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东岳庙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9&rec=22&run=13

去年,入选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泰山东岳庙会赫然亮出,成为我市竞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项目之一。也使得这一根植于泰山文化的优秀传统项目,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泰山东岳庙会是民间由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诞辰而产生的融宗教文化、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它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历史缩影,也是我国传统经济、民俗活动的集中反映,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的“长春会”
泰山东岳庙会被称为“万古长春会”,形象地说明了泰山东岳庙会的长盛不衰。
泰山庙会的缘起与泰山崇拜和道教在泰山的兴盛有关。泰山是中国东部的第一大山,它绵延横亘于泰安、长清、历城之间,号称“东天一柱”。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人”就十分崇拜泰山,并借泰山之高以祭天,成为后来封禅泰山活动的滥觞。孔夫子编定的《诗经》中有“太山岩岩,鲁邦所瞻”的诗句,汉武帝刘彻曾面对泰山发出“高矣,极矣,大矣,特矣,赫矣,骇矣,惑矣”的感叹。道家之人对泰山情有所钟。道与仙有缘,仙与山有关。战国时期,方士黄伯阳隐居于泰山之麓町岩洞修炼,后人称为“黄伯阳洞”。秦始皇东封泰山时,曾打算访仙人羡门高的踪迹;又传说秦始皇求见修炼于泰山东南仙人山的安期山,“与语三日而去”。汉武帝对李少君提出的“修炼、封禅、长生”三者融为一体的建议极感兴趣,一生七次到泰山。泰山脚下有座道观名曰“岱岳观”,传为黄帝时始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多次遣道士致祭,原置于岱岳观的一通唐《双束碑》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料。唐睿宗手敕的刻辞文字,讲的是睿宗皇帝遣道士杨太希到泰山烧香之事。唐代,岱岳观斋醮活动不断,善男信女云集,由此逐渐形成了泰山庙会。显庆六年,泰山岱岳观造像事成而七日斋醮活动视为泰山庙会正式出现的标志。因此唐代的泰山庙会规模也不是太大。
人们对泰山崇拜由原始的大山崇拜,逐渐演变为对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信仰崇拜,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泰山神从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到宋元两代被封为“天齐仁圣帝”、“天齐大生仁圣地”等封号,确定三月三日为每年诞辰贺日,因而促进泰山东岳庙会形成定制。
泰山东岳庙会随着祭神活动而兴起。北宋元封三年,《蒿里山相公庙新创长脚竿记》碑文中所称的“岁赛”,就是记叙的此事。到两宋之际,东岳行宫兴建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庙会内容也开始由单纯的进香到多元化发展。金灭北宋之后,开始对东岳庙会屡加禁止,金大定二年禁令解除,才又重新兴盛起来,这一时期,大量的文学作品描写了泰山东岳庙会的盛况。宋明时期庙会经历了反复的兴衰交替,到了民国期间一直相沿成俗。
泰山东岳庙会历经汉到清历代王朝的兴衰,历经民国时期的风雨和新中国、新时代的洗礼。进入二十一世纪,传承千年的泰山东岳庙会作为老百姓的民间习俗活动,仍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和重视,每年举办庙会期间,泰山之麓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泰山东岳庙会的价值
泰山东岳庙会是我国广大地区东岳庙会的源头,也是我国庙会文化乃至世界庙会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它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 泰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东岳庙会是民间自发的信仰活动,在朝山过程中,无形、自发地完成,因而广泛受到人们欢迎,这也是泰山信仰在人们心中长盛不衰的原因。据统计,在历史上,全国除西藏外,其他各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桃园、台南、宜兰等地也都有东岳庙会,这已经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反映了民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间艺术的竞技赛场 庙会期间,各种艺术门类纷纷登场表演,各地艺人竞相登台献艺,许多艺术门类、民间绝活在这里传承、发扬、光大,许多艺人在这里成名走红。其所包括的民俗信仰、敬神礼仪、相扑打擂、戏曲演出、民间工艺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庙会举办的同时,又有无数文人以庙会为题材,创作小说、话本、曲艺等文学作品,使庙会文化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民间民俗的风情画 泰山东岳庙会是中华民族民风民情发展的历史缩影。信仰、民俗、民间贸易、民间曲艺,应有尽有,蔚为大观,是包容万象、读之不尽的百科全书,它就像一幅活的“民俗风情画”,记录下了每个时代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由此还诞生了众多鲜活的文学人物形象。如《水浒传》中的浪子燕青、打虎英雄武松,元杂剧中的刘千、黑旋风、小张屠,宋代话本里的杨温,《醒世姻缘传》中的素姐等等。
走进泰山东岳庙会,如同走进了民俗大观园,它能与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牵手对话,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有了泰山东岳庙会的价值所在,我们把东岳庙会看作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根,是当之无愧而又恰如其分的。
庙会的生存面临空前挑战
1986年,中断了37年的泰山东岳庙会终于恢复了,使整整一代人不知道庙会为何物的民族风俗活动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目前,我市已经举办了19届泰山东岳庙会。但是,由于缺乏保护和挖掘,庙会中一些优秀民俗文化正处于濒危状态,那些古色古香、原形原制、有滋有味的庙会活动越来越少了,使延续了一个民族若干年记忆的庙会,正逐渐地离我们远去……泰山东岳庙会的生存已经遭到空前的挑战。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激烈碰撞。泰山东岳庙会中蕴涵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丰富内涵已经逐渐不为当代青年人理解和认知,成批的进香者多是中老年人,庙会祭祀活动面临萎缩。
——庙会特色演出后继乏人,散打相扑、杂耍表演等等正在渐渐失去传人,久而久之,庙会将失去其精华部分。传统特色手工制品和制作工艺传人越来越少,也濒临失传。
——部分庙宇废弃,庙会活动场所逐渐减少。泰山东岳庙会的主要活动场所岱庙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不允许再进行过多的娱乐、商业活动。
综上所述,传承一千多年的泰山东岳庙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正面临着逐步萎缩和失传的境况,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让泰山文化弘扬世界
为了传承和发展泰山东岳庙会这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民俗,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抢救泰山庙会这一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先后共投资9000余万元,支持山东梆子剧团演出好剧目;扶持市武术学校,增加相扑、散打的教学;对皮影戏、剪纸、根雕、民间绘画、手工织布印染等进行积极保护,以期保住庙会的根;修复碧霞元君下庙灵应宫,整修了岱庙、王母池、普照寺、碧霞祠、关帝庙、火神庙等庙会场所。
去年,我市成立了泰山东岳庙会保护机构,制定了泰山庙会的10年保护规划和5年保护规划,使泰山庙会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
目前,我市正积极申报泰山东岳庙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将这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使泰山东岳庙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再现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