(今佚)。〔《闲居集·新泰县志序》〕
同年东平蝗灾,庄稼受害。〔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六月山东巡抚朱衡委派济南同知翟涛重修泰安东岳庙,历
10余月告成。后又檄令重修酆都庙(今泰安市外事办公室院址),并于庙西建“岱宗坊”
三楹。〔李钦《重修东岳庙记》、《重修酆都庙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山东巡按御史高应芳在泰安红门宫南盘道上建“天阶”坊。
〔《岱史·山水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山东参政龙光、济南同知王之纲在红门登岱盘道起始处建
“一天门”石坊。〔《岱史·山水表》〕
九月诗人于慎行游泰山。其后,隆庆六年至万历三十年(1572~1606年) ,慎行7
次来游, 所撰泰山诗文甚富。 〔邢侗《于文定公年谱》、王传明《于慎行与泰山》
(载《泰山研究论丛》第四集)〕
秋戏曲作家梁辰鱼游泰山, 作《登泰山诗》130韵。〔《晚明曲家年谱·梁辰鱼
年谱》〕
嘉靖年间朝臣以“元君迷民不经”,并顾虑强人聚众为变,上疏请罢香税。世宗
不纳。至嘉靖末年,命以香税2万余金缴入宫库。〔杨时乔《泰山文碑刻》〕
同期泰安举人封尚章在岱麓白鹤泉畔构建别墅,引水为池,号封家池,遂为岱麓
胜景。 尚章死后, 其家人“用巨釜封泉”。万历年间乡人宋焘浚治此泉,未成。〔
《泰山纪事·地集》〕
同期御史尹庭在肥城金牛山建金峰书屋讲学。尹庭,肥城人,嘉靖进士,官御史,
以弹劾严嵩,被廷杖回籍。金峰书屋至清代成为肥城著名书院。〔光绪《肥城县志·
古迹》〕

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明穆宗朱载后以嗣帝位,遣太常寺官致祭泰山。穆宗在位,
遣祭泰山3次。〔《穆宗实录》卷六〕
隆庆三年(1569年)山东提学邹善重修泰山仰德堂,增祀宋儒胡瑗,改名三贤祠。
邹善为王阳明学传人邹东廓之子,在鲁期间,倡导王学,一时阳明学派在山东大兴。
〔李汝桂《徂徕遗文序》、周郢《少崖年谱》稿〕
七月东平洪水泛涨,冲决护城堤,漂没庄稼,州民大饥。〔光绪《东平州志·五
行》〕
十一月泰安地震有声。〔《国榷》卷六六〕
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初七日,汶河泛溢,冲决大汶口等处堤堰25处,冲淹人口
房屋。翌年山东抚按委派官员重修堤堰,乡民在平家村立碑记。〔《重修泰安县志·
金石》〕
隆庆六年(1572年)冬河道总督万恭以治河成功,祀泰山,见玉皇观正殿建于泰山
极顶石上,便命将殿北移,使顶石复出。并立《表泰山之巅碑》于极顶。其后,万恭
又于经石峪石壁前建高山流水亭,并在石壁勒刻记文。〔万恭记碑〕
同年周藩胙城王府辅国将军朱睦木施在岱阴后石坞建元君庙。〔清《泰山志·祠
庙》〕
同年肥城知县顾廷修、 肥城人李邦珍纂《肥城县志》 刊行,为第一部肥城县志
(今佚)。〔光绪《肥城县志》凌绂曾序〕
万历元年 (1573年) 明神宗朱翊钧承嗣帝位,遣山东左布政使曹科致祭泰山。〔
《岱史·望典纪》〕
同年宁阳知县李贞修《宁阳县志》刊行,为第一部宁阳县志(今佚)。〔咸丰《宁
阳县志》陈纪勋序〕
同年河道总督万恭于东平戴村坝附近坎河口垒石为滩。至十七年(1589年)河道总
督潘季驯将石滩改筑为石坝。二十一年(1593年)尚书舒应龙又于河口之下开泄水渠,
并于两旁各筑石堰。〔《济运重要工程设施--戴坝汶河考》〕
万历二年(1574年)前后昆山道士柴慧庵修炼于岱东四阳庵,山西参议萧大亨为其
移建庵宇。〔《泰山道里记》、四阳庵“开山大檀越萧公”碑〕
万历三年(1575年)东平降冰雹,大如鸡卵。麦田受损。〔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万历五年(1577年)东平知州邱如嵩修《东平州志》刊行。〔《山东方志汇要》〕
同年东平知州邱如嵩以城垣塌损,发起整修,使其规制一新。〔侯宁《重修郡城
记略》、光绪《东平州志·建置考》〕
万历七年(1579年)泰安知州袁禾仓撰《泰山艹鬼玉》4卷刊行。禾仓主政泰安4年,
“力纠徭、粮积弊,招抚流民,禁暴除残,讲道州学”,并曾重修泰山十八盘磴道。
