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泉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7&rec=30&run=13

  泰山雄伟壮丽,河溪纵横,植被茂密,自然资源丰富。泰山脚下为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而泰山则既有季风型气候特点,也有高山型气候特点,属半高山型湿润气候。这就决定了泰安市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于盛夏与初秋;泰山主峰没有明显的四季划分,只有冬半年和夏半年之分,雨量明显偏多。
  泰山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代,长期沉沦于沧海中,上面沉积了两千多米厚的沉积岩,后来升出海面后逐渐被风化与剥蚀。泰山主峰及其周围暴露出了花岗片麻岩类的泰山基岩,而山麓及其周围则残留下5亿年前在大海中所形成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灰岩地层,这里储存着大量的地下水。
一、泰山神水
  泰山自古被称为神山圣山,泰山的泉水被古人称为神水,可明目祛病,常饮则延年益寿。故民国初医学家高宗岳在他的《泰山药物志》中竟把泰山玉液泉的泉水列为泰山特产十二大名药之一。
  泰山泉水被神化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地形训》中说:“禹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层域九重……旁有九井……是其蔬圃。蔬圃之地,浸浸黄水。黄水三回,复其源泉……昆仑山下有赤泉、黄泉。”因昆仑山就是古泰山,大禹治水就是以汶泗流域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2002年新发现的西周中期青铜器《遂公须》铭文,首载大禹治水汶泗之说,这是有力的佐证。所以古人称泰安为赤县神州,泰山既是命归黄泉的地府,也是生命之源的赤泉之发源地。
  汉代铜镜铭文曾言:“上泰山,见神仙。食玉英,饮醴泉。”玉英即道家练气功时的津液,“含漱金醴香玉液”。醴泉即“泉从地中出,其味甘若醴”,或谓“甘露也”。东汉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中言:“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
  三国魏曹植在《驱车篇》中也言:“神哉彼泰山,五月专其名……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东晋干宝著《搜神记》:“泰山之东有醴泉,其形如井,本体是石也。俗其饮者,皆洗心志跪而挹之,则泉水出如飞,多少足用,若或污漫则泉水止焉。盖神明之崇志也。”《水经注》引《从征记》:写岱庙时“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疏淘)而水旱不减。”明李钦《古井记》和吏部侍郎朱之蕃之诗均称此井为“香井”。
  李白《泰山吟》:“飞流洒绝 ,水急松声哀。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
  宋真宗为了东封泰山而假造“天书”,让奸臣王钦若到泰山接“天书”,并在山麓发现醴泉,喷涌而上。
  杨雄在《蜀都赋》中也倍加赞美泰山甘甜的泉水:“北属昆仑泰极,涌醴泉。”
  泰山泉水多分布于陡崖沟边的裂隙中,形成了各种裂隙泉、滴水泉、渗流泉等。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汶水诸泉》中记载泰安有涌泉69眼,至清道光8年徐宗干裁定、蒋大庆编纂的《泰安县志》中仍记此数,并新增46眼,共计115眼。在卷三《山川考·泉源》中详记69眼泉水的池围、阔、水深和渠长,但仅局限于旧泰城和泰安县境内,没有泰山的名泉。如记泰城广生泉池围8尺,阔一步,水深7寸,渠长6里;乡间的张家泉池围1丈,阔4尺,深4寸,渠长3里;梁子沟泉池围1丈,阔4尺,深一尺,渠长3里;周家湾泉池围1丈,阔4尺,深1尺,渠长6里等等。新增之泉只列名:楼庄泉、新济泉、玉万泉、石磷泉、六出泉、应运泉、蟹眼泉、利济泉、白龙泉、三星泉、月牙泉、明珠泉等。
