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八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9&rec=29&run=13

被称为“泰安八景”的“泰岳朝云、徂徕夕照、汶河古渡、明堂故址、龟阴秋稼、龙洞甘霖、秦松挺秀、汉柏凌寒”,在泰安历史上流传已久,在民间也影响颇深。民国十七年重修《泰安县志》中就有描述泰安八景的诗文,清朝乾隆年间刊印的《泰山图志》还把画师笔下的“泰安八景”画图收入其中。重修《泰安县志》邑景卷中云:“君子不鄙其乡,所谓八景者,皆灵秀所钟,足起人爱乡之思,不可以为无足轻重漫然置之”。笔者根据历史资料整理成文,介绍如下:

泰岳朝云

民国十七年重修《泰安县志》记载:泰山白云洞五花崖之阳,常有云气往来。偶逢晓岚乍起,云漫峰壑,便有紫气萦山,须臾,洞里流霞,云中显露出金碧辉煌的亭台殿阁,万象离奇,日出即消。清朝泰安知县黄钤有诗云:“五花崖畔乱云屯,倾刻弥漫变晓昏。东引苍龙离海壑,南拖白练曳吴门。半城雨脚藏红影,一抹烟霞湿翠痕,仿佛仙灵朝帝阙,风摇环佩散轻氲”。
重修《泰安县志》中所记载的“泰岳朝云”多为文人所乐道,泰安当地的老百姓却将“泰山腰玉”列在八景之中。时至盛夏,大雨初晴,巍峨秀丽的泰山,上下廓清,只有山腰白云缭绕,好似一条白色的玉带系在腰间,蔚为壮观。这一奇景每年都会出现,更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徂徕夕照

重修《泰安县志》云:“岱阳众山蹲伏,为林麓者数百,独徂徕隆然多奇胜焉。”自徂徕向东南行五里许,便至攒石崮。此处峰峦巍峨,怪石峥嵘,景色绮丽。其西侧有片白色的石璧,乃是泰安八景之一“徂徕夕照”的出处。据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徂徕晚晴,日近虞渊,暮霭沉沉,返照忽置石璧。则见西来爽气,半受斜阳,怪石微分紫翠,壁上骤现出城廓寺庙,犹如丹青画卷。画内车马往来,人影晃动,熙攘如市,瞬刻即逝。清朝泰安知州林杭学有诗曰:“独秀峰前落照红,千岩飒飒晚来风。竹溪云径苍霭掩,桑海霞楼倒影空。石涧苍松昊天外,金翎翠羽有无中。两先生去祠堂古,留得灵光照鲁东。”
“徂徕夕照”之景,光怪陆离,虚无缥渺,的确令人神往。据说有人曾在徂徕山的攒石崮附近目睹过此景,真实与否,难以考查。不过根据光线的折射原理,这也并非是虚幻之说。但目睹此景者,只能是偶然的幸遇。

汶河古渡
泰安八景中的“汶河古渡”,出于大汶口镇的汶河古渡口。此处汇牟汶、赢汶、石汶、柴汶、泮汶之水,水深流急,河床宽阔。两岸沙白柳翠,绿云蔽日。据重修《泰安县志》记载:汶河傍文姜之城,汇五汶通济水。抱鲁伏流,百川环碧。野渡任横斜,闲鸥浴晚晴。若群山涨发,其水声如嘶马秋风。待天晴朗,古渡口处微波鳞鳞,可窥岱岳之倒影。明朝泰安知州戴经有诗曰:“五汶萦洄一脉深,巡崖转壑下千寻。飞流画 波光动,界道长虹草色侵,曲水亭边云漠漠,文姜台畔雨沉沉。渡头凭吊当年事,却羡渔舟傍绿浔。”
汶河古渡口除了其幽雅古朴的景色以外,还有个美妙动人的传说。相传很多年前,汶河涨水,来往行人被阻于渡口。忽然有一美丽的渔家少女撑船而来,将行人渡到对岸后,飘然而去。这传说,只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而今,汶河之上架起了铁路、公路大桥,人们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

明堂故址
“明堂故址”有周明堂与汉明堂故址之别。周明堂在泰山东北麓的大津口西面。泰安八景中的“明堂故址”,是指汉明堂,其址在泰城东北八公里处的谢过城附近。这里山列锦屏,地势平敞,林木葱郁,绿水萦绕。城子顶象一座古罗马城堡,矗立在明堂河畔。城子西侧的明堂泉,喷珠吐玉,清澈澄碧,一年四季绿水长流,景色独具一格。据重修《泰安县志》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济南人公玉带呈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阁自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于是建明堂如图也。明朝泰安知州戴经有诗曰:“城南城北草绵芊,落日荒烟万井田。四国会同周盛日,九竿巡幸汉昌年。天开形胜犹今古,地握纲维孰后先。复道重楼空想象,夕阳长自映流泉。”
明堂故址,历尽沧桑。昔日的亭台楼阁已在人们的幻想中复原,今天的谢过城已成为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

