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甫山与秦皇汉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9&rec=31&run=13

新甫山与秦皇汉武
李明杰
“秦皇旧迹烟霞锁,汉帝遗宫草木愁”,这是古人吟咏新泰境内新甫山的名句。新甫山因“九峰如莲”,俗称莲花山,在今新泰市西40里。
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封建帝王,他们登基后都曾以过人的精力和大量的财力来新甫山求仙访道,为后世留下一幕幕荒诞的历史活剧,新甫山也因此而闻名史册。以下对新甫山秦汉史迹作一考述。

秦皇旧迹:秦始皇与新甫山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系统地实践“封禅”典礼的帝王是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19年,他登封泰山,降禅梁父,开创出一种不拘泥古而独特的封禅仪式。
至于秦始皇的封禅大典落幕后,是否借机登临新甫山求仙,未见专史典籍,但在方志中可以找到其踪迹。清乾隆《新泰县志·古迹》载:“(新甫)高峰前有云孤寺,秦始皇封禅泰山东巡驻跸。”清唐仲冕《岱览·新甫山》亦云:“山阳,为望仙台,有古招提曰云孤寺。《志》云:秦始皇封禅东巡,驻跸于此。”《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二0三:“望仙台,在新甫山绝顶。……以望东海山(仙)岛。”《新泰县志·古迹》:“台上有石,长可三尺许。日夕,其明如鉴,照人须眉了然。”由此推之,秦始皇曾驻跸云孤寺,登临新甫山绝顶,“以望东海山(仙)岛”。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父”登新甫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的经历和兴趣不仅是追求皇权的稳定,更热衷于原于齐国的鬼神观念和“八神”崇拜,特别是求仙寻药以追求“长生不死”而“万寿无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琅琊的勒石中曾表达了他东巡的的心情和目的,文中曰“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秦始皇还让人做了一首《仙真人诗》,谱成乐曲,让天下人传唱,借以宣扬秦始皇得到了“仙真人”的保佑,将“万寿无疆”。秦始皇有这样的对寿命的渴望,追求“长生不死”的心态,是其“封泰山·禅梁父”、“登新甫寻仙访道的心理基础”。而安期真人是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一位历史人物,安期真人既是一位具有黄老学说宗师和神仙术的传奇人物,又是一位著名的方士,是方仙道的代表人物之一,秦汉之时奉其为长生不老的仙人,对于这样一位人物,秦始皇当然是梦寐以求的,然安期真人隐居修炼的踪迹就在新甫山,秦始皇企盼与仙人相见,以寻“长生不死”之方,一定会前去拜访。这大概才是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父”后,前往新甫山的真正目的。
秦始皇嬴政的祖根在齐。嬴秦之先,肇自少昊,始于伯益。尽管秦人经过不断的迁徙到了西方,但东方齐鲁之地是嬴姓诸侯的原始居住地。按《史记·秦本纪》载,嬴秦之祖伯益是东夷部落首领,其父大业,其母女华,祖母女修,颛顼之裔孙女。伯益的外高祖当为颛顼。伯益赐姓嬴,“因所居于嬴,故因生以姓。”(郑樵《通志·氏族略》)嬴即是伯益的封地嬴国,故址在今莱芜市羊里镇城子县村。这里是嬴政的祖根。嬴政新甫寻仙,站在新甫山上向北眺望,大概也有一种寻根问祖的念头。虽然秦人远离故土,但他们与故土文化在精神心理上有一种藕断丝连、狐死首丘、挥之不去的情结。古老的东方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长生不老的神仙传说和方仙之术就产生于此。加之方士们的传授,嬴政早已心向往之。
秦始皇在接受上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齐人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和对“天神”的崇拜。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关联的封禅理论也因之受到秦始皇的青睐,所以他必定要到泰山行“封禅”大礼,以证秦始皇帝承受了“天命”,最有资格举行这一旷世盛典。所有这些行为都是秦始皇嬴政对东方齐文化认同的表现。
