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汇报片 (电视脚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7&rec=26&run=13

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汇报片(电视脚本)
胡开剑

  一座大山,曾经使历代帝王顶礼膜拜,曾经让芸芸众生万民景仰,登上人类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华第一山”的泰山,俯首眺望,其南麓就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泰安。
  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包含了中华民族因崇拜泰山而期盼“国泰民安”的精神追求。泰安——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泰安——一座充满历史文化神韵的优秀旅游城市。
  泰安城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泰山,南临汶水,西襟黄河,东枕沂蒙。这里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商贸繁荣,是齐鲁之邦的交汇点。这里文化古远,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古城。如今,泰安市已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园林旅游城市。城区人口75万人,占地9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每年来泰安旅游的中外游客已达800万人。
  享誉世界的中华第一山泰山就坐落在泰安境内,她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泰安市因山而建、因山而兴,她的一切都与背后这座大山息息相关。
  泰山,号为“东岳”,又称“岱宗”,雄居鲁中,映照东海,海拔1545米,景区面积426平方公里。她是世界上地质历史最古老、最漫长的一座大山。距今已有30亿年的历史,是闻名于世的世界地质公园。
  1959年,在泰山以南15公里处的大汶口镇,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65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说明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泰山周围已是华夏民族的先民生存繁衍的中心地区之一。相传华夏民族的东夷族就在泰山一带活动,他们的首领少昊经常到泰山祭天,因为在先民的眼里,泰山是天地交泰之处,是最早迎来太阳的地方,她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同时,还为人们提供躲避洪荒的场所,因此,泰山在人们的眼里是充满神秘和威严的神山。
  进入有史文明以后,泰山更是成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策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和炎帝,都曾到泰山祭拜,舜帝还在泰山“柴望于山川”,这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古代帝王宣示正统、祈求上苍保佑的一种原始宗教活动——封禅,所谓封,就是祭天,所谓禅,就是祭地。古代的帝王们认为只有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才是真正的受命于天,是真龙天子。
  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封建帝王秦始皇正式封禅泰山,从此,历代帝王纷纷仿效,虽然封禅仪式结束于明代,但清代帝王对泰山的祭拜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泰山一直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国家镇山和祭祀之地。
  由于早期人类在泰山周边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了泰山的原始文明,古泰安城也开始渐渐地形成。史学家一直认为,泰安“是一个建筑在庙基上的城市”,也就是说历代帝王封禅泰山和黎民百姓朝山进香造就了泰安城的发育与繁荣。泰安出土发现的周明堂、汉明堂及其他文化遗址可以认为是古代城市的发端,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大举封禅泰山时的行宫遗址和泰山岱庙里的汉武帝亲手栽植的汉柏,应该是古代泰安城市的早期标志物遗存。
  隋唐时期,泰安古城几经变迁和更名,宋代开宝年间开始建制,也就是《宋史·地理志》说的岱岳镇,公元1136年,金天会十八年,泰安正式定名为泰安军,取“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即国泰民安之意。此后,泰安或为州府,或为县城,但这个吉祥的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天。
  由于泰山在中国封建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各大宗教也纷纷来到泰山,雄奇博大的泰山以万物包容的心胸成为各个派别相安共处的家园,泰山因此也是各个派别的宗教盛地之一。
  一座因泰山而诞生的城市,其历史和文化必然因泰山而悠久和厚重。
  受封建帝王对泰山封禅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社会贤达对泰山也趋之若骛,在泰安各地和泰山古老的盘道上,各种规制的牌坊和醒目的摩崖石刻每个朝代都有,它们透射出中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成为研究泰山文化和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2500多年前,孔子来到泰山,至今留有“孔子登临处”、“望吴盛迹”等名胜,孟子发出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
