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传唱三百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8&rec=24&run=13

梆子传唱三百年
李长刚
2006年11月23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我市报送的山东梆子戏曲名列其中。
山东梆子的演变史
山东梆子是我国四大戏曲声腔之一,传唱三百余年,历史辉煌,其鼎盛时期拥有传统剧目近600出、剧团班社100多个,剧团名角红遍大江南北,梆子腔声震鲁豫陕晋等地。
我国戏曲号称“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四大声腔,其中“西梆”就是指梆子腔而言。清康熙年间的《在园杂志》最早记载了“梆子腔”一名。雍正十年的《梨园馆碑记》载:会首中的孙国豹系山东兖州府滋阳县人,郭凤山系山东人。又乾隆五十年吴长元著的《燕山小谱》载:花部(即梆子)四十四人中有山东籍二人。这说明,雍正、乾隆年间的山东籍梆子演员,已活跃于北京戏坛,并往返于京鲁之间。另据主编《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的纪根垠先生调查,山东梆子老艺人刘勾文曾回忆:我们唱的梆子戏,最早是山陕梆子经过开封一带流传过来的。开封以南、朱仙镇以北,有老郎庙,过去每年的旧历四月二十五,有盛大庙会,山东梆子艺人曾捐资修建过。又据老艺人推算,汶上县的大曹班、崇圣府班,滕县的天师府班等古老的山东梆子班社,皆有近三百年历史,先后成立的班社有近百个。
在三百余年的演变、传承过程中,山东梆子形成了表演粗狂夸张、唱腔激昂高亢、曲牌多彩优美,富于鲁西南地方特色的人类文化遗产。根据老艺人们回忆:过去汶上县大曹班一个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就有六百出以上。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挖掘纪录的共有440出,另外还有63出待抄剧目。自山东梆子剧种形成至今,从清代的山东梆子班社到建国后的国营山东梆子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目,不重复计算总数也在1000出上下。过去比较流行的剧目,有所谓“头冀州、二冀州、姚刚征南、对抓钩”;“斩子、骂阎、渭水河、哭头、跑城、临潼山”;“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江东、战船、宇宙锋、楚国、吴国、三烈佩”。《墙头记》于1982年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有数十出传统戏被先后制作成电视片及音像制品发行全国。山东梆子传统戏《杨八姐救兄》、现代戏省精品剧目《泰山雏鹰》、《情满泰山》等在中央电视台三、四、十一频道相继播出。山东梆子戏曲音乐也被纳入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
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的统计,全省尚有四十三个梆子剧团。然而,有着如此辉煌历史的山东梆子,如今却成了“濒危物种”,到2005年,全省仅剩3个专业剧团,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成为唯一的地市级国家专业戏曲表演团体。
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前身是东平县前锋剧团。1952年底,老艺人李景振邀请山东梆子著名演员刘景泰(艺名“刘三儿”,曾在冀鲁豫行署文工团从艺)、李全友、苏家友等20余人到东平县筹建剧团。1985年剧团更名为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至今。同年,山东省梆子剧团撤团。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成为山东省该剧种中级别最高、职业性最强的专业团体,并被省文化厅委以“扛山东梆子大旗”的剧团。
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创下了辉煌业绩,剧团在各个时期都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演出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并曾代表山东省赴东北三省慰问演出。1956年,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东北沟》参加全省汇演获六项奖; 1960年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未见面的女婿》一剧,曾专赴青岛为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彭真汇报演出。
1996年以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剧团相继创作演出的《泰山雏鹰》、《情满泰山》、《嫂娘》、《芳草青青》、《官箴碑》获得省委宣传部戏曲精品“五连冠”;多位主要演员的精彩唱段在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播放。与此同时,剧团注重新生力量的培养,从1976年以来,先后招收培养青年演员80名,使山东梆子这一传统剧种后继有人。
山东省专业梆子剧团从1953年的43个、到1983年的9个,再到2005年的3个,半个世纪内,40个专业梆子剧团已经消亡,这个数字也说明,抢救、保护山东梆子剧种迫在眉睫!