汉帝遗宫:汉武帝与新甫山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其统治时期国库充盈,国家空前强盛。在这大好形势下,汉武帝要举行“封禅”大典,以宣扬自己的不世之功,同时寻求成仙的途径和长生不死的方药。
汉武帝在方士们的怂恿下,首先要举行规模空前的“封禅大典”。除政治因素外,其主要目的是寻仙求道,求得长生不死。于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开始了他的“封禅”行程。期间是否到过新甫,正史不可寻觅。但近有泰山学者考证:“武帝一生八至泰山之时,曾驻跸泰山东南新甫山。”(周郢《泰山通鉴·先秦至清代卷》,齐鲁书社,2005年1月版)其目的是为寻仙求道,寻找长生不死的方药。对此,方志作了记载。
新甫著于《诗经·鲁颂》,因“九峰如莲,俗又呼莲花山。”(《岱览·新甫山》)因汉武帝封禅于此,建离宫于上,改为宫山。清乾隆《新泰县志·古迹》载:“按:山在县西北……高峰前有云孤寺,秦始皇封禅泰山东巡驻跸。汉武帝封禅于此,见仙人迹,建离宫于上,遂改名宫山,筑望仙台,今石秋千架犹存。”唐芮智璨《崇庆寺碑》:“宫山孤耸,有汉武之仙踪。”宋常曾《新甫山记》:“汉武帝易小泰山为宫山,封三峰为义山。”明嘉靖《山东通志》卷三:“宫山……,相传汉武求仙建宫于此。”明嘉靖《莱芜县志·形胜》:“宫山,在县南四十里,泰山之支”。汉武帝求仙建宫于上。今有遗址。据上引所载,新甫山因汉武帝封禅驻跸而易名为“宫山”。“宫山”或许不是指整个新甫山,而只指汉武帝求仙建离宫于此的山峰,但“宫山者,新甫之别名也”已有史载,也被后人所接受。
新甫山之离宫(即行宫)、云孤寺,东西侯城、汉武帝庙、汉武帝碑、迎仙宫、望仙台、甘露庙等皆传为汉武遗迹。方志言之凿凿。
离宫 亦称行宫,指皇帝在京城以外出行时居住的宫室。颜师古注:“离宫,别处之宫,非天子所常居地。”汉武驻跸新甫故迹,离宫规模最大。乡人俗称“行宫”。清乾隆《新泰县志·古迹》载:“高峰前有云孤寺,秦始皇封禅泰山东巡驻跸。汉武帝封禅于此,见仙人迹,建离宫于上。”明嘉靖《莱芜县志·文章志》县儒学训导毛冕撰《老君堂记》载:“……汉武帝希仙,亦尝建宫于宫山之阳……。”由此知汉武帝所建“离宫”,在秦始皇封禅泰山东巡驻跸处,即后人所称“云孤寺”(亦称“云谷寺”,何时改为寺观,待考)之所。山之阳“行宫”亦称“红门宫”(今已改建为“观音院”),也传为汉宫故迹。俗称“云孤寺行宫”。宫前碑碣载,清雍正初年改建寺庙,隶属山顶云孤寺。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修(云孤寺)观音殿碑记》:“观音殿之在新甫,不知其所自始也。或以为汉之离宫。”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重修山巅正殿三佛殿初之像龙王庙碑记》载:“新甫山顶云谷寺,载在志书,未有创建碑碣。策府旧志,系离宫焉,嗣后建立庙宇。”
按上文所载,汉离宫有两处,均传为汉武帝驻跸遗迹。
侯城 《岱览·新甫山》:“山东西有侯城,故堞存焉。《方舆纪要》云:两侯城东西相接,汉武所筑。”《新泰县志·古迹》载:“东侯城、西侯城,在宫山左右,相传汉武东巡建离宫其上,设二城为宿卫所。”
汉武帝庙、汉武帝碑 清《新泰县志·寺观》载:“汉武帝庙在新甫山。武帝建宫于此,邑民立庙祀之。今废。”《岱览》亦云:“侯城西下有汉武帝庙。《汉书》:武帝巡狩,所幸郡国四十九,皆立庙。此殆其一也。今废,残碑尚在。”《岱览》又曰:“按碑文真书,碑连额高六尺,广二尺。字径七分,文漫灭,行字皆不可计。唯碑下段每行存二三字者。十六行中有‘元丰’二字可识,盖宋刻也。”“元丰”为宋神宗年号(即公元1078年至1085年),此碑即上文所指“残碑”,为宋修汉武帝碑,实物今已不存。又一碑,即《县志·古迹》所载:“汉武帝碑在宫山西陆地,声类磬,为樵牧石子所击,遍成圆凹,深阔皆三寸许,字无一存,惟额上有汉武皇帝之□□字。”因其“声类磬”,质地青石,用石击之可发出轻脆的铃响声,民间传说用以报警,后被南方人识破不复灵验,民间俗称“响铃碑”。此碑龟趺螭首,高约2.5米,宽约0.8米,厚约0.3米。该碑历经沧桑,辗转数地,今残存两截,经修复存于莲花山景区“汉武碑亭”。除此,还有一些碑刻,均记载汉武帝驻跸新甫之事,多无从查验。