〔《泰山艹鬼玉》、《怀远县志·人物》袁禾仓传〕
同年山东巡抚何起鸣命在泰山舍身崖筑墙, 严禁投崖舍身, 并更名为爱身崖。
〔《泰山道里记》〕
万历八年(1580年)东平知州杜化中重修州学。〔田大有《东平州重修庙学碑记》〕
万历九年(1581年)六月首辅张居正病危,遣其子携带香帛到泰山致祭元君。于是
朝臣竞相仿效,举朝聚敛资为居正祷于东岳。〔张居正《寄东抚杨本庵》、《明史·
顾宪成传》〕
万历十二年(1584年)戏曲家顾大典任山东按察副使,游泰山,有《海岱吟》集。
〔《晚明曲家年谱·顾大典年谱》〕
万历十三年(1585年)山东巡按韩应庚兴工重修岱顶碧霞宫。〔《岱史·灵宇纪》〕
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月岱顶碧霞宫进香人众多,出现骚乱,香客自相践踏,死
亡61人。〔《岱史·灾祥志》〕
同年济南推官郝大猷在岱顶创建孔子庙,未完工而调迁。山东盐司同知查志隆请
于抚按,相继构建而成。〔《岱史·灵宇纪》〕
同年前后肥城人都御史李邦珍 (官至河南巡抚) 在肥城金牛山建同川书院讲学。
〔光绪《肥城县志·古迹》〕
万历十五年(1587年)山东盐司同知查志隆编《岱史》18卷刊行。〔《岱史》〕
同年前后泰安名儒李汝桂在故里崖下设育英书院,宣讲太极中庸之学,从学者数
百人,时尊为海岱儒宗。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汝桂卒于讲坛,书院停办。〔《泰
山纪事·天集》、周郢《李少崖年谱》稿〕
万历十六年 (1588年) 二月地理学家王士性登岱顶,游灵岩,有《登岱记》及诗
《登岱四首》。〔《王士性地理书三种》附《王士性系年》
春山东提学副使李三才游泰山,赋《暴经石水帘》诗,刊碑立于经石峪。〔李三
才诗碑〕
六月泰山一带发生严重饥荒,有“取饿莩肉食”者。〔康熙《泰安州志》灾祥、
宦迹,吕坤《去伪斋集》卷十《靳庄行》〕
闰六月工科给事中常居敬与山东巡抚李戴奏请于东平境内坎河建石坝,以使漕运
通畅。明廷允准兴工,于明年正月告成。〔汪凤翔《东平坎河石坝记》〕
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廷发生“国本”之争,神宗及郑贵妃主立皇三子常洵,与
主立皇长子常洛的群臣争执激烈。十月,郑贵妃遣中官到泰山致祭元君,并于三阳庵
建醮,以乞神。此后,郑妃又于二十二年(1594年)正月、二十四年(1596年)九月数
次建醮泰山。〔郑贵妃三碑〕
同年前后山东左参政吕坤司掌泰山香税,因见每逢山会,十八盘一带拥塞不堪,
遂于开山以北另辟新盘道,跨涧建度天桥,又另建达碧霞宫南神门蹬道,令登岱者上
下东西分流,以防践蹂。〔《泰山道里记》〕
万历十八年(1590年)十月山东抚按司道委派宋自厚等人修岱阴后石坞盘道。〔后
石坞宋氏题刻〕
同年管理河道官署浚东平境内安山等湖。〔光绪《东平州志·大事记》〕
万历中期宁阳知县徐汝翼修《宁阳县志》刊行(今存卷三、卷五)。〔《山东方志
汇要》〕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近侍吕进朝数次到岱顶碧霞宫祈福,并勒碑答谢神灵。
特琢大峪之石,劳民耗资自京师运至泰山。〔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
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 八月泰安会真宫起火,殿宇尽毁。后于故址建关帝庙。
〔《泰山纪事·地集》、《岱览·岱阳》〕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泰山三阳庵道人昝复明在庵中增修门阁。礼部尚书于慎行
为其更名为三阳观,并撰碑记。八月,复明又请刑部尚书萧大亨撰《新建门阁记》。
〔于慎行《重修三阳观记》、萧大亨《三阳观新建门阁记》碑〕
八月皇三子朱常洵遣内官将《太上老君常清静经》刊石于三阳观。〔《常清静经
碑》题记〕
九月东平斗山时发山水,为患甚巨。东平知州李国祥命工凿渠,名金线河,以泄
山洪。〔单用宾《斗山洼新开金线河碑记》〕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泰山“崩裂一里有余”。此时神宗有开矿之命,御史