剧团台柱子——郝瑞芝
介绍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不能不重点介绍剧团的台柱子——郝瑞芝。郝瑞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来到泰安,后改唱山东梆子,并为山东梆子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37年2月,郝瑞芝出生在豫剧之乡——河南省开封县。从记事起,郝瑞芝便顽皮地钻进离家不远的戏园子里,如痴如醉地观看当时豫剧名家陈素贞、常香玉、严立品的表演,有时竟痴迷到一整天不吃不喝的程度,用郝瑞芝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打小就爱钻戏园子”。由于家庭贫困,郝瑞芝的父母将她的姐姐郝瑞英送到了戏班子学戏。在八岁那年,郝瑞芝也跟着姐姐学起了唱戏。从此,姐妹俩便做了搭挡——姐姐唱主角,郝瑞芝唱配角,姐妹俩就这样做起了流动演员。
1952年底,郝瑞芝姐妹俩被接到正在筹建的东平县前锋剧团,郝瑞英依然唱主角,郝瑞芝依然给姐姐配戏,并很快成了团里的台柱子。1955年,郝瑞芝姐妹代表剧团到泰安专署汇演。姐妹俩合作演出的《春香传》倾倒了观众,郝瑞芝姐妹名声也因此不胫而走。1956年,泰安专署将郝瑞芝姐妹所在的东平县前锋剧团整体调换到泰安,组建了泰安专区人民豫剧团。1957年,异常思念故乡的郝瑞英离开泰安,回到河南老家安了家。郝瑞芝便独自留在了泰安,这一呆便是一生一世。
郝瑞芝是个天然的戏坯子。豆蔻年华的她顶台唱起了主角,并一发不可收拾——《春香传》、《盘夫索夫》、《穆桂英挂帅》、《桃花庵》、《秋江》、《五凤岭》……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大车档”、通天街成了郝瑞芝挥洒自如的舞台,百余部传统古装戏剧目被郝瑞芝演绎得精彩纷呈;一时间,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郝瑞芝成为老百姓口头最响亮的名字。
1958年,泰安专署合并于济南(后于1961年4月又分开)。鉴于剧团的创始人刘景泰、李全友等均为山东梆子艺人,1960年秋,基于振兴山东地方戏的需要,泰安专区人民豫剧团更名为济南市山东梆子剧团。一天,剧团团长找到郝瑞芝,动员她改唱山东梆子。唱了二十年河南梆子的郝瑞芝一时间怎么也转不过弯来——河南梆子唱得好好的,为啥要改唱山东梆子。团长开导她说:“唱河南梆子的太多了,名角有的是,你唱一辈子也出不了名,改唱山东梆子,我们就能唱到北京去。”为了唱到北京去,郝瑞芝忍痛割爱,放弃了河南梆子,与山东演员一起唱起了山东梆子。其实,内行人都知道,山东梆子与河南梆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都起源于山陕梆子腔(秦腔),板式完全一样,只是一个“上五音”与一个“下五音”之别,著名豫剧(河南梆子)表演艺术家马金凤一开始就是山东梆子演员。对于熟谙河南梆子的郝瑞芝来说,可以说驾轻就熟。“只不过山东梆子用的是山东方言,我的山东梆子里却夹杂了河南方言,山东人听起来说我的山东梆子里有河南味,而河南人听起来却说我是唱的山东梆子”,郝瑞芝如是说。
改唱山东梆子后,郝瑞芝敏而好学,很快成为著名的山东梆子演员。1960年,郝瑞芝主演的山东梆子《未见面的女婿》,还专赴青岛为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彭真汇报演出,并受到接见。60年代初期,郝瑞芝曾与到济南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豫剧名家常香玉面对面地交流表演技艺。
1964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戏曲界停演古装戏,编排表演现代戏。为排演《山村在前进》,郝瑞芝到徂徕山村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插过地瓜,摘过棉花,终于成功塑造了一位山村女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并在全省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此后,郝瑞芝又主演了《柳下人家》、《未见面的女婿》、《海港》等30余部现代戏,塑造了为数众多的感人形象。那时,郝瑞芝他们下乡演出,用地排车拉道具,挑挑子走街串巷。“一处蹲点,四面开花”,时至今日,郝瑞芝仍这样形容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群众。一次,郝瑞芝到莱芜“送戏到床跟”,一位农村老大娘拉着郝瑞芝的手心疼地说:“闺女,别唱了,歇歇吧!”
