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泰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3&rec=23&run=13

泰城城址原为岱岳镇,岱岳镇建于何时无考。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乾封县
治移岱岳镇。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乾封县改为奉符县。在乾封城东南三里筑新
城,治所迁新城。(《道光县志》图标明奉符旧址在泰城正南)。金大定二年(1162
年),还治旧城,旧城为土城。有明一代,泰安州治所设泰城。嘉靖年间,济南通
判王云兴奉檄重修,改筑石城,周七里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护城河宽三
丈,深二丈,城有四门:东曰静封,西曰望封,南曰乾封,北曰登封。嘉靖三十二
年(1553年)重修一次。崇祯十二年(1639年)守道蔡懋德增修四隅,并建角楼四座。
泰安升府后,泰城为府和附郭县治所。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知县奉旨重修城
池,城墙高厚广狭如旧制。四门改称东迎暄、南泰安、西岳宴、北仰圣,城门各建
敌楼一座,并增建石桥四座。乾隆三十九年、咸丰三年、民国十二年曾三次重修城
池。
泰城古建筑山城一体,颇具特色。城厢有岱庙、灵应宫、天书观、书院等数十
座庙宇祠观。清代泰城南门外为京省通衢,冠盖往来络绎不绝。据道光《泰安县志》
记载,城内横贯东西的升平街和遥参亭一带四民辐辏,熙来攘往;西门外自旧校场
到社首山一带,烟火数千家,主要街道百货杂陈;沿河集市,粮食、蔬菜、果品、
水产、木炭和各种器物一应俱全。北门外“西通新街,东连铜器行,市肆鳞次。每
当香客云集,锣鼓喧天,直达红门以上。夜来,灯火如繁星罗布”。
津浦路通车后,泰城商业续有发展,以民国十三、十四年最称繁荣,城内大小
店铺150多家,升平街、大关街、财源街、车站街一线为商业区。泰安城、厢区有
街巷52条,一般宽4-5米,石条铺路,坎坷不平。城西关有电灯公司和面粉公司,
还有数十间手工作坊,中小学校10余处。建国前夕,泰城人口3.2万,面积2.5平方
公里。
1948年8月,泰安地、县两级机关进驻泰城。
1954年,原城区改称城关镇,又称泰安镇(1954~1958.6)。
1957年,泰城开始市政建设。1958年筑青年路以前,城内街道无法行驶机动车
辆,街道过窄,不能绿化。
1960年,泰城面积扩展至6.3平方公里,人口达9.2万人,工厂17家,大中专、
中学17所,医院、疗养院3所。
1960年初,曾拟定泰安城市发展规划,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实施。直到70年代
末,泰城整体面貌变化不大。1978年,国务院批准泰城为开放城市。1980年以后,
泰城和泰山景区建设全面展开。
1984年,泰城城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主要道路35条,长61公里,
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沥青路面占95%以上;新修街巷35条,下水道25公里;公共
交通路线8条,总长249公里;设置路灯800余盏,照明率96.7%;供水线路86公里,
普及率86.7%;液化气年供应量250吨;人工湖3个,游园花坛绿地总面积550420平
方米,绿化复盖率达37%,人均绿地3.7平方米。
1984年,泰城有工业企业103个,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25所,中学10所,
大型文化设施9处,各类医院、疗养院12处,干休所8处,旅馆、招待所床位1万多
张。泰城是津浦铁路与泰肥铁路和辛大铁路交会处。泰城每日发出公路班车180对,
其中跨省班车4对,跨地区班车31对,区内班车86对。泰城邮局设有直拨北京、济
南等主要城市的自动拨号电话。泰城已初具小城市规模,是泰安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