  秦朝的李斯,汉代的张衡,魏时的曹植,南朝的谢灵运,唐代的李白、杜甫等都曾在泰山留下了宝贵的墨迹和不朽的诗篇。他们的到来,给泰山、泰安平添了绚丽的文化光彩。
  到了宋代,文化名人范仲淹的学生孙复、石介在泰安创建了泰山书院,形成了一代学风,史称泰山学派。后人为纪念他们,在这里修建了三贤祠。清代又增祀明代宋焘和清代赵国麟,改称五贤祠。有了这些文化先贤们的铺垫,泰安的民间文化更加底蕴十足、英才辈出。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为了寻求救国真理,曾两次来泰山隐居,他以关注泰安百姓安危为己任,扶弱救苦,尽力民生,修大众桥,开办公学,对泰安的现代科教发展和人民的思想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前人给泰安留下的文化印迹不胜枚举,他们随时闪现在泰安城的每一个角落,为城市的历史增色,为城市的品位添彩。泰安文物古迹众多,城区内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一处,馆藏各类文物近一万余件,其中国家级一级文物一百三十九件。这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弥足珍贵。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实事求是地评价泰山,除了自然盛景外,还有历代文人遗址,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最能代表泰安城市历史风貌的,是位于泰安城市中心的岱庙,岱庙又称东岳庙,是古代帝王封禅告祭举行大典的地方。创建于秦汉之际,宋代拓建。金、元、明、清各代进行过重修。现址占地九点六四公顷,殿、廊、亭、门等建筑一百七十余间。其建筑风格完全仿照帝王宫殿形制。清代乾隆皇帝十一次祭拜泰山,都住在岱庙的东御座,由此可见当年的辉煌。此外,乾隆每次来泰安,都给泰山留下了精美的祭器,其中包括泰山镇山三宝。
  岱庙主体建筑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我国三大宫殿式建筑。殿内的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少见的大型壁画之一。画面内容是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的场景,其中的建筑城池,也反映了当时泰安古城的风貌。
  岱庙内还有明代铜亭、铁塔、以及历代碑刻一百七十五块,汉画像石六十二块,汉柏等古树二百一十二株,历代文物九千余件。既是无价的文物,也是精美的艺术品,深受世人喜爱。
  历史上的岱庙是四方香客和商贾云集之地,其四周皆为繁华市井。宋代这里就有神州商埠的美誉,《水浒传》里的燕青打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明清时期泰安已经成为商贸繁华的江北重镇了。
  从岱庙向上走,你才能真正体会泰安依山而建,山城相互辉映的感觉,古人步步登高思想融入了山和城之间,沿泰山盘道拾级而上,过红门宫,经万仙楼,到中天门,越过南天门,到天街漫步,宛如进入天宫仙境,进入泰山碧霞祠,最后登泰山极顶——玉皇顶。这是泰安古城的独特设计,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充分显示了古人的高深智慧和丰富想象力。
  古代泰安城以岱庙为中轴线,城市两边有奈河和梳洗河,依山环水,视野开阔,如今这两条河已不再是当年城市的主要用水渠道和动力枢纽,但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美化市容依然有重要的作用。
  泰安城市的保护和发展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当时满目苍痍的战争遗留,泰安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使一个小小的山城变成了著名的旅游名城,从空中俯瞰泰安,泰山与南鹿古城和西部新建的时代发展线交相辉映,城在画中。
  迈步在泰安,你可以体味到现代化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也可以享受园林城市的安逸从容,可以感受现代文化的张扬,也可以品位古老文明的祥和,在游客的眼里,泰安是一个旅游的黄金之地,在市民的眼里,泰安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是一个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为了保护好这座千年古城,泰安市近年来科学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坚持新城建设与老城保护并举的政策,为了保护古城风貌,市政府先后搬迁了占用岱庙用地的科技馆和原市政府办公机关等单位;严格控制周边新建筑的高度和土地开发强度,规定建筑形式与岱庙建筑风格相协调。并将占用岱庙的部分建筑归还岱庙,修复了岱庙的东御座、延禧门和东城墙,复建了岱庙西城墙,恢复了泰安一批原有的古庙建筑。
  1991年泰安市编制了《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了《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对山城的保护和永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8年山东省政府批准实施的跨世纪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代化西区”的战略构思,确立了“一轴一线”的发展格局,“一轴”为连接岱庙红门路和登山中路的历史文化轴,以保护为主,体现泰安悠久的历史文脉。“一线”为时代发展线,位于泰城西区,展示泰安的时代风采。在远离泰山的城市南部建设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城市现在和未来的产业发展载体。市政府还提出了“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的城市建设目标,一个集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初步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