1978年,根据上级指示,恢复古装戏的演出。山东梆子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期,泰安的城里与乡下,时常能看到泰安山东梆子剧团的踪影。郝瑞芝又一次被观众捧到舞台的聚光灯下,开怀高歌。有时,郝瑞芝一连唱五场,累得嗓子发炎了,但她不愿看到观众失望的眼神,往嗓子里喷点青霉素,继续登台。唱得累了,郝瑞芝竟一整天不愿意与别人说一句话。
1984年,几近天命之年的郝瑞芝担任了泰安专区山东梆子剧团团长(1985年泰安地改市,泰安专区山东梆子剧团随之更名为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1989年4月,郝瑞芝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89年10月19日,郝瑞芝受到山东省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1993年10月,郝瑞芝因其突出的文化艺术贡献,成为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年,迷恋了五十余年戏曲舞台的郝瑞芝告别演艺生涯。
申遗申来本我回归
传唱了三百余年的山东梆子,现今却遭遇尴尬——在民间,一听说山东梆子剧团演出,便有人说:“山东梆子豫剧团来了。”申遗之后,山东梆子该往何处去?致力于山东梆子本我恢复与挖掘的有识之士,直面“山东梆子豫剧团”的尴尬。
今年9月中旬,一套集合了文字、照(图)片、录像的详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材料,被正式呈送省文化厅——山东梆子从此踏上申遗之旅。谈起一年来的申遗工作,山东梆子申遗具体负责人、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副书记齐成顺感慨万千,他认为此次申遗的最大收获是——山东梆子申遗,实现了业内人士对山东梆子的重新审视,山东梆子的本我回归被提到议事日程,用不了多久,“山东梆子豫剧团”的尴尬或将成为历史。
山东梆子传承到60年代,特别是窦朝荣等老一辈山东梆子红脸艺术家去世后,本以须生(即老生,又称红、黑脸)为主要艺术特色的山东梆子后继乏人,逐渐转向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伴奏主弦“三弦”(大弦、二弦、三弦)也被豫剧主弦板胡所取代,再加上多有山东梆子演员和河南梆子(豫剧)演员同台演出,“山东梆子豫剧团”的称呼也就不足为奇了。
申遗之后,山东梆子该往何处去?齐成顺认为有如下三个方向:
首先,挖掘山东梆子人才,让最能体现山东梆子舞台艺术特色的红脸、黑脸、青衣唱主角,红脸如《两狼山》中的杨继业、《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等;黑脸则如《秦香莲》中的包拯、《李逵下山》的李逵等;青衣如《贺后骂殿》中的贺后等。
其次,要弄清山东梆子究竟应该表现什么。就如同“三国戏”是京剧的重头戏和“才子佳人戏”是昆曲的拿手戏一样,山东大汉秦叔宝、水浒英雄李逵才是山东梆子的主角,山东梆子应是刻画山东大汉的“专利”。
第三,恢复“八楞乐弦”的山东梆子主弦地位。现今的山东梆子伴奏,以河南梆子主弦板胡为主弦,当然不能区分这两个亲缘剧种的艺术本色。如果不彻底恢复山东梆子文场三大件——大弦、二弦、三弦,“山东梆子豫剧团”的尴尬永远摆脱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