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3&rec=2&run=13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三分天下。泰山主峰如坐,雄
居市境北部。《诗》曰“徂徕之松”。徂徕山犹如泰山旁几蹲踞市境东南,与岱宗
遥遥相望,山东省最大的两个林区覆被两山之上。泰山之阳,汶水如带宛延西去。
《水经注》称之“五汶”的河、泮河等五条支流由泰山南流汇入汶水。市境西部
岗峦起伏,西南部为平畴毗连的膏腴之地,史称“汶阳田”,其下伏有一巨大的非
金属矿盆,盛满石膏、硫磺、岩盐。
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东夷人就休养生息在汶河流域。6300~4500年前
创造出闻名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起的典型龙山文化展示了史前社会山东地
区人类传承的脉络。传说中的少昊氏曾在境内活动。一代宗师王国维认为相土之东
都在东岳脚下。西周时期,泰安属鲁地。春秋战国时期,境南部出现城邑。秦代有
了县级建置。秦以降,历代建置多有变更,曾设过郡、县、军、州、府治所。1735
年泰安州升府,设泰安附郭县。抗日战争时期,因斗争形势需要,境内先后设立过
五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建国后,地、市(县)两级机关驻泰城。泰城成为泰安地区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泰山高大峻拔,犹如东天一柱。《读史方舆纪要》称:
“自成皋以东,历梁、宋、曹、郓诸州几千里,大抵途经沃野,无一大山重阻,而
泰山忽焉特起,博厚崇隆,拱卫南北。自此,群山冀带直抵海滨,为天下奥区之神
皋,形胜与关中并峙。五岳为群山为尊,泰山又为五岳之长,不信然与。”古人认
为东方属木,是阴阳交代,初春发生之处。泰山位居东方,故被尊为五岳之首。泰
山的地理位置、高大厚重的形象和奇特的高山气候现象使古人感到神秘莫测,认为
泰山是报天成仙之途,将其视为神岳,以致帝王巡狩、封禅必于泰山。境内奉高、
乾封、奉符等古代县治便由封祀而来。早期的山岳崇拜到东汉、魏晋时演变为泰山
治鬼、主招人魂魄的观念。之后,河被附会为生死界河。封建统治阶级假神道设
教,使泰山成为儒、释、道合流的名山。明、清时期,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的影响及
于半个中国,香火历久不衰,泰山又被称为神府、神州。儒家经典将哲人比作泰山,
称孔子逝世为“泰山其颓”,云孟子有“泰山岩岩气象”。历史文献和民俗文化把
泰山的影响播向整个华夏,逐渐形成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泰山被誉为中华民族精
神的象征。
“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大自然鬼斧神工,炎黄子孙世
代奉献,使泰山成为一座硕大无朋的露天博物馆。泰山杂岩、动植物、石刻、古建
筑等陈列品庋藏其中,美仑美奂。孔夫子、司马迁、曹植、李白、杜甫、苏东坡、
蒲松龄、康有为等历代文人骚客登览泰山,留下众多宏篇佳构、诗文墨迹。封禅实
物秦刻石、唐摩崖似乎向人们展示出秦王勇扫六合,唐玄宗封禅“千旗云引、万载
林行”的恢宏场面。建筑艺术的大手笔岱庙天贶殿、碧霞祠则凝结着泰安劳动人民
的智慧和血汗。明、清以来,泰山著述的大量出现,丰富了泰山的人文景观,泰山
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山岳文化中独领风骚。北宋初年,鸿儒孙复、石介在泰山设书
院授徒,文人景从。金代人党怀英、明代人宋焘、清代人赵国麟绳其祖武,重文之
风薪传数百年。清光绪末年,泰安小学教育为全省之冠。民国初年,一身正气、品
行高洁的学者范明枢热心报国,矢志育才,成为一方师表。泰山脚下的莘莘学子中
还走出了斐声中外的刘承钊、王曰伦两位中科院学部委员。
泰山深刻影响着泰安的历史进程。翻开泰安的历史,无处不有泰山的影子。朝
山进香活动长期影响着泰安的人口结构、商业兴替和民俗文化。泰城有相当数量的
人口服务或乞食于香火。每届神祗华诞或农历节日,泰山上下香客云集,梨园子弟
登台献艺酬酢神祗。八方辐凑,勾勒出民俗风情的斑斓画卷。然泰山神祗并未降下
福祉,泰安人民在政权、神权压迫下生计维艰。
“贫穷落后”可以概括民国初年泰安的面貌。民国《重修泰安县志》称“泰安
山邑耳,昔年人民生计至为艰难,所见衣鹑结、食秕糠者比比也”。“铁轨未通之
前,人民无境外之思,劳者日致力于南亩”。民国初年,人口十之八九务农,士、商、
工居十之一二,业工者最少。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民完全靠天吃饭,逢大旱颗粒无
收,人们相率逃亡。《中国实业志》称:“泰安工业素不发达。”范家庄的针、燕
家庄的陶器、草帽辫、木泥制儿童玩具为传统工业品。手工作坊中还出产酒、油、
酱菜、木制家具、棉线、草纸、粗毛线等产品。铁路铺设前,因交通不便,商业活
动规模很小。火车通行后,商业渐趋活跃,泰城、大汶口成为两个商业中心,输出
者大宗为土产,输入者大多为洋货。民国初年,手工业发展较快,并出现两家小型
机器织布厂,邮政、电讯业进入社会生活。教会开办的西医院仅能给少数人服务,
中医、中药为主要医疗手段,恶性传染病肆虐,人们只能束手待毙。20年代中后期,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百业萧条,频繁的动乱、灾荒,使经济发生
倒退。1949年,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尚未恢复到战前水平,工农业产
