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润绂与泰山云在山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9&rec=32&run=13

泰山东南,一岭摩天,其阳绝岩秀拔,如云屏环列,世称为屏风岩。《岱览》中描摹其地:“自松岩逶迤而下,独 竦立,迥凌碧穹,云叶分飞,腾霄赴壑,势无停机,故一名争云峰。又南为屏风岩,参差排比,望之如屏。岭岩之间,横沟涌流,东导南折……。”在这层峦叠嶂、茂林葳蕤之中,掩藏着一处近代山庄遗址,虽苑宇亭榭,早已半数倾圮;但院落周垣,犹存昔日格局。在山庄崖壁与巨石之上,犹错落镌刻着“云在”、“抱清”、“山中良相”等众多题字,书法遒劲,笔力不凡。其中“云在”一刻,为我们清晰昭示:此地便是清末民初辽东诗人缪润绂“云在山庄”之所在。
清正为官
缪润绂(1851~1939),原名裕绂,字东麟,原籍奉天(今辽宁沈阳,故居在今沈阳市沈河区翰林路,世称为缪翰林胡同),隶汉军正白旗。沈阳缪氏为文化世族,润绂曾祖缪公恩,是被誉为“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先一着才”的盛京名士;其母爱新觉罗氏,出身清远支皇族。润绂少时便以诗文驰名,光绪四年(1878)所作《沈阳百咏》,以七绝组诗的形式,生动描述了当时奉天地域的民物风土,一时广为传唱。同时他还是子弟书的重要作家,著名的《马嵬驿》子弟书便出缪氏之手。因此,时人将缪润绂列为光绪朝“沈阳三才子”之一。
缪润绂于光绪元年(1875)考中举人,继之于光绪十八年(1892)中壬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部主事。维时国事日非,内外交困,缪氏切心时艰,遇事敢言,他曾参奏北洋大臣李鸿章,显示了他刚直的性情。“戊戌维新”时,缪润绂对康梁变法运动不以为然,先是将《国闻报》转载的康有为谈话内容抄录进呈,作为攻击康氏的口实。此即缪润绂后来在诗中所咏:“万言书上动朝官(自注:甲午、戊戌书凡数上,名动京师)。”
戊戌后,缪润绂被分发山东任知县。此后先后出任日照、郓城、阳信、齐河知县,濮州、宁海知州,升临清直隶州知州,“任山左,凡历五县二州、一直隶州”,前后在任十有余年。缪氏所到之处,无不为民请命,在阳信任上,他“举所以兴学育才、保商惠民、课桑清讼、整顿保甲、筹设工艺者,罔弗以实心行实政,”又捐银数千两于城内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在各乡里创建“朗秋公学”等乡学九所,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滥觞。在齐河任上,他“任政尚宽大”,“严禁鸦片”(民国《齐河县志》卷三十二《宦迹》),吏行为数十年长吏之最。至今阳信、日照等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缪青天”的逸闻轶事。
辛亥变起,山东易帜,时缪润绂正在临清任上,基于对清朝的一腔忠忱,使他决意谢职归去。“蓦地愁闻叫杜鹃,年周花甲赋归田”(《八十自途十二首》之七),岁次壬子(1912)正月初九日,缪润绂交卸州印,退出久已厌倦的宦场,带着他宏图未展的长憾,开始了归隐泰山的岁月。
归隐泰山
缪润绂归隐泰山,启始于民国之初;但他的泰山情结,却是与生俱来。据他自述:“弱冠曾梦游泰山,历日观、天门下,至大夫松,见出日而寤。”(《登岱》诗注)光绪二十五年(1899)缪润绂赴官山左,终于实现了他登临岱顶的夙愿。此年九月深秋,天清气爽,润绂贾其余勇,身跻绝 ,九点齐烟,都入目底,使其心胸顿开,而生“登天毕竞要雄才”的浩荡心怀。此行赋有《登岱》七绝四首(选二):
