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宗拳与东岳庙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6&rec=29&run=13

2006年,历经千年历史的中国泰山东岳庙会从3月31日延续举行至5月7日,12项活动贯穿始终。每逢泰安东岳庙会,高跷龙灯狮子舞,弦子渔鼓对台戏,大街上热闹非凡。在泰安、泰山流行极广的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手龙舞、泰山芯子、汶河渔鼓”更是泰安民间表演艺术中的绝活儿。东岳庙会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是融宗教文化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节庆活动。历经千年的发展,今天的东岳庙会成为泰山春季最盛大的节庆活动。  
  今年的泰山东岳庙更加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源于一场关于武术的纷争,有史料证明,霍元甲精通的秘宗拳,就是东岳庙会打擂英雄燕青的“燕青拳”。然而,学术界对此说法却存有异议,有人认为,秘宗拳的起源并非山东泰山一带,而是东北;有人认为,秘宗拳的名称本身就存有疑义,到底哪一个是正宗,有待更多史料的挖掘。那么,作为泰山脚下的燕青拳,是否就是秘宗拳的原形?
秘宗拳的传说
  在史料记载中,关于秘宗拳有许多名称,其原因在于秘宗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拳法的名称大致有“燕青拳”、“秘宗拳”、“迷踪拳”、“迷踪艺”、“狻猊拳”等等。
  传说之一 认为这个门派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由卢俊义(梁山好汉之一)在少林寺整理发展而成。后来卢俊义把此拳传给了燕青(梁山好汉之一),自己引退,以后由燕青传播这个拳法,故称之为“燕青拳”。
  传说之二 燕青的门徒因为燕青上梁山造反而隐其名,故称之为“秘宗拳”。
  传说之三 燕青上梁山时,施展绝技使雪地上不留足迹,追兵迷路,故称之为“迷踪拳”或“迷踪艺”。
  传说之四 唐代少林和尚云游至四川深山丛林之中时,遇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相斗,其动作灵敏,自然柔顺,刚柔相济,神气内藏,遂据此创编“狻猊拳”。
  传说之五 这个门派的行拳路线复杂,有如“蜘蛛巢状”,具有可以瞒敌眼目的独特步法,所以名为“迷踪拳”或“迷踪艺”。
  由于古时传拳多靠口授身传,少有文字记载,而且以上传说大体谐音,故上述说法尚待考证。河北静海县霍氏一族的秘宗拳传人霍元甲,曾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把秘宗拳发扬光大,并广泛传播国内外,李玉川将此拳整理成书稿广泛传播。因为有了这诸多的传说,秘宗拳的起源神秘起来,霍元甲所耍的秘宗拳到底是源于哪个传说,也就成了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作为燕青拳发起的东岳庙打擂,其历史背景是否与秘宗拳的发源相吻合?

东岳打擂的历史
  提起东岳庙(今泰安岱庙)打擂,人们便自然会想起《水浒传》中“燕青智扑擎天柱”的精彩情节:东岳庙中双虎斗,嘉宁殿上二龙争,岳庙擂台上一番恶战,浪子燕青身手不凡,不可一世的恶霸任原,终于成了梁山好汉的手下败将。一时间“轰动了泰安州,大闹了奉符县(今泰安)”。在京剧《神州擂》、电影《浪子燕青》及近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上,都有当年擂台比武的壮观场面。
泰山东岳庙会自汉朝以来,历经千年发展,兴盛不衰。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前后举行的东岳庙会,使岳庙崇祀达到高潮。期间举行的打擂活动,更为东岳庙会增光添彩。当时五岳各庙的演武擂台,大都搭设于大殿之前的露台之上。东岳庙也不例外,擂台设在嘉宁殿(金元时改名仁安殿)前,即《水浒传》中所云:“朝着嘉宁殿,扎缚起山棚”,其后就是擂台比武场所。比赛一般由当地官吏主持,并充当裁判,擂台前摆有香客募献的奖品,有旗帐、银杯、彩帐、锦袄、官合、马匹等。优胜者不但可以得到优厚的物质奖励,有时还会被官府破格提拔,取得一官半职。
  根据宋元小说、戏曲记载,东岳庙擂台赛均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圣帝诞辰日举行。这一天,各地高手云集东岳庙,擂台上你来我往,各显身手。观看的更是人山人海,就像《水浒传》上的描写:“那日烧香的人,真是亚肩叠背,偌大一个东岳庙,一涌便满了,屋脊梁上,都是看的人。”
  “东岳庙打擂”民间风俗的兴起,促进了泰山地区武术的发展。创自打擂英雄燕青的“燕青拳”(又称秘宗拳),便长期传播于泰山一带。
至清代中期,出现了专工此技的一代武术大师孙通,使泰山武功声闻天下。所以雍正间东河总督王士俊向皇帝的疏奏慨言:“泰安古号神州,民俗强悍,颇称难治!”这与泰山自古形成的这种尚武之风不无关系。

