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东关范氏望族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6&rec=42&run=13

“泰山青松”范明枢系出泰安东关望族;泰山区邱家店镇吴家庄村惊现三百五十余年前范氏祖先画像;民国二十年《范氏族谱》揭开传承四百年古老家族重重谜团——
泰安东关范氏望族考
李长刚

  在今天泰城东关的范家胡同,有一个至今已延续了五百余年历史的地方望族——范氏家族。泰安东关范氏家族,曾在明末清初显赫一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泰安东关(今虎山路北段)还存留有范氏祠堂,岱庙遥参亭东(今泰山区区委)还立有明政府旌表范氏先贤的牌坊,当时,分布在泰山周围的范氏族人每年还有组织地到泰城范氏祠堂祭拜祖先,可惜后均遭毁坏;范氏祖先还曾在今泰前办事处北上高北一华里、水牛埠南一带置陵地百亩。去年年底,笔者有幸在泰城东偏南三十华里的泰山区邱家店镇吴家庄村,发现了泰安东关范氏家族第二十二世族人中收藏了三百五十年左右的“老祖画像”和一套十册的修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月的《范氏族谱》,已历三百载风雨的吴家庄村范氏宗祠(家庙)至今尚存。这些,不仅仅是范氏家族世居泰安东关的佐证,还为揭开这一地方望族五百年传承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
范氏老祖——范惟粹生平
  这幅由邱家店镇吴家庄村范氏家族第二十二世族人收藏的有着三百五十年左右历史的“老祖画像”,高两米有余,宽约一米半,画中庭堂青松吐翠,鹤鹿呈祥,正中一着清朝官服长者端坐,手捧如意;长者左右前后分站四仆,其前左者手捧官印,前右者手持文书;后左者擎茶,后右者执烟枪,端庄肃穆。画中庭前左右各有梅花鹿、丹顶鹤一只;庭后堂有屏风六折,均系花鸟,惟妙惟肖。因画中人物身穿清朝官服,且据《范氏族谱》记载,历史上范氏族人中仅八世祖范惟粹中过清朝进士并授官职,故族人认为画中人便是八世祖范惟粹无疑。
  据《范氏族谱》记载,八世祖范惟粹是明末举人,清顺治进士,曾先授福建政和县知县,后补江西新城县(今江西黎川)知县。范惟粹之子范万里生有四子:范廷麟、范廷凤、范廷骐、范廷骥,后分家,分别迁居于吴家园(今邱家店镇吴家庄村)、十里河(今省庄镇十里河村)、范家灌庄(今上高办事处范家灌庄)、砖舍(今肥城市砖舍),今邱家店镇吴家庄村即为长支范廷麟一支的直系后裔。
  在如今的邱家店镇吴家庄村村中南部,仍有一处几近荒废的范氏家庙。据村中老人讲,范惟粹的四个孙子中的长孙范廷麟分家定居于此,时为吴家园(菜园),后立村吴家庄;此家庙也应建于十世祖当初迁居之时,算来也有三百四五十年了。文革前,家庙还是一个大院落,有东西配房,天井东西各有一“竹楼”,凡有功名或事迹的范氏子孙,则刻其名记其事于竹片之上,置于“竹楼”,以示表彰,可惜后毁于文革;家庙曾一度改为学校,现在仅剩下破败的堂屋三间了。在家庙南几十米的一处院子里,有一方家庙旗杆底座的石灰岩块石,该块石方方正正,七八十厘米见方,厚二三十厘米,当中间有一碗口大旗杆窝,从中可以想见当年范氏家庙的规模。
  综合新发现的范氏“老祖画像”、《范氏族谱》和泰山学院泰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郢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就范氏八世祖范惟粹现做如下详尽考证:
  范惟粹(1598年-1657年),字完白,明清之际泰安州人。少年时与同里赵弘文同受教于乡儒吴时庭之门,又与王度共读于泰山东北麓石屋寨(今岱岳区黄前镇石屋志村),《泰山道里记》记载:“(黄前)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国初侍郎王度、范惟粹故居也。”自是文名渐起,噪于词坛。由廪生中天启丁卯科(1627年)举人。入清,中顺治丁亥(1647年)科进士。己丑年(1649年)殿试后,选授福建政和县知县。旋因母卒去职。服除,再补江西新城县(今江西黎川)知县。时新城县境素多“积猾”(不法豪强),向称难治,惟粹到任后,清廉自守,厉行律法,宽严得宜,于是境内“毫右敛迹,四境帖然”(《重修泰安县志》卷八)。在任更提倡文教,“士靡然向风,骎骎近于邹鲁文学矣。”时人杨日升为作《范邑候德政序》,称其“政未报而颂声已作,与公家莱芜(范丹),并堪千古!”(《范邑候德政序》)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于江西任上,终年六十岁。后归葬于泰安东郊黄山(今泰前黄山头)。其友人赵弘文为撰《祭范完白》文,对范氏一生文章功业做了追述,志其哀思,文载赵弘文《光碧堂稿》中。
  范惟粹工于诗文,著有《江上诗草》、《澄观堂启稿》,均未见流传。范氏佚诗,仅存一首,为悼挽友人王无间(王度次子)妻杨氏之作。诗云:“和鸣鸾凤正悠然,却谢清闺泛紫烟。千载宜家兰蕙霭,几番避警玉金全。青灯独对影堪吊,赤字靡依涕倍涟。妆阁消沉情黯黯,绝怜无路会重泉。”(诗载《泰山王氏族谱》)
  周郢评价说,新发现的范惟粹画像,从其服制、年貌考察,当绘于范惟粹晚年,这是范惟粹仅传肖像,对研究这一清初泰安历史名人具有重要价值。
范氏先贤泰山遗踪
  据考证,范惟粹所在的范氏家族,是泰安历史上的望族之一。其族系出“江右白门”,自明代中叶定居泰安,后裔分为四大支系,散居于泰城东关、吴家庄、十里河、羊娄等多处,至今已传二十余世,子孙蕃衍,枝繁叶茂。
  范氏不仅为泰安大族,也是一文化世家。《重修泰安县志》卷一《氏族》称:“泰安范氏:一世胜不知迁自何地、何年,至五世希贤,以孝行崇祀乡贤;八世惟粹以顺治进士令江西,称循良;其擢武科、贡太学者亦不乏人。”根据《范氏族谱学籍表》统计,明清四百年间,范氏共出文进士一人,武进士二人,其他举人、庠生、监生、增生、贡生、武生160余人,可谓书香不断,科名相继。其中不少族人或从政有绩,或诗文名世,在乡邦历史上留下名字。现列数一二:四世范韶,字德昭,以监生历任陕西陇西县主薄,捕缉奸匪,振兴文教,时人誉之为“陇右循良”。
  五世范希贤,字东圃,由例贡授鸿胪寺序班,性至孝,明朝廷为其建坊旌表(范氏坊建于东关,毁于近世);晚年隐居三阳庵,一时士人竟为题赠咏赞,至今石碑仍存。
  六世范广,以举人任临淄教谕,“善擘窠书”(榜书),尤精篆隶,万仙楼附近“小洞天”石刻即其所书;近年又于韩家岭凌汉寨发现所书“凌汉胜迹”巨型摩崖。
  八世范惟纯,字靖赤,少时读书于三阳庵木末亭,以文学知名,后与诗僧元玉等结社,诗酒唱和,时号“石堂八散人”。
  十一世范文煜,字邺华,从学于赵国麟青岩义社,精于理学,深为赵国麟所称誉。
  十二世范玗,字东堂,从学于赵国鳞之子赵起鲁,善诗文兼工书画,所著《茝园诗集》,收入《泰山丛书》中。
  十三世范允升,诗文兼擅,尤长于画松,深得赵起鲁“赵松”笔意。
  十三世范抡策,字擢林,拔贡生,分发陕西,先后任沔县(今陕西勉县)、褒城(今陕西汉中境)知县,在任扫除烦苛,节省靡费,民赖以安。在沔县创建书院,规模弘阔;又重修武候祠墓,殿宇一新。至今武侯墓山门还悬题联:殒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十五世范兆芹,擅丹青,曾绘范希贤孝行图于范氏祠堂堂壁,为时人所称赏。
  十六世范梦九,字子昌,清末贡生,民国时历任县议员、参事员,工古文词,黯熟地方掌故,为一时名士,至今岱西建岱桥桥头,还有范梦九所撰修桥摩崖。
“泰山青松”秉承家风
  范氏至近现代,更出现了一位被誉为“泰山青松”的革命老人——范明枢。范明枢(1866─1947),原名炳辰,字明枢,为范氏第十六世。