马从聘以泰山崩为由谏止,神宗不允。〔《万历邸钞》、《国榷》卷七七〕
同年工部主事胡瓒、 宁阳知县重修宁阳石梁口土堤, 历时一年,筑堤百余丈。
〔胡瓒《重修石梁口土堤记》(咸丰《宁阳县志·艺文》)〕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闰四月神宗颁《道藏》一部给东岳庙。〔岱庙万历圣旨〕
同年神宗相继派遣矿监、税使,到泰山大肆搜刮,山东布政使黄克缵被迫从泰山
香税钱中割一万六千缗进之朝廷。〔黄克缵《重修东岳庙碑》〕
同年前后北平许某在岱顶玉女池榛莽中觅得秦篆刻石,仅存29字,便移置于碧霞
宫之东庑,并跋记此事。秦篆原立于极顶正南,正德、嘉靖间由原址移至玉女池旁。
〔《山左金石志》所录许跋〕
万历三十年(1602年)六月泰安大水。洪水发自泰山龙口,山中盘道多被冲毁,仅
存的五大夫松二株也毁于山洪。〔《泰山纪事》、《泰安州志·舆地》〕
十一月信士陶思圣等重建岱西竹林寺,撰立碑记。〔吴维城《重修竹林寺碑》〕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六月泰山大水,溺死800余人,冲毁民舍数千,民众生计
艰难。大水中有巨石自山巅坠于五松亭下,世称“飞来石”。〔《神宗实录》卷三八
五、《国榷》卷七九〕
八月泰安知州任弘烈修《泰安州志》4卷刊行。〔《山东方志汇要》〕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泰山经石峪树木多被砍伐,前礼部尚书于慎行登岱闻见此
事,致书泰安知州江湛然,嘱为严禁。〔《于文定公年谱》〕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山东巡抚黄克缵兴工修复东岳庙告成。“修复正殿
一、宫三、小殿二、楼七、亭二、门十一、城百牒”。继之又重修岱顶碧霞宫。〔黄
克缵《重修东岳庙碑》、邢侗《重修元君灵应宫碑》〕
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 五月朝廷从两淮盐监鲁保之请,停免本年泰山香税。〔
《万历邸钞》〕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地理学家徐弘祖游齐鲁燕蓟,登泰山。〔《徐霞客游记》
外编〕
同年新泰知县路升修葺新泰境羊流店羊氏墓群,立石题曰“晋太傅成侯羊氏先人
之墓”。〔徐光前《邑侯路公表晋太傅成侯羊氏先茔墓碑》(天启《新泰县志·艺文》)〕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三月山东布政司参议张五典用木竿测量泰山高度及里程,
测定泰山里程“实一十四里八十余步,高度三百六十八丈三尺四寸”。并撰《泰山道
里记》记其测法。〔张五典《泰山道里记》、张尔岐《蒿庵闲话》、《沁水县志·人
物》张五典传〕
夏新泰地震。〔天启《新泰县志·灾祥》〕
同年新泰知县王应修纂修《新泰县志》刊行(今佚)。〔乾隆《新泰县志·缘起》〕
同年神宗敕修元君下庙,赐额灵应宫(故址在今泰安市区蒿里山东)。〔《岱览·
岱麓诸山》〕
万历四十年(1612年) 宋焘撰《泰山纪事》3卷刊行。宋焘字绎田,泰安人,万历
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官御史。因言事而罢官归田,设青岩居著书讲学,泰安进
士王楫等人出其门下。〔王楫《宋绎田先生传》、《明史·宋焘传》〕
同年兵刑两部尚书、泰安人萧大亨卒于里门,朝廷敕命在岱西金牛山下为其建墓,
至四十五年(1617年)四月告成。今尚存牌坊、华表、翁仲等石仪。〔周郢《明代名臣
萧大亨》〕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东平州南民众聚集千人,对抗官府。知州白鲲率兵捕剿,
擒其首领,余众遂散。〔杜三策《郡大夫钜鹿白公去思碑记》〕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七月神宗于其母慈圣太后薨后,命中使在天书观建九莲殿,
改额为天庆宫;在岱顶建万寿宫,以祀太后。宫内造大钟一口,御制《泰山金顶宝殿
铜钟赞文》铸于钟上。后思宗母孝纯太后亦祀于此。〔《泰山小史》、《岱览·岱阳
