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灾害性气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2&rec=43&run=13

干旱是区内主要灾害之一,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年干旱频率介于39.1-42.9%
之间,特别是春旱和初夏旱最为严重。春旱一般2-3年一遇,夏秋旱4-5年一遇。春
旱机率为51%,夏旱机率为26%,秋旱机率为19%,冬旱机率为20%。极端干旱和
严重干旱以莱芜、新泰、宁阳频率最高。据记载:自公元1644~1948年的304年中,
共发生较大旱灾75次,平均每4年1次。建国后的35年中,因旱减产3成以上、面积
在百万亩以上、涉及两县以上的旱灾年份有12年。
涝灾多发生在夏季。据记载:从1644~1911年的268年中共发生较大水灾88次。
其中,汶、清河决口成灾23年次,占26%;大雨积水和淫雨积涝成灾65年次,占74
%。从1912~1948年的36年中,发生特大水灾4次;汶、清河决口成灾4次;黄河决
口成灾3次,并有多次淫雨成灾。仅东平县建国前的30年中,就有16年受灾。1949
~1984年,共发生成灾面积万亩以上水灾32次。其中1964年成灾面积116万亩,占
耕地面积的16%;仅西部宁阳、东平、肥城3县涝灾面积就达94万亩,占当年涝灾
面积的81%。
风雹灾几乎年年均有发生,发生时间多在春、夏之交小麦将熟未熟之际。冰雹
袭来时,往往伴有大风,风力9级以上,瞬时最大风力可达12级。
区内风雹大都自西北方向入,朝东南方向移动,主要分四条路线横贯全区成灾。
北路由泰安麻塔经黄前、祝阳北部入莱芜境,至口镇后分两支,一支经苗山至常庄
终止,另一支经城区到颜庄终止。东路自历城方向入境,经泰山、徂徕山区北部入
新泰市境内,途经羊流、新泰市区、汶南出境到蒙阴。中路自长清方向入境,经肥
城老城、泰安粥店、顺津浦铁路南下,到新泰的楼德、石莱出境。西路自东阿方向
入境,经平阴、肥城的石横、桃园、汶阳,至宁阳县经城、葛石到泗水出境,并
分别在泰山、徂徕山、莱芜北部山区及宁阳东部、平阴西部形成重灾区。1912~
1984年,发生严重风雹灾13次。
此外,东平、宁阳各有两条短线,自北向南穿过。
风雹灾时间虽不长,但往往对农作物危害极大,轻者减产减收,重者绝产、人
畜伤亡。
干热风俗称西南火风,多发生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2℃
以上,14时饱和差35毫巴以上,相对湿度小于30%,14时风速2米/秒,10年8遇,
常导致小麦减产5-10%;重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5℃以上,14时饱和差40毫巴以上,
相对湿度小于25%,14时风速3米/秒,10年3遇,可使小麦减产10-20%。
区内干热风危害西部重于东部,南部重于北部,历年以平阴县为重,新泰、莱
芜则较轻。建国以来,干热风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51年、1955年、1958年、1960年、
1961年、1962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72年、1975年、1982年。
霜冻全区霜冻期较长,可达177天。平均初霜日为10月18日,终霜日为4月12日。
最早初霜日曾出现在9月25日(1975年,新泰);最晚终霜日曾出现在5月12日(1958
年,泰安)。初霜一般无害,终霜往往造成冻害,一般平均终霜冻害2-3年一遇。东
平县地势低,初霜早、霜期长,往往使小麦造成减产。1953年4月,东平县小麦、
地瓜遭受霜冻灾害,减产60%。
雨淞亦称冻雨,因初春境内天气变化无常,常常造成灾害。区内平均每3-4年
出现一次,时间一般在1-3月份,以3月份最多,12月份次之。雨淞出现,一般持续
10几小时,路面结冰,树木结冰挂,电线压弯。1962年12月,肥城县出现雨淞,路
面结冰,电线多处压断,致使全县停电7天。
泰山顶由于特殊气候的影响,雨淞出现时间最长。最早现于10月份,最晚现于
5月份,持续最长时间为496小时(1966年12月15日-1967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