  1903年9月,范明枢考入省城济南的山东师范学堂。山东师范学堂是山东最早的师范学校,开设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范明枢在旧学基础上学习新学,感到耳目一新。1905年,他由国家保送东渡日本留学。同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范明枢等留学生深受同盟会革命宣传的影响。1907年,范明枢回国后,积极反对封建专制,兴办新式学堂,宣传进步思想。他先在泰安创办了教育图书社和小学堂,因成果卓著,受聘到济南创立山东模范小学。后历任曹州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教师、济南山东省立一师学监兼教师、曲阜山东省立二师校长、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师图书馆主任(馆长)等职。
  由于支持学生参加革命运动,范明枢曾入狱,后获隐居泰山的爱国将领冯玉祥营救,两人结成“师生之缘”。
  1938年7月,日寇大举入侵鲁南,沈鸿烈的山东省各级地方政府大都逃之夭夭。危难之际,范明枢在中共山东分局支持帮助下,联合进步人士成立了“鲁南国民抗敌协会”,并组织“国民抗敌自卫军”,配合八路军对日作战。1940年春,山东成立“宪政促进会”,范明枢被推选为会长。他的事迹在山东大地广为传颂,民众称他为“抗日老英雄”、“抗日老寿星”。
  范明枢一生历尽沧桑,饱尝忧患,他坚信共产主义学说一定能把中国带出苦难。为了献身更崇高的事业,他在垂暮之年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春,经中共中央批准,年近八旬的范明枢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47年10月2日,范明枢逝世于山东乐陵,享年81岁。1950年12月,遵照范明枢遗愿,他的灵柩由乐陵迁葬于泰山南麓普照寺附近,和冯玉祥墓东西相望。墓碑正面中间写着:“故山东省参议会范议长明枢之墓”,右为林伯渠题词:“革命老人永垂不朽”,左为谢觉哉题词:“永远是人民的老师”。
  范明枢不仅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地方文化建设上也有突出成绩。他曾协助友人王次通重修《泰安州志》,在序中倡论“寓爱国教育于地方研究”的思想,范序云:“窃尝读史,而慨然深思,以为古今世业,其伟大成就,未有不自承先锡之一念,所发扬光大者也。……
中华凡有血气之民族,读此州志,感念吾民缔造此山河,筚路蓝缕,不知费若何辛苦……其有不悠然而兴,奋然而起者乎。顽夫廉,儒夫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哉?……是则此州志之重刊,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而继志述事,力量为大,岂仅曰征文考献而已哉!”铮铮铁骨,壮志凌云,跃然纸上。
  范明枢还积极参加泰山名胜古迹的修整、文献资料的整理以及家族世系的研究——民国二十年的《范氏族谱》即由其主持编纂。这些,都与泰安范氏家风学风的影响不能分离。
  周郢评价说,泰安范氏作为明清时期的地方名门望族,在时代延续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内涵丰富的家族文化,在从政、治学、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绩,特别是在泰山文化建设上,数代范氏族人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至今犹存的泰山范氏刻石以及《泰山丛书》中的范氏著述,可见其家族文化遗存之一斑。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家族关注甚少,除范明枢之外,其他族人的研究都呈空白,即范明枢而论,目前研究也仅局限于其后期革命活动,而于他对泰山乡邦文化的贡献以及他所受家族文化的影响,尚无人涉及。这次范惟粹画像以及《范氏族谱》的发现,促使我们对泰安地方家族文化作进一步关注,如以范氏为个案,系统考察其祖势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与地方文化的关系,肯定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