西》、清《泰山志·金石》〕
冬新泰地震。〔天启《新泰县志·灾祥》〕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月神宗遣内官在岱顶碧霞宫内建铜制殿宇,以祀元君,
额曰天仙金阙。〔《神宗实录》卷五二六〕
同年东平、肥城旱,出现饥荒。〔光绪《东平州志·五行》、光绪《肥城县志·
杂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山东大饥,“人相食”,泰山一带“万山断涧,几于
不毛,十室九空,伤心惨目”。〔《明史·五行志》、公鼐《夏日行岱野书所见》、
魏大中《大东荒》诗〕
九月周尧德、张计绪等率饥民起义,周尧德称平师王,并于泰山、历城、章丘、
莱芜等处分立头目,截杀官兵。翌年二月,为山东巡抚李长庚所破,周尧德不屈而死。
〔《神宗实录》卷五五四〕
同年诗人钟惺游泰山,作《岱记》。〔《隐秀轩集》〕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泰安知州侯应瑜在泰城东南隅建和圣祠,祀春秋鲁大夫柳
下惠。〔康熙《泰安州志·祠宇》〕
同年肥城蝗灾、大饥,人相残食,死者不计其数。〔光绪《肥城县志·杂志》〕
同年诗人袁中道游泰山,有文《游岱宗记》及诗《登岱宗十首》等作,内容多涉
及泰山灾荒。〔《珂雪斋集》卷八、卷十六〕
同年东平知州周耀冕重修州学。〔解如桐《重修儒学记》〕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正月泰安、肥城皆降土雨。东岳庙配天门青龙神像“吐火
自焚”。对此异事民间一时议论纷然,巡按陈于廷严令禁止,始息。〔王在晋《青龙
神吐火疏》、《国榷》卷八十三〕
四月山东巡抚王在晋巡视泰安,告祭泰山。此前努尔哈赤起事辽东,自立为金国
汗, 并大举攻明, 故在晋《告岳文》中大肆诋斥努尔哈赤,并祈岱神,佑平辽东。
〔王在晋《告岳文》、《清代禁毁书目·岱史》〕
同年乡人在泰山中路盘道间创建万仙楼,以祀王母。〔《泰山道里记》〕
万历年间泰安城东羊楼村范氏分家,在其分单中记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
可知煎饼此时已是泰安民间的主食。〔万历“分单” (1967年拆除羊楼一古旧坯墙时
发现)〕
同年新泰知县李上林倡植桑麻, 以救饥馑,其在任5年,新泰桑麻遍野。泰山一
带丝麻业日渐兴盛。〔乾隆《新泰县志·名宦》〕
泰昌元年(1620年)十二月礼部以泰山及各地灾异迭现,请熹宗自行检讨。被帝采
纳。〔《熹宗实录》卷四〕
天启二年(1622年)春肥城知县王惟精重修先儒左子庙(即左传精舍),翌年秋复纂
辑左丘明家族谱牒为《左传精舍志》5卷。〔《左传精舍志》〕
二月东平、新泰地震。〔天启《新泰县志·灾祥》、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六月朝廷敕修岱顶碧霞灵佑宫告成,在祠内立《钦修泰岳大工告成赐灵佑宫金碑
记》铜碑。〔天启铜碑〕
同年刘三才在泰安聚众响应巨野徐鸿儒发动的白莲教起义。被泰安知州侯应瑜镇
压。〔《泰安州志·宦绩》,赵弘文、王度分撰《侯公崇祀名宦序》〕
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僧兴旺拓建岱麓一天门碧霞元君行宫(今红门宫),泰安知
州于可久为撰碑记。〔于可久《重建一天门碧霞元君行宫碑》(2001年4月发现于红门
宫)〕
同年新泰知县赵希扌卞编修《新泰县志》10卷刊行。〔《山东方志汇要》〕
天启七年 (1627年) 六月泰安、肥城、东平淫雨。漂流庐舍,淹死人畜甚多。〔
《崇祯长编》卷一〕
崇祯二年(1629年)学者张岱游泰山,赋《泰山》诗。在其所撰《岱志》及《陶庵
梦忆》中记载:泰安香客店客单数千,房百十处,店主达十余姓,繁盛一时。〔张岱
《琅文集》卷二、《陶庵梦忆》之“泰安州客店”〕
崇祯四年(1631年)三月遵化叛兵转掠泰安。〔《国榷》卷九一〕
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起义民众攻入东平,捣毁府库,焚六房册籍。事后知州常
维翰等督修州城,借以固守。〔光绪《东平州志·大事记》〕