  明末萧协中在《泰山小史》中,将岱顶万福泉、玉女池及岱麓的天绅泉、王母池、白鹤泉、香井、醴泉等列入泰山的著名景点。
  根据1960年泰山县资料表明,在境内有涌泉33眼。199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泰山志》第一篇《自然地理·泉瀑》中记泰山景区和山麓的名泉27眼;第二篇《风景名胜》中后附七十二名泉,包括灵岩与徂徕山。(以上见《泰山志》90、226页)
  仅以岱顶为例:
  ①玉女池,在碧霞祠西墙外,是宋真宗在封泰山时,王钦若在池中发现残体石像,宋真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泰山神女的发源地。后因建筑垃圾堆积在此,今已 砌为井,水质遭污染,已不可饮用。
  ②圣水泉,在碧霞祠东道院正殿后,水质甚好,今已被驻此的道人修葺保护,专供道人与来客饮用及生活用水。
  ③大观峰下有三大名泉:一为圣水池;二为桃花池;三为云水池。今均遭污染,已不可饮用。
  ④万福泉,又叫天街西泉,位于南天门北70m处,春季日出水量为10立方米,供南天宾馆和仙居宾馆使用。另外在天街东,还有一个万福泉,叫天街东泉,位于碧霞祠西神门外南崖下,春季日出水量为20立方米。
  ⑤云泉,在神憩宾馆内,已修整保护,专供内部使用,日出水量20至100立方米。
  ⑥双泉,在南天门北200m处,即今之北天街北首,日出水量15立方米。
  ⑦石泉,在玉皇顶西北崖下,是岱顶最大的泉源,日出水量为50立方米。
二、三大名泉的变迁
  历史上的泰山三大名泉由于泉水的变迁也有不断的更新。在宋元时三大名泉是白鹤泉、玉液泉、王母泉。这时期也有资料记为五大名泉:白鹤泉、玉液泉、王母泉、广生泉、醴泉。但自明代嘉靖年间举人封尚章在白鹤泉旁创建“封家池”变为别墅之后,白鹤泉更加出名了。待封举人仙逝后,子女苦于应酬,即用十二口大铁锅,穿上大杉木,然后逐个装满沙石将泉眼闷死,并立阁于上。所以泰安人有谚语:“闷了白鹤泉,出了趵突泉。”白鹤泉塞亡后,泰安泰山三大泉就成为广生泉、玉液泉、王母泉了。也有说醴泉代替了白鹤泉的。今将这几大名泉简介如下。
  ①白鹤泉:位于一天门下、岱宗坊北。《大明一统志》:“悬崖泻出,宛如垂练。”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云:“泉出一天门,水流西南。迨宋创此城疏泉潆流而下。”据此记载是泰安城创建疏道泉脉时重新发掘出来的。泰安城是北宋初年开宝五年即公元972年由旧县迁至于此,距今已有1034年的历史。明末原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之次子萧协中在他的《泰山小史》中说白鹤泉“流涌而味甘,往城中有渠,可以运舟,即此水之所注也。如以井水较之,轻重亦异。今并封池(即封尚章之封家池别墅)悉埋闭矣,而舟道亦塞,形胜家多以此为憾,竟付之莫可奈何!……其流涓涓而蓄荡,下喷则有一泻千里之势。”泉塞后,阁下出泉甚旺,每夏秋大雨时,犹闻地下隐隐如雷吼。后至明万历年间泰安人御史宋焘曾“浚之不果”;清康熙年间泰安人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议浚之。后有乔荩臣奇士也,毁家治之,皆为俗人所扰而罢。”有诗云:“名泉喷激漾悠悠,达入雉城堪泛舟。鹤翥源枯空帐望,蓁芜满道野烟浮。”后来又发现了白鹤泉的支流,建国后 石为井,井壁嵌方碣,上书“白鹤泉”。2003年泰安军分区干休所在此故址建楼挖地基时,又发现了众多的泉眼,后来就被水泥浆封死,使其名泉永远消失了重见天日的机遇。
  ②玉液泉:位于中天门倒三盘东北侧的后弯路南,今由当代书法家武中奇在泉旁书刻“玉液泉”三大字。民国初年医学家高宗岳先生曾将此泉水列为泰山十二大名药之一,并在书中记道:“快活三里之旁有泉,名玉液泉,流入黄西河。其性寒而沉,味甘而润,体重质坚,犹玉中之津液耳。烹沸泡茶,或饮白水,饮凉益美,惟宜壮人。其功能清心明目,止烦润肠,利二便,轻身延年。”又举例说:“当时的泰安缙绅名家、西溪山房主人杨润斋先生每登岱必饮玉液泉,寿八旬行如壮年。”
  ③王母泉:位于王母池庙门内西侧。《水经注》曾言:“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李白有诗:“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这里的泉水被历代朝拜王母娘娘的善男信女视为神水,是西王母赐与百姓的长命之仙液,一直延续到今日。
