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化及其社会价值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7&rec=51&run=13

家谱文化及其社会价值
冯钦淮 吕大明

  所谓家谱,是指“在中国的宗族中所构成的以谱系为中心的记录”。家谱是对始祖以来的父系亲族的记录,其内容包括每一个亲族成员的姓名、生年、卒年、生前业绩、妻姓、子女数、居住地、坟墓位置和风水等;同时,也会解释和附记整个宗族的来历及亲族应遵守之规范。家谱别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根据笔者多年着力于搜集和研究泰安姓氏及家谱的心得,本文侧重谈一谈家谱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家谱的主要内容
从中国的家谱发展史看,宋以后修谱宗旨发生了变化。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婚姻门第参考依据的作用已逐渐淡化,编纂家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祖收祖,且比较关注的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家谱一般有八项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历史悠久,若没有古书或旧谱记载,后人就很难清楚。每套家谱都要详细介绍自己姓氏渊源,或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或以氏为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辈份名
所谓辈份就是指同一血缘关系中的世代,所谓辈份名,指姓名中用以表示辈份的字,因此,辈份名又称为世代排名制,辈份名是由家族的先辈规定好的家族成员取名规范用字,亦有人称之为“范字”。辈份名这种姓名制度主要存在于汉族以及一些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中。姓名中嵌入辈份字,体现了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一套排列有序的辈份字,清楚地表明了血缘关系生生不息、循序渐进的传承。可以说,辈份字命名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宗法制度及其观念的必然产物。
辈份字命名制度萌于汉末,到南北朝,辈份字的使用逐渐广泛。宋代,辈份字制度已趋完善。此时,辈份字不再是由父辈为下辈临时确定,而是已经形成了家族辈份字序列,即由家族统一为后来的世世代代规定好辈份字。当家族的一个新世代诞生之后,就按规定的辈份字对号入座。以肥城市北仪仙为例,邓氏辈份字为:兴立传洪光,兆凡来庆祥。士德培晗绪,衍承明正方。陈氏:尚瑞安松继,大永延寿敬。
辈份字的用法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偏旁部首的一个字为辈份字。这种方法大多在清代中期以后。二是辈份字,名字组成部分是先姓再辈后名,或先姓再名后辈。三是一个姓既有辈份字,也有代辈字。乾隆四十六年(1781),泰安岔河孙氏修谱时其行辈十六字,上八字是运易洵元潭维凝继,下八字是肇启凤宁崇正方承。代辈字也十六字,上八字是法成国廷毓培永积,下八字是始起鸿宁通正业隆。
三、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记,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或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族人就会迁徙流离,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是自创堂号,乃族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四、世系表
世系表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碟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时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如泰安谷家庄《赵氏家谱》就采用这种方式。
苏式,又称垂珠体,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一般人口少的家族,或支谱用此方式。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如泰安范镇故县《冯氏家谱》便是。
五、家训
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家传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传记”记述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祠堂、祖墓等,作为后人榜样,荣耀家族。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七、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名人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艺文著述以家族名人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泰安《张氏家谱》中的碑文等几乎占整个家谱篇幅的近一半。泰安上港《姚氏族谱》载有很多诗篇。
八、家谱图像
家谱若集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其利用价值就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辅,但好的图片、照片仍能将世代的特质传达出来。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供了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再局限在文字记录上,随之家谱也变得鲜明生动起来。主要包括:
(一)老照片。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二)祖先照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其中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三)风水图(祠堂图、墓图)。这些主要显示丰富的“风水”内容。
(四)故居、村庄图。明清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家谱的社会价值
家谱的社会价值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家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价值:
家谱的历史价值 一是应当重视它的历史价值。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有史料价值,这已为众多有识之士所论证。几十年前,史学大师顾颉刚认为:“我国史料之富,举世无比。然列入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知者。”当然,顾颉刚所说的“忽视”状况现已有改变,重视家谱史料价值的学者已日渐增多。二是应当辨析真伪。作为史料价值,要求真求实。尽管家谱修撰早有“信以傅信,疑以傅疑”、“巡实记载”、“置诸阙疑”等主张。但是,出于种种家族利益的考虑和显耀门庭的诱惑,谱学界的伪俗之风历代都存在。因此,用家谱史料,必须严格甄别真伪,不可全信全疑。
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该成员去世后,以总结和评价其生平的形式而作的记载。而且,族谱的每一次重新编纂过程,都要增加转述和解释的工作。如以某一村落或地域为基础的宗族,在记载最早迁至该地的始祖(开墓祖)以前的祖先事迹时,大多转引该始祖所由迁出之母村的宗族、或与此宗族同系列的其他宗族的族谱。另外,关于现居地始祖以下的部分,由于族谱的编纂并不一定在移居之初就开始着手,而往往要在迁移、定居后经过一段时间,宗族已开始呈现出繁荣景象之后才编纂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从村落和地域始祖来到定居点以后才编纂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从村落和地域始祖来到定居点以后直至编谱以前这一段时间内的世代记载,也应慎重引用。
家谱的文化价值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具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对民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谱产生了强大的家族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孙中山说过:“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在独特的环境中,经几千年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当今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遍布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5500万。海外宗亲社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产物,“血浓于水”,他们有强烈寻根的愿望,炎黄两帝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古老的《世本》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启其先河,历代姓氏谱系扬其波,它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成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这正是谱牒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49页)
  家谱是对国史和地方志的重要补充。国史和地方志记其大事、全局,而家谱则记其小事、局部;国史和地方志是主干,家谱是枝叶。家谱是国史和地方志的细胞。有了林林总总的家谱,一个国家和地方的历史就更加丰富多彩和极其充实了。家谱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媒介和载体。在古代,继承性最广泛、最普遍、最顽强的应首推家谱文化。
  家谱反映家族和民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包括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很长时间),家族和民族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是各种不同家族的融合。没有家族,就没有民族。如果国家振兴,那么,这个民族也一定振兴。因为任何人都具有社会性,个人业绩必然体现于社会。光宗耀祖,客观上也为民族和国家挣了光。
  家谱文化是连接家族的重要纽带。通过家谱这个纽带的连接,会加强整个族人的团结,增强其凝聚力。在落后的时代,特别是在社会严重失去公平、公正和秩序的时代,依靠家族团结和凝聚的力量可以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从而增强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家谱文化把家族成员凝聚起来,客观上起到了把民族凝聚起来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亡国几多,但家不亡,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亡。固然,其中因素较多,但家谱凝聚力的文化价值是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家谱还具有人类遗传学价值,过去家谱是对家族繁衍和发展的历史纪录,实质主要是生命延续的“档案”。现代动物良种繁育生产管理过程中,建有品种来源档案。其目的是保证遗传的科学和繁育的优化。避免近亲遗传是最基本的要求。古人编修家谱客观上起到了“远血缘而联姻”的作用。从古代的家谱里,我们可以看到某家族联姻秩序的基本情况。这个家族遗传基因是否优劣的轮廓大致呈现在今人的眼前。家谱是家族生命延续的历史纪录,但侧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枝枝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