是时东平连岁饥馑,州民至卖妻儿以求活。知州常维翰到任后,开仓放赈,多方
救济。复因朝廷催科甚急,州中无力交纳,维翰遂尽鬻自家田庐以代偿,仍不足限额,
遂被谪官。〔侯方域《明东平太守常公墓志铭》(《壮悔堂文集》卷十)〕
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小说家丁耀亢游泰山,作《岱游》组诗。〔《逍遥游·岱
游》、张清吉《丁耀亢年谱》〕
同年肥城飞蝗蔽天,禾稼受害。〔光绪《肥城县志·杂志》〕
崇祯十年 (1637年) 三月故相张延登游泰山,在大汶口附近汶水中获“多福石”
(即三叶虫化石)。此为泰山一带首次发现三叶虫化石。〔《池北偶谈》卷二○《谈异》、
毕自严《三叟东游记》〕
同年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到泰安传教,为天主教传入泰安之始。〔徐宗泽《中国
天主教传教史概论》〕
崇祯十一年 (1638年) 清兵大举入塞,十二月一度攻陷泰安州,燹掠杀戮甚惨。
〔《国榷》卷九七、黄道周《登岱歌》〕
崇祯十二年(1639年)宁阳大旱,蝗灾、瘟疫并生,“斗米万钱,人相食”。〔咸
丰《宁阳县志·人物》朱克配传〕
同年分守道蔡懋德增修泰安城防, 创建戍楼, 内设石洞,以施放火器。〔康熙
《泰安州志·舆地》〕
崇祯十三年(1640年)宁阳马良、秦景在彩山聚义,此时起事者还有蔡憨所部。两
支义军数次攻打村寨。后皆被“约长”朱克配所统地主武装镇压。〔咸丰《宁阳县志
·人物》朱克配传〕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侯敬、朱鹤山等率起义民众万人攻东平城,济南营千总统
兵抵御。后兖州官兵入援,侯部退去。〔光绪《东平州志·大事记》〕
春思宗朱由检遣都督田弘遇(田贵妃之父)到泰山进香祈嗣。其行携仆从千余,所
过之地骚扰甚剧。〔钱谦益《初学集》卷十二、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页660、769〕
四月史东明率义军十万,围攻泰安州,激战10昼夜,山东总兵刘泽清增援守军,
史东明始撤围而去。〔王度《历年守城记》、李素《朴翁诞期叙》〕
十一月李青山聚众数万,攻破东平,占据20余日后撤离。又转战新泰等地,至十
二月在石莱山被总兵刘泽清所破。青山被俘遇害。〔光绪《东平州志·大事记》、光
绪《新泰县志·人物》张遇留传〕
同年工部侍郎张国维奏请浚治东平、肥城等州县泉源,以使运河畅通。明廷从其
议。〔《明史·河渠志》〕
同年东平疾疫流行。〔光绪《东平州志·五行》〕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山东农民起义军攻克东平,获取漕艘。太监王裕民等率
禁军会合兖东官兵对义军施行镇压。〔《明史·庄烈帝纪》〕
十一月清兵再次攻入山东,清将陈泰陷宁阳城,宁阳知县李之庚被俘,不屈遇害。
〔咸丰《宁阳县志·宦迹》、《清史稿·陈泰传》〕
同年前后山东按察使左佩王玄重刻泰山秦篆,立于岱顶。〔耀县药王山《刻石鼓
文铭》〕
崇祯十六年 (1643年) 正月清兵攻入泰安、新泰等地。新泰生员张遇留等率义兵
“知方军”与清军战于新泰城南之果元庄,因众寡不支,遇留战死,所部尽覆。〔卢
纟宏《张氏二烈士祠记》(《四照堂文集》卷十)、《明通鉴》卷八十九、光绪《新泰
县志·人物》张遇留传〕
三月起义民众攻新泰城,廪生董理率众固守,被义军乱箭射死。〔光绪《新泰县
志·人物》董理传〕
同年前后岱顶碧霞宫金殿迁移泰安城内遥参亭。至清顺治五年(1648年),又移至
灵应宫。〔李素《朴翁诞期叙》〕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起义军克北京,国号大顺消息传至泰安,知州朱
万钦挂印出逃。〔王度《伪官据城记》〕
同月大顺泰安州牧史可保、防御使郭都相继至泰安。士民伏道远迎。泰安、东平
各州县相继归附。五月,乡绅赵弘文、高桂等发动政变,杀死郭都于遥参亭前。大顺
权将军郭升闻讯率军攻克泰安。萧大亨之子萧协中(《泰山小史》作者)闻城破,投井
自尽。 〔《小腆纪传》 卷三六、《小腆纪年》卷五、王度《伪官据城记》、赵弘文
《蒙难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