龟阴秋稼
在邱家店镇桂林官庄的东南坡,有一片凸出地面的石灰岩群体,石块呈黛色,结构匀称,大小如一。入秋,于岱顶鸟瞰东南,仿佛有一只大乌龟趴在色彩斑斓的田野里。泰安八景中的“龟阴秋稼”就是由此而得名。据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山横博北,稷秫千顷,秋熟万象。岗阜葡匐而行貌,犹如巨龟伏卧于秋稼之中。晓岚收而光如练,午风至而气若云浮,乃神龟灵气所现也。昔时秋熟,社鼓村歌共乐以祭之。清朝州同张肇昌有诗曰:“龟隐绮陌赋西成,千顷黄云入望盈。禾傍翠微秋有色,塍流暗水夜无声。归田岂刈琅琊稻,谢过遥连博县城。若使斧柯休叹息,强齐他日敢寒盟。”
“龟阴秋稼”也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传说,某年秋,神龟欲求海龙偶配,龙恶其貌而弃之,龟羞于入海而隐伏山横博北。昔时,曾有许多好心的人们敲锣打鼓地送神龟出嫁。可是不知送了多少年,龟神却仍然趴着不动,好象决心要当一位老处女。现在,龟阜上到处是石灰窑、料石坑。这位贞洁纯真的“神龟姑娘”,已慷慨地献其躯,飘然而去。

龙洞甘霖
自泰山黑龙潭顺流西南行约一里,就到白龙池,此处池水清澈见底,北有巨石如圭,叫元圭石,水大时,石在水中如巨艇泊急流,所以又叫石舟。相传这里是泰安八景之一“龙洞甘霖”的出处。重修《泰安县志》中曾有描述:白龙池,水光闪闪,流水声如鸣箫。山涧中酣睡着神龙,如果醒来跃起,雷声震天,怪云出没,大雨瓢泼而下。清朝泰安州同张肇昌有诗曰:“积水蟠龙洞作宫,有时渊跃便凌空。神源呼吸乾坤合,灵气升沉江海通。雾暗树头千涧雨,雷鸣峡里万山风。知君久已修鳞角,快向云衢际会中。”
“龙洞甘霖”之景,虽然名留史册,但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在民间流传较广的是白龙池小白龙的故事。据说,生活在泰山白龙池里的小白龙是东海龙王的儿子,他因背着玉皇为当地的老百姓下了几场及时雨而被贬入凡界,变成了一个小伙子,给白峪村的一家财主扛活,并与一位姓崔的姑娘结成夫妻。有一年,他为解除旱灾现了原型,又回到了白龙池。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下水泉村建了一座龙王庙,至今庙宇尚存。

秦松挺秀
从泰山中天门沿着盘路向上攀登,约二里,便至“五松亭”。亭旁有三株古松,虬枝苍髯,形如帏盖,古拙风雅,这就是久负盛名的“五大夫”松。据《史记》记载:“始皇上泰山,中阪遇暴雨休于大树下。”因松树遮雨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据考证,“五大夫”乃秦朝的一种官职,列为第九爵。当时秦始皇所封的松树是不是五棵,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历代皆传云“松有五”,唐朝诗人陆贽咏泰山的诗中就有“不羡五株封”的句子。《宋·泰山记事》云:“松旧有二株,苍秀参天,根无土;蟠于石上。四围有碧石栏。”后来,秦时所封的松树可能被大水冲走,现存的三棵松林,为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负责整修泰山盘道的丁皂保所补植。
泰山之松,本来是一大奇观,加之有此典故,所以被纳入“泰安八景”之中,明朝泰安知州戴经有诗云:“野鹤孤云自往还,空名千载列朝班。奋髯特立云霄远,偃盖长留岁月闲。岱岳托根真峻地,赢秦承命却惭颜。四时秀色何曾改,桃李春风末许攀。”

汉柏凌寒

凡游岱庙者,总念念不忘唐槐、汉柏。现在唐槐已枯,而汉柏依然健在。汉柏院内的五株汉柏,树身纽结上耸,若虬龙蟠旋,虽然肤剥心枯,但又继生新枝,苍古葱郁,甚为绝奇。相传,这五株柏树为汉武帝登泰山时所栽,距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据重修《泰安县志》引《从征记》云:“岱祠炳灵宫(汉柏院)内古柏,乃汉武所植也。”树粗数围,挺青铜之干,黛枝参天,蟠根入地,长葆岁寒之心。据说,赤眉军驻泰山时“欲戮此树,斫一痕,见树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
明朝泰安知州戴经有诗曰:“东封玉辇不闻音,柏树犹能慰访寻。一代精神看翠霭,千年物色在苍林。水帘洞口风偏急,御帐亭边雪正深。到底凌寒谁可共?老松郁郁是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