  此外,还有广生泉和醴泉。广生泉位于今金山烈士陵园之前路西,已辟为“广生泉盆景园”。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五年(595年)曾巡幸泰山,但自以为功不高,德不显,不敢举行封禅大典,仅是在泰山下设坛祭东方主生的青帝而已。后人在此建青帝观。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加封青帝为“广生帝君”,故而邻近的名泉易名为“广生泉”。
  醴泉位于泰城上河桥西侧的原天书观遗址内。是当年王钦若在此等待“天书”降落时而发现的醴泉。当时泉涌如喷,甘美香甜,是宋真宗东封泰山而不断出现祥瑞的产物。后来这里成了建国后的泰安县粮食局。天书观已坍塌,名泉也 砌为井。今只有遗址可寻。
三、历代泰山人对泰安泉溪的开发与利用
  宋代初年,当地官员为建新城而将岱岳镇进行了拓建改造,并疏浚白鹤泉,城中能行舟。
  宋真宗东封泰山后于翌年,即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创建岱庙天贶殿时,在《天贶殿碑铭》中说:“云封崛起,回对于轩檐;泉流冽情,载环于阶齿,只若天贶,表以徽名。”可见当时岱庙内外泉溪争流,水源丰盛,环境绝佳。
  至清代泰城水源逐渐枯竭,城区内不足2万人的居民饮水都成了大问题,故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泰安官员率众在山麓和城区内进行疏泉导水,并刻立《泰安疏泉导水记碑》(今在天贶殿西南侧院中)。
  清光绪初年泰安的官员为解决泰城居民饮水之难,在遥参亭前开凿双龙池,专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内,并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池前立《双龙池碑》和《万古流芳碑》,记载了引水竣工之事。
  清光绪后期,《清史稿》主编赵尔巽之弟赵尔萃退居泰安,曾多次怂恿泰城名流疏泉导水,解决“郡城内外民间之饮苦食碱”之难,并亲自在斗母宫南院开凿天然池,“架石梁以为渠”流入泰城。并于民国五年(1916年)在池旁立《天然池记碑》:“予自戊寅(光绪四年即1878年)来游斯邑,见夫山巅涧麓,流水潺缓,随处涌现,酌之味甘如醴,乃一任其汤汤而去。而郡城内外,民间之饮苦食碱弗恤也。”于是便怂恿郡首增芝田(系其姐夫)开渠引水,工未兴而去职。继而,曹晴轩建曹公渠,引水灌田。“己亥(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重游来此,遂以居。时范君慕韩初置山田于天外村,余往视之,复怂恿其开渠引水以灌田。村之邻亦行之,收获几倍于常时。今夏来斗母宫,比丘法霖导视其庙之南有废圃,因教之架石梁以为渠,就坎凹而凿池,不三旬而工蒇。”这就是延至今日的“天然池”。
  清光绪年间,又有泰山人鲁泮藻避世隐于樱桃园,积资购地,凿岩辟拓,觅源察脉,架木引水,遍植花木,遂成“樱桃精舍”,今遗址尤存。
  冯玉祥在民国年间隐居泰山时开凿了普照寺前的“大众泉”和王母池前的“朝阳泉”,并于1932年在王母池立《泰山凿泉记碑》述其事,梁建章撰文、邓长耀书丹:“自寺门前(应为王母庙前)行三四十步,左侧有大石横卧,长可丈,出地仅尺余,藐不知深几许。是时天旱,饮水为艰,公欲凿泉以利山氓。既凿普照寺前地得水,刊为‘大众泉’矣。余察此卧石下似有泉,请公以凿之,不二三尺水出,如喷甘逾醴。卧石腰横隙一线,泉夺隙出,其声冷然。以其地东向,故名之曰‘朝阳泉’。即泉凿池,方七八尺,以贮水……泉涌满,则沟而通之以蓄石井,用便汲者。井满则转注悬崖,淙淙作响,随山涧放入泰安城,供居民饮……凡泉既凿,使其长流,勿淹勿塞,则涌加增,是有望于后之善为护惜者,谨为记。”
  王母池庙之东为中溪谷口,这里是著名的小蓬莱,景色幽绝,泉溪争流。吕祖洞前有著名的“虬在湾”。清《岱览》曾云:“吕公洞北为虬在湾,深广可胜小艇,即王母池,一曰瑶池。”由于这里的水源极为丰富,才开凿出了“朝阳泉”。如今小蓬莱已被1956年所建虎山水库淹没;“朝阳泉”只有冯玉祥所题三大字历历在目,泉与池皆毁,但如今周围仍有涓涓细流,不断地呼吁着人们去开发利用。
四、泰山泉水水质的变化
  自古泰山山泉清澈甘甜,故被称为醴泉,驰名神州大地。建国后毛泽东主席三过泰安,到站后均让当地官员给他送上一桶泰山泉水,更增加了泰山泉水的知名度。为什么泰山泉水被称为神水圣水?