盘回石级踏云行,汉柏秦松夹道迎。天亦助人游兴好,九秋风日正晴明。
灵钟青帝旧传闻,拔地参天气不群。十万苍生殷盼泽,为霖齐望此山云。
而民国元年(1912),又是深秋,缪润绂弃官归来,再攀岱峰,此时距其初游,已历十三春秋。山色不改,而心境迥异。此时的缪公已无复“为霖”而济“苍生”的宏愿,但泰山气通帝座的雄浑气象,仍使诗人寥落的心绪感到略许振奋,于是便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吟岱数章。
此番重游泰山,似乎使已近暮年的缪润绂找到一种心灵的依托,进而产生了营造菟裘,终老是乡的愿望。几经踏勘,缪公最终选定摩天岭下的屏风岩,民国元年(1912)秋冬间,缪润绂向韩家岭韩姓村民购买山场(人称北涝场),东至东大顶月牙地,西至玉皇洞、四阳庵,南至本户林地,北至屏风岩根,共约二万平方米之地,作为其山庄的基址。
屏风岩峭石如屏而立,山半腰现出半亩平畴,宜室可宅,乡人称之为“神仙府”。仿佛天地留胜,待人经营。对造园别具会心的缪润绂,便因势设置,断崖斩石,芟趾定基。院分东、中、西三进,西院虚置,中院为入庄院门户,立石镌刻“云在”题名。东院置堂室数楹,为酬对宾客之所;西为书堂二间,为读书著述之地;又构小轩,作主人起居之处;曲折而北,汲引山泉,绕室而流;逶迤西上,疏林杂树间则置茅亭一区,亭为八柱八角檐式,上覆黄草,中设石桌石鼓,暇时闲坐吟啸,南可观松林,北可望悬瀑。庄门以外,铺设磴道,可达南村(韩家岭村)。在山庄以北,则遍植侧柏,用防水土流散,及阻挡山石滑落,人称为柏树洞子。山庄四周,置大、小二竹园,植以翠篁。自庄轩环视,岱麓诸山围之如 ,汶水数流萦回如练,长天平野,丹翠异色,世人所谓“神仙府”,岂是虚言!民国三年(1914)五月,缪润绂为山庄题名曰“云在”,堂名“含光”,泉曰“抱清”,亭曰“乾坤一草亭”。——其中“云在”一语,盖出自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表达出返朴归真、不与世沉浮的淡泊心境;“含光”出自于李白的《行路难》一诗:“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含光意即藏光,为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抱清”取其自旧句“在山泉水清”,以此表达不染世俗的襟怀。而“乾坤一草亭”亦出杜甫《暮春题 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三:“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王次通先生《丛花斋谈丛》云:“《广阳杂记》;长沙药王宫有集杜联云:‘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沈阳缪庶常隐居泰山屏风岩,构亭额曰‘乾坤一草亭’。曾侍先君(王价藩)一游其地,不知尚存否耶?”
据三合村老人的回忆:“缪大人”躯体伟岸,长髯鹤发,气度不凡。但与山中贫民谈笑交往,绝无官宦之气。其人工于医术,尤善小儿斑疹,常为邻近村民义诊,救活小儿无数,深为乡里所爱重。“缪大人”还时常应请为乡里儿童取名,男童常名之“某官”,女童名之“某格”,使泰山荒村儿童名字,带上关东八旗的名字色彩。深隐于屏风岩下的云在老人,以医济人,或文会友,同泰安的山乡野老、缙绅隐逸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诗人游兴,可谓至暮不衰;而胸中诗情,更是老而弥笃。其前后创作的咏岱之诗,几近百首,在民国诗人中,数量之丰罕有匹敌。缪公的咏岱篇什,多以律绝短章述游山闻见,客观、细腻,既见远景,又察近物,既有勾抹写意,间作工笔细描。