汉武帝有早日成仙的欲望,借封禅之际登临新甫,寻找仙人也并非没有可能。先秦至秦汉时期,新甫山是座神山,相传常有仙人出没,并留有踪迹。除上文所说仙人迹外,据明嘉靖《莱芜县志》载,新甫山北麓支脉尝有若干仙人迹,且与汉武帝寻仙有关。该志《形胜》载:“仙人山,在县南二十里,上有安期生修仙堂,今有化鹤冢,仙丘化鹤表。”“凤凰山,昔有凤凰鸣于其上,与仙人山相接。”该志《坊表》:“旧游坊,汉武帝游观海上,求安期生于宫山。近访此事,立坊在仙人山左趾。”该志《古迹》:“仙人堂,在县南,安期生修炼于此。有唐、宋、元三《碑记》,国(明朝)初废为娘娘庙,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知县陈甘雨更塑其像,有《复仙人堂记》。”“李少君祠,在县南三十里”等。
正因汉武帝到新甫山求仙寻道,与其有关的建筑遗迹还有许多。
迎仙宫 明嘉靖《莱芜县志·建设志·古迹》载:“汉武帝命方士李少君求神仙于宫山中建宫,秋千架、星坛石尚在。”其旧址在新甫山巅之阳坡,俗称“金銮殿”。有数间殿基尚能觅到,残存碑碣尚在,但已无字可辨。该址西南有一巨石,名曰“擂鼓石”,石旁有两石矗立,名曰“秋千架”。清《新泰县志·古迹》载“今石秋千架犹存”即此。
望仙台 “望仙台”即“仙台夕照”之仙台。清《新泰县志》列为八景之一。《志》载:“按:台在县西北宫山上,汉武东巡驻跸新甫,见仙人迹,因筑台以望之,台上有石长可三尺许,日夕,其明如鉴,照人须眉了然。后恐为人取,移于县内。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刘寇未犯,先于此石见兵戈像,后寇果至,城陷,焚毁县堂,石因烧坏,不复光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二O三:“望仙台,在新甫山绝顶。汉武帝东巡,建行宫于上,因为此台,以望东海山(仙)岛。”《岱览》亦载:“山阳为望仙台。”明嘉靖《莱芜县志》列“宫山夕照”为八景之一:“宫山夕照,在县治南四十里,盘踞新莱之界,汉武帝求仙驻跸于此,日夕山影返照,堪入图画。”新甫山北10里处凤凰山与仙人山相接,多奇石怪峰,其中“凤岩仙踪”亦列莱芜八景。又据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重修(新甫山)高泉寺碑记》:“……汉武好仙,乃驻跸此山访安期,……是为仙像。”此即《县志》所言“见仙人迹”。仙迹虽不足信,可视为后人附会。汉武帝寻仙之望仙台亦早已荡然无存,但方志记载却言之凿凿。
甘露庙(祠) 清《新泰县志·寺观》载:“甘露庙,旧在宫山,以甘露降,故建。今改城东四里。”《泰安府志》:“汉武帝以甘露降,建甘露庙于南天门。”明《山东通志》卷三:“甘露祠,在新泰县治西北宫山上,昔汉武帝幸山,甘露降,因立庙。”顾名思义,甘露即甜美的雨露。旧时位于新甫山南天门的甘露庙概于汉武“幸山,甘露降”密切关联,亦是邑民的美好愿望。此庙后改县东甘露堂村。
新甫山的若干地名、山峰、沟桥,如运舟湖、宫山前、大官庄、小官庄、卸舵山、仙人桥、仙人洞,相传均与汉武帝驻跸新甫有关,不再一一赘述。
汉武帝封禅泰山,礼祠梁父,也未能实现天地对话,像黄帝一样“乘龙升天”。登临新甫寻仙求道,实则受了方士们的欺骗。新甫山的安期仙人也没有“会晤”大汉天子,而好大喜功,喜欢追求新奇的汉武帝刘彻却执迷不悟,只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依然对成仙和长生不死抱有莫大希望。
相传汉武帝巡幸新甫留下的若干遗迹,又是何人所建呢?史书、方志为后人留下若干疑问。查阅史书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史记·封禅书》谓:新甫山原属济北王的封地,至汉武封禅时山已列入“天子之郡”,其封禅泰山驻跸宫所及其天子出巡所驻之宫,均可能直属“天子”所建,或由地方官员按“天子”意图督造。因汉武帝封禅后曾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因此,新甫汉武遗迹最早有可能“令诸侯们都有朝见时的住所和各自在泰山下修建宅邸”时又将其完善。
总之,秦皇东巡和汉武封禅除了政治上的目的外,访求神仙,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祈求万寿无疆是一重要内容。他们借封禅泰山而驻跸新甫也非因新甫秀丽,“宛肖岱宗”,而是为了寻找仙人的踪迹,求长生不死之方。虽多属相传,但并非纯属无稽之谈,也非后世文人之杜撰。正如清初文人张相汉在《游莲花山记》(载清《新泰县志·艺文》)谓:“稽封禅朝殿及东西宫等侯城遗址具在,则世所流传或不诬也。……以今观之,则陵谷变迁,古人岂欺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