  泰山自古是帝王封禅之山,他们认为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皆有灵性,故倍加保护。唐玄宗封泰山时,怕人多污染环境,遂下令“不欲多人”,仅携少数侍臣登封泰山。宋真宗在封泰山后下昭:泰山与社首山、徂徕山周围不准放牧樵采。元代至元年间有游人污染王母池东侧梳洗河的溪水,泰安州、泰安县两级政府发出布告:“诸人无得于池上下作秽,如违决杖八十。”所以古代的泰山植被极为茂密,是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又因泰山山势陡峭,切割强烈,其岩体基本上都是花岗片麻岩类,裂隙发育,透水性差,形成泰山“山多高水多高”的景观。又加地形对水汽的抬升作用使降水量增加,地高气爽,蒸发量减少,故形成我国北方少有的湿润气候,为泉溪景观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泰山泉水久旱不枯。
  泰山是由古老的太古界前震旦系变质岩组成,岩性以黑色片麻岩为主,夹有角闪石英、片岩、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等。岩层经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出现了广泛的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含水层,融进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使其泉水无色无异臭,清澈透明,甘冽味纯,是国内罕见的低钠天然矿泉水。按国际通用的阿列金水质分类:泰山泉水为低矿化度、低钠、多硅、多稀有元素。
  泰城及周边地域的水质:PH值6.9-7.5,酚值0.002,铬值0.05。其地表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4克/升,呈中性至弱酸性;总硬度在2.3-14.7毫克/升,属软水-微硬水。河水、库水均符合农田灌溉要求。地下水硬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总硬度一般8-15德度,属中硬水;PH值7-7.8,为中性偏弱碱性水。变质岩山丘区地下水矿化度和硬度很低,钙含量很少,多种元素缺失。
  1991年泰安市卫生局对泰山景区内的八大名泉:玉液泉、壶天阁泉、竹林寺泉、月亮泉(在傲徕峰下)、大众泉、龙泉(在斗母宫后院)、红门泉、王母泉进行采样分析,均属低钠低矿化度泉水,其指标均低于崂山、碧云洞、厦门龙舌山等矿泉水,可与世界著名的法国乌尔威矿泉水媲美。在阳离子中以钙的含量最多,阴离子中绝大多数以重碳酸盐为主,PH值在6.6至7.5之间,从而确定泰山泉水为“低矿化度低钠中性矿泉水”。水中含有锶、锌、铁、钴、钼、镍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没有检查出饮用水标准中列出的任何重金属有毒物质,达到了国家天然饮用矿泉水的标准要求。从而揭开了泰山神水圣水的神秘面纱。
  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人剧增,服务行业纷纷进山,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泰山的泉水、溪水自上而下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著名的王母泉、大众泉、广生泉,甚至玉液泉等细菌学指标偏高,已不可直接饮用,只有进行专门的消毒处理后方可饮用。
五、 充分利用泰山水资源,为泰安人民造福
  整个民国期间,由于战乱不休,泰山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泉溪失去了木本水源,泰城极度缺水。但建国初期,因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使泰山得到休养生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泰山植被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森林覆盖率也达85%以上,这就为泰安人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再加上高科技的发展,对地下水的利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为创建泰安环保新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水资源基础。
  1、充分利用岱阳中溪、西溪和泮河上游的水资源,利用盛夏初秋的降水高峰期可大做文章,或截流蓄水,或补给地下水、地下河。
  2、充分利用岱道庵和桥构温泉的优势,建设大型温泉环保山庄,依山傍水,林木葱郁,山泉叠瀑,如入世外桃园,再为泰安休闲旅游增加两个独特的亮点,同时成为江北的天然温泉水疗养、休闲中心。
3、组织水利、高校、科研部门和单位的水利专家、地质专家对泰城泰山大断裂层进行地下水水文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性研究。这里蕴含着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大量地下水源,在严格遵循环保原则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当、合理的开发利用。
  4、高新开发区一带的原北集坡和满庄镇北部丘陵地带是泰山花岗岩系和沉积岩系的交接地带,这里储存着大量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应开发利用。这一带的水泉、泉河、上泉、泉林等村庄之名,均以泉为名,可见这一带是一个泉脉极盛的地带。开发区以南、汶水以北的上泉是一个大型古泉群。这里地势南高北低,可以将其水引入泰城城区,改变目前东湖与南湖均为浑浊之水的面貌,成为环流活水,增加泰城的生气与灵性。
  5、胜利水渠、黄前水渠和道朗坎儿井式的地下水渠,是“农业学大寨”时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笔财富,稍加修整就可将黄前水库、胜利水库的水引入泰城,建设环城水道,然后再抬升后引向道朗缺水区,使泰安的新型护城河成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一条人造景观绿化带。
  6、充分利用大汶河及其支流牟汶、石汶、泮汶的水系之水,虽其已遭严重污染,但稍加净化即可引入泰城城区和高新开发区,使其成为水质最好、环境最美的北方水城或湖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