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研究在民俗中的地位与作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8&rec=41&run=13

姓氏研究在民俗中的地位与作用
刘增智
悠悠华夏,云云众生,人必有姓,姓必有源,源必分流。知其姓氏源流,明白宗族亲疏尊卑,了解家族历史,不忘祖宗遗训,光大祖宗精神,此乃世代中华儿女之愿望,也是国情所定、民心所向、民俗所归也。
寻根问祖,怀念祖先,探讨姓氏文化之风古今有之,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世代传承不绝于此。那么为何中国人如此热衷于此举呢?姓氏研究的意义何在呢?它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呢?笔者将在本文中重点论述上述几个问题,不妥之处诚望各位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一、姓氏探源之魅力
中国人(部分少数民族除外)一出生,除了应该有自己的名字之外,更是莫明其妙地被在名字之前硬硬地加上去一个姓,而这个姓却又不像名字那样任凭你随意而定,却是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界定了的,且没有选择权的。这在世界许许多多无姓氏的外国人眼中是一件极其奇怪而又不可理解的事。然而,中国人当他(她)逐渐懂事并且不得不接受了自己的姓氏之后,还是会有许许多多的疑问。诸如为何要有姓氏之分?姓氏源于何时?姓氏有多少等等。正是世世代代的国人有了如此之多的疑问、才有了姓氏探源的好奇心、才有了姓氏探源的极大魅力。
中国出现姓氏,大约从公元前三千年第一姓——凤开始。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在中国一经产生,就被人们自然地接受,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据有关专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多个,而且其中不少姓氏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姓氏的传承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论及姓氏文化,首先应该明确“姓”和“氏”的概念。“姓”和“氏”在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大约出现于母系社会时期。当时,各个不同的民族部落为了在社会交往中区分和表明各自的身份,用自己的氏族图腾作为标志,因而不同氏族的图腾徽记便成为各个氏族部落“姓”的雏形和来源。而“氏”则大约出现于父系社会,它是氏族中的重要支系。它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代表着不同的功勋和地位。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皇亲功臣都以封地为“氏”,因而使“氏”的数量大大地超过了“姓”。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自代表不同的含义。“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之间是不能相互通婚的;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它是特权和地位的一种标志,用以区别贵贱。同“姓”人之中,有的有“氏”,有的则无“氏”,有“氏”者为贵,而无“氏”者则为贱。固而,先秦时期男子称“氏”而不能称“姓”。如炎帝称为“神农氏”、黄帝称为“轩辕氏”,尧帝称为“陶唐氏”等等。至于“姓”和“氏”的融合,大约是在秦时期。当时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度。“氏”从而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融合,“姓”和“氏”共同成为父系血缘承袭的标志。我国如今大多数的姓,应该说都是承袭了周代的“氏”。
姓氏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代表过不同的含义,不同姓氏更有产生先后之分,但中国人一统思想又促使着人们去揭秘先人如何在共同祖先的感召下,如何创造光辉的华夏文明。
自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是中华文明初起时代,此时中国人共同的祖先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尽管不一,但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则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如果说初起时期的文明奠定中国社会发展基础的话,那么封建社会的发展则促进了中国家族文化的形成。
二、姓氏研究的意义
中国人常以“站不更名,坐不改姓”来表明自己的做人准则和处世态度。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姓氏的重视程度,从部落到姓氏、从姓氏到家族、从家族到家庭,中国人经过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仅丰富了生产生活经验,而且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伦理观、道德观。其中这些模式化的观念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是分不开的。宗法制度也可称之谓家族制度。其中心内容是指:一个家族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氏族名称和先人的爵位,是氏族延续的主干。这种家族制度其实就是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制度。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宗族制度于西周时期正式建立,进入封建社会后,又以此为基础,衍为儒家的伦理纲常之道,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种关系之中,进而形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习惯和民族个性。那么,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形成又是怎样的呢?长者高寿,子孙满堂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家庭形成。但越是人丁兴旺的大门大户,家庭关系越是复杂。所以,古人立下了种种控制家庭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了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并逐渐与儒家的“忠、孝、仁、义”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
在明确了姓氏与宗族、姓氏与家庭构成方式之后,我们便不难理解姓氏研究的意义何在。
(一)姓氏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产生形成的历史文脉。
(二)姓氏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形成的基本原因。
(三)姓氏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地域性人口发展的原因,进而通过人口的聚散迁移,掌握不同的历史时期全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和影响因素。
(四)姓氏研究有助于国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百姓团结则举国团结,举国团结则国富民强。
三、姓氏文化与民俗之关系
姓氏文化是中国人长期创造、传承、享用的事象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探源、姓氏尊崇、寻根追祖、祖先崇拜等。其中仅祖先崇拜就包括:1.建祖庙: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活动;2.修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之所;3.祭祖:在固定的时间,以特有的仪式供奉、拜祭祖先;4.修家谱: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谱。它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当然,还包括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法等内容。
姓氏文化是一种延续性的事象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姿。如上述每一项内容都值得我们深入细致的研究,它对于揭示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它同民俗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首先,让我们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内涵。民俗是一定地域人们创造的、约定俗成的、传承享用的综合性的事象文化。其内容涵概了人们生产、生活、民族宗教信仰、婚丧礼仪、文化娱乐等。民俗的最大特性是它的渗透性,换言之,民俗渗透于人们所从事的各行业、各学科、各领域。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姓氏文化与民俗的明确关系:
1.姓氏文化同民俗文化一样都属于传承性的事象文化。
2.姓氏文化与民俗文化都几乎同期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都有着久远的历史,相伴相生。
3.姓氏文化涵概于民俗文化之中,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单体领域。
4.姓氏文化与民俗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互为影响、互为作用。
四、姓氏在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姓氏作为事象文化,首先是以人为基本对象。它是人之初萌起区别、交往、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有了最初的姓氏之别,也就产生了社会初起组织的相对稳定性,而正是这种相对稳定性推动了社会的稳步发展。长此以往,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并以此为基础逐步进入到了家族,进入家族社会基本组织机构之中。姓氏从最初的简单概念化的名词,经过分化组合,不断融入了思想、伦理、道德等内容,成为一种感染、教化、规范、约束人们意识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又是通过人们代代传承的方式,引导人们自觉地参与之中的活动事象。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定,由于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所定,姓氏文化长期形成了自身的如下特点:
1.姓氏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每个人都必须介入的基本文化、基本理念。
2.姓氏文化具有较广的地域性。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姓氏一般较为集中,如姓氏村落、姓氏古堡等。
3.中国姓氏文化反映出的基本特性是以血缘为基础,以亲情为纽带,阶梯式等级化的宗法制度表现形式。如“五服认亲制”等,这种朴素而又严格的组织方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合称为四大文化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但是,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先后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局面,只有中国被称为“香火不断的金身”。难怪黑格尔在比较各国历史之后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由此可见,姓氏文化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起到的作用。
4.姓氏文化由于它的内容包含了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因此它属多元化的文化事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姓氏文化在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姓氏文化奠定了民俗的基本内容,是民俗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姓氏文化影响了民俗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方式。然而,由于姓氏文化终究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研究姓氏文化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以民俗学理论为指导,切实做到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把姓氏文化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资料:
李福泉:《先秦文化史》,岳麓书社出版。
卢彦泓:《中华姓氏道氏》,东方出版社出版。
全根:《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出版。
袁义达、杜若甫:《中华姓氏大词典》,教育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