值之比为2.8∶97.2;泰城面积仅2.5平方公里,人口3.2万,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镇。

历史上的泰山界齐鲁、屏燕赵。春秋战国时期,泰山之阳为齐鲁交兵的疆场。
西汉末年,赤眉军结寨泰山扇子崖,遗迹依然可辨。东汉永寿年间,被统治阶级诬
为巨贼的农民起义领袖公孙举活动于泰山地区。王薄反隋义军,耿京、辛弃疾、姜
博土抗金义军,刘六、刘七义军都曾转战泰山南北。明末李自成大顺军曾委派官吏
在泰城建立地方政权。清咸丰、同治年间,捻军、白莲教军铁骑曾在境内纵横驰骋。
农民起义的业绩虽然彪炳于史册,但可歌可泣的斗争并未打碎封建统治的枷索。20
世纪初,几位泰安籍人士东渡日本求学,受民主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活
动,为推翻帝制,建设共和制度,作出积极贡献。
20年代中后期,泰山周围成为军阀鏖兵的战场,人民饱受涂炭。1926年春,泰
安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人民革命斗争从此开创了新生面。1938年1月1日,在日
军大兵压境,国民党政权溃逃,大好河山沦于敌手的危机关头,中共山东省委组织
部分武装士兵、民众、知识分子在徂徕山树起武装斗争的旗帜,宣布成立“八路军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点燃山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烽火。同日,张北华
等10人在夏张擎起泰西地区武装抗日义旗。打界首,崔子明的大刀令敌寇丧胆;黑
虎泉破袭,使敌军列瘫痪。东良庄人民面对入侵之敌,老弱妇孺奋起抵抗,表现了
中国人民抗御外侮的决死精神。1938~1940年,四支队及我党领导的其他地方武装
与日军进行了十余次战斗。泰西地区的回族抗日武装也勇斗敌顽。1942年后,敌人
对境内抗日游击区进行疯狂的蚕食扫荡,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中,泰安人民在党的领
导下,浴血奋斗,前赴后继,终于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泰安成为人民武装力量和国民党军队拉锯的战场。境内解放
区开展土改运动,获得土地的农民欣喜若狂,以极大的热情参军支前,组织担架队、
运输队,携带军需粮秣,参加泰安、莱芜、济南、淮海、渡江战役,为粉碎国民党
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宝贵贡献,数千名泰安儿女英勇捐躯。1948
年7月,泰安全境解放,战乱不已、人民倒悬的时代宣告结束。建国初,泰安人民
以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并派出一批优秀子弟赴朝作战,数百
名英烈长眠于大同江畔……

建国后,泰安人民开始在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
全县土改结束,农村中涌现出大批互助组织,政府在经济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经济状况有所好转。1952年底,三年恢复时期结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
.2%,工业、农业、粮棉油增幅在11~160个百分点,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都纳入了
发展轨道。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建设新泰安,为“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
计划实现奠定了基础。1953年起,正式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进行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出现一些偏差,各项事业仍得以顺利开展。“三大改造”完成
以后,全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与集体、个体三种经济成分并存。50年代中期开始,
政府组织集体力量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小规模城市改造开始起步。1958年,在“大
跃进”、“超英赶美”等“左”的思想影响下,五风盛行,经济工作的设想、计划、
措施严重脱离实际。农业大呼隆,丰产不丰收,社员吃集体食堂,财务管理混乱。
工业大上马,全民炼钢铁,违反了经济规律,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助长了人们好
大喜功、报喜不报忧的坏作风。实事求是者被诬为右倾保守。由于经济严重衰退,
1960年城乡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生产救灾实际上成为中心工作。1962年始贯彻“八
字方针”,调整纠正了一些明显的偏差。到1965年,经济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农业
生产稳步上升,但当年的工业产值低于1956年水平,工农业之比为4.8∶95.2。
“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切正常秩序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党政大权被造反
派夺取后,出现严重的无政府状态。1968年后,工业加快发展。1970年,工农业产