而一些豪情之作则以七古长篇出之,当诗人酒酣淋漓之际,内心高扬激情时被自然奇伟之景观所唤起,出句遂放浪飘逸,充满动感。有的作品还富有理趣之妙,包含了许多直觉体悟与灵感火花,如《后石坞》诗“可同书法论,入妙在藏锋”一联,以书法而论山势,借笔法之藏锋而喻石坞之胜妙在深藏不显,堪称传神妙喻。难怪此诗得到了当代美学家杨辛先生的击赏,而引入他的大作《泰山美学考察》(《泰山研究论丛》第一辑)之中。而其泰山游记,亦是融情入景、借物言情的快心之作,如借经石峪之“境虽胜”,“不经才人藻绘之笔,往往弗胜”,联想起“古来高贤逸士”亦如此深山幽峪,湮没终生,不为世见,埋没之叹,又岂独山水也!缘情而言志,取得情畅而理融之效果(参《泰山古今游记选注》之评析),因被推为近代泰山纪游文之名篇。
暮年余生
云在山庄的归隐岁月,山川相伴,烟霞相绕,使已届暮景的缪公感到莫大的慰藉。但屏风岩谷并非是世外仙源,世事的波荡,家庭的变故,都为山庄蒙上一抹惨淡之色。
缪润绂退隐泰山时,似携有一妾一子(正妻似早卒)。子名延 ,工数学,通英语,“鼓箧求新学”,缪公于其甚有克绍箕裘之望,不意染病年余,终于民国十七年(1928)冬溘逝,年四十六。“蜾赢关宗 ,彭殇感命途;纸钱灰乱舞,赍到九泉无”(《哭延 》)。爱子的早逝,使诗人心境愈灰、暮情愈冷。
缪公侍妾陈氏,名兰淑。据三合村老人回忆:其人系南方口音,可能为江南女子,身材娇小,气质甚佳。缪公诗中将其比之“朝云”(苏东坡妾室),可推知其人应是一位颇具文学素养的妙曼少女。陈姬时方妙年,而“雪鬓(缪)云鬟(陈)”结伴,甘从夫君隐居泰山。且受缪公濡染,陈姬亦渐滋烟霞之兴,每携手攀幽,结伴跻险。诗人有“真个散花天女喜,登山能伴老维摩”之句。至今扇子崖缪润绂诗碑之上,还镌有“陈姬”芳名。但不知何年,这位蕙质兰心的陈兰淑亦先诗人而去(据传因时受帮佣之欺,而不愿言于主人,日久气郁而亡)。缪公将之葬于屏风岩以南堰岭河畔双泉南侧的柏林内,人称“姬娘坟”(俗称小婆坟)。坟中共置三间墓穴,陈姬居东穴,推想当是诗人意欲百年后与爱姬共斯窀穸,并将老妻移柩于此,为三人同葬而设(1972年间,此墓为乡民所掘,陈姬云鬟犹存,乌丝甚密,见风枯飞。墓中出土绿玉簪、金耳饰、戒指等随葬品,为金店所购)。俪影成单,美人作土,“双飞游屐问烟萝”的往事,只化作诗人梦中的怅惘追忆。
个人的命运与家国紧连,对于缪公更是如此。自民国十五年(1926)起,泰山便成为四战之区,豫鲁之役、北伐之役皆在此展开决战,“毁坏古迹、石刻、风景、庙宇不可胜计”(民国赵新儒《泰山小史注》)。自此烽燧相连,人无宁日,云在山庄也成为兵匪扰攘之所,以往的宁谧早已不复。缪润绂不得不带着深深的留恋,避居济南,于济上护城河南岸的五莲泉购宅以居(名曰“潜园”),以度余生。随着“七七”事变,抗战军兴,战火蔓延。泰安、济南虽仅去百里,但却已是能望而不能归。
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十八岁的云在老人在历下潜园中谢世,遗骸化为济土。缪润绂泰山故园最终未能一返,更未能归葬寿穴,屏风云在,只成为耄期诗人的“梦中一境”。
自云在山庄创建至今,岁月已近百年。由于其处远离尘嚣,人足罕至,竟然奇迹般在近世诸多大动荡中完好留存,确属天幸!缪公当日手植的东院松株,枝柯甚茂(树围已达120厘米),被泰山管委列为“泰山古树名木”。倘若诗魂月夜重归,睹院落依旧,山泉无恙,幽篁犹生,镌刻若新,或许有“百年水逝云犹在”的无尽感慨!
笔者有《秋日登屏风岩访云在山庄故址吊缪庶常》诗曰:
苍岩遗镌认草茨,空山良相此 芝。百年水逝云犹在,一枕岑寒梦不知。泣血乾坤哀九叠,畸零身世酒三卮。绣屏埋玉堪重忆,怅绝秋林夜雨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