值之比为22.7∶77.3。70年代上半期,在搞小而全思想指导下,县社工业发展较快,
当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同期,农村实施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出现平调风气。整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盛行,大批所谓“唯生产力论”,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尾巴,正常的市场交易被取缔,导致物资匮乏、蔬
菜副食品奇缺。由于体制、分配等方面原因,农民温饱问题未能解决,严重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搞农田、水利建设在相当程度上是被动参预。“文化大革命”
结束的1976年,工农业产值之比为29.3∶70.7。
1978年5月,国务院批准泰安为开放城市。同年,城市建设开始起步。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百废俱兴。1979年,农村开
始推行联产计酬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次年全面推开,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短短一两年时间,农村面貌显著改观。1982年,城市体制改革首先在经济领域试行,
大规模的山城建设蓬勃开展,各项事业呈现一派生机,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迥异往
昔。人民生活的普遍改善,促进了泰山旅游业的发展,亦为泰安经济注入活力。
35年来,泰安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
生活有了根本改善。出现的新行业、新部门、新事物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卫生防疫工作功德无量,基本灭绝了在泰安世代肆虐的恶性传染病和地方病,大大
提高了人口身体素质,人均寿命由35岁增至69岁。普遍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提
高了人口文化素质,改变了人口结构。社会公用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六、七十年代
泰肥、辛大铁路先后通车。80年代初,80%以上的村庄通行汽车,泰城设有直拨济
南、北京的电话,基础设施有了大的改观。
35年来,绿色革命使泰安的农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49年,农业产值2655.2
万元,粮食亩产63公斤。土地所有制变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
发展。“大跃进”中,农业滑坡。贯彻“八字方针”,农业获得转机。由于“左”
的路线的长期影响,分配存在弊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大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1984年,农业产值增至25796万元,年递增6.7%;粮食增长3.2倍,人均口
粮增长2倍。35年来由于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大为增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变更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出现了联
合体和专业户,许多农民由过去单纯务农到工农兼顾,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种植
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单纯粮食生产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的长足进
步,有赖于农业科学技术和良种化肥、机械、新耕作制度的推广和应用。70年代以
后,形成农业科技网络,农民科技队伍逐渐成长壮大。1984年农村技术人员达万余
人,农民的整体素质亦有较大提高,科学种田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但从发展现
状看,粮食生产投入多、效益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此外,农业人口、劳力增长过
快,耕地锐减,水利设施的利用率降低等因素,拖了农业发展的后腿。如何深化农
业改革,协调好各种关系,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农业效益,是深化农村改革
亟待解决的课题。
35年来,工业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1949年工业产值为206万元,仅有粮油加
工、酿酒、酱菜、黑白铁加工等行业。1984年,已形成有20多种行业构成的轻工、
重工、建材、供电等工业门类,产值年均递增11.28%。但指令性生产计划使追求产
值、忽视效益成为一种长期倾向。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开始重视生产、财务、供销、
劳动等方面的管理,并注重对工人的文化技术培训,以提高员工素质。部分单位实
行定额、计件等形式的工资制。但就泰安工业的现状来说不容乐观,燃料、电力靠
外地输入,设备陈旧、消耗大,应变能力差,效益不高,没有拳头产品,无余力带
动乡村企业发展。近年来,许多企业已在探索利用当地和外地智力资源,走横向联
合的新路子。
建国初期,私营、个体商业是商品流通的主渠道。194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326.6万元,人口总购买力1151.1万元,人均16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营商
业发展,私营、个体商业萎缩,农村商业形成供销社独家经营局面,商业流通渠道
少,生活、生产资料严重匮乏。改革开放以后,管理放开,出现市场繁荣、物资丰
富的局面。1984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224万元,人口总购买力23676万元,人均
购买187.6元。泰安传统出口物资为粮食、花生、花生油及土特产品。改革开放后,
加强外贸工作。1984年出口产品有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工艺品、矿产、轻工
业品等8大类900余个品种,销住日本、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收购总额2148.3万元,销售总额1056.67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82倍和1.76倍。
35年来,泰安的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已形成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到
专业技术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较完整的体系;形成一支规模较大的公办、
民办教师队伍;适龄儿童入学率由33.6%提高到98.2%;普通中学由1处发展到38处,
在校生为建国初期的158.7倍。1949年,青壮年农民文盲占青壮年人口的82%,1984
年降至7.5%,被上级定为无盲市。50年代以来,中央、省、地在泰城建立20余所高
等、中等院校,对泰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不容忽视的是教
育事业存在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差,高考升学率不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1949年,正式医疗机构仅1处,千人占有医务人员1.2人。1984年,医疗机构达
26处,千人占有医务人员3.3人,形成市、办事处、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与1949
年相比,卫生技术人员增长40倍,床位增长64倍,一般医疗器械基本配套,缓解了
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事业从无到有,大
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五、六十年代,泰安的科技工作水平很低,工作重点在农业,主要搞一些科技
启蒙教育和科普宣传,工厂企业也进行一些小的技术革新。70年代后期,特别是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科技工作纳入政府日
程,市、办事处建立了科技组织,并利用驻泰大专院校智力资源,共同搞项目,收
到明显效果。1978~1984年,获地级以上表彰的科技成果24项。目前科技工作的现
状是起点较低,投入少,重点仍在农业方面,项目为一般农业技术,所以亟待加强。
35年来,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泰安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可观成就,群众文化
工作成绩卓著,成长起一批专业、业余作者,出现一批较高水平的作品。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较快,群众文化工作出现新局面,大大丰富了人民
的精神生活。
虽然长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35年间仍出现两次生育高峰,人口增长83%,人
口密度增长52%,农业人口人均占地仅1.03亩,粮食和经济作物人均占有量的增长
低于人口增长速度。1982年育龄妇女比1949年增长59.7%,预示着生育高峰将再次
出现,人口增殖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
35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泰安的面貌焕然一新,赖以发展的软、硬环境均向好
的方向转变,人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回顾过去,可以看
到机遇与困难同在,喜悦与忧患并存。泰安人民决心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改
革开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勇敢搏击,以攀登十八盘的精神,走出一条发展、繁
荣、富裕的道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