  现在每年举行的东岳庙会,仍要高筑擂台,以武会友,虽已是表演性质,但仍然可以一窥当年打擂演武的风采。
打擂与相扑
  小说中写到的“打擂”,实际上是古代以相扑为主的武术比赛。相扑又叫争跤、角力、角抵,类似于现代的摔跤,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其风由来已久,先秦时已把角抵作为军训项目,秦汉时便已在民间流行,两宋之际,由于城市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民间文体活动也广泛开展起来,“擂台争跤”便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形式。当盛大节庆,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相扑表演或比赛,用以庆祝节日。当时东京瓦市、临安护国寺、泰山东岳庙等处的打擂活动都十分著名。
  当时相扑有一定的规则,如比赛时,允许拳脚相加,摔抱扛扭,不许使用武器,更“不许暗算”。相扑手不仅是力量的较量,而且更多地依靠赛技巧和斗智慧。一般以将对手摔倒在地为胜,采用三回合制,以决输赢。擂台上各显其能,台下观众的情绪也紧张到极点,整个赛场鸦雀无声,而当台上相扑手使出漂亮的招数时,顿时“庙里的看官,如搅海翻江相似,迭头价喝彩”(《水浒传》七十四回)。宋代东岳庙擂台之上,除了相扑,还有棍术比赛,在宋代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中,便演绎了号称“拦路虎”的东京武士杨温棒打“山东夜叉”李贵的故事。棒法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门类。《拦路虎》话本细致地描写了发生在东岳庙擂台上的这场棍棒大战,语言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宋代打擂的场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东岳庙打擂至元代形成又一个高潮。元代岳庙打擂,仍以相扑赛为主体。元杂剧《刘千病打独角牛》中便生动展示了元代擂台场景。此剧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武打戏,演的是刘千打擂的故事:饶阳豪杰刘千为报父、妻遭独角牛戏辱之仇,抱病来泰山打擂,仁安殿(岱庙大殿)前,他出奇制胜,三败已是两届擂主的独角牛。剧中关于打擂场景的描写,双方拳来脚往,十分生动。另外剧中还有表现袒臂肉搏、筋斗、拳术的武打场面,这些都是元代岳庙擂台演武的真实写照。
  由于宋元时期打擂活动的盛行,各地都出现了一些相扑社团和职业性的相扑手,宋人《武林旧事》中记载当时有“角抵社”,显然便是由相扑手组成的社团。书中还记录了临安的相扑名手有王急快、撞倒山等四十余人,前文举到的擎天柱任原、山东夜叉李贵及独角牛都是这类人物。
  除此之外,泰山学者周郢还在元人文集中发现了一条关于相扑手活动的新资料。根据记载,当时由于相扑活动举行频繁,一些职业性相扑手周游各地,作巡回比赛。从这些片段记录上,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确称得上是泰山相扑比赛的黄金时期,不仅名手辈出,赛事频兴,而且据学者研究,其比赛规则“已经具有了现代竞技运动的体制和精神”。
  由于金元两朝都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此类演武活动不断下令加以限制。盛极一时的岳庙打擂渐次停息。
  明代后,东岳庙会再次勃兴,相扑活动也有所恢复。到了清朝,打擂活动再次受到官府限制。雍正五年(1727),清廷下诏严禁拳棒,再有教习及投师学习者皆予惩办,会武活动更被严令禁止,延续千年的岳庙打擂遂成绝响。

东岳庙会之雏形
打擂的兴起与东岳庙会渊源深厚,于是,东岳庙会的历史背景就不得不提。
  东岳庙会起源于古代的“报赛”活动。据《盐铁论》记载,富裕人家常到名山登山祈祷,进香祭祀,并组织歌舞活动,可知在西汉已经初现了登山进香的风俗。唐宋以后,随着泰山神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日渐深入,定期的大型祭祀活动不断举行,逐渐形成庙会。五代时期的景涣《野人闲话·抱龙道士》中,每到三月份,泰山举办斋戒祭祀活动,全国各地从事医卜的术士也去参加集会,这可以看作是东岳庙会的雏形。还有记载认为,泰山求神祈福活动不断,善男信女云集,由此逐渐形成了泰山庙会。还有研究者将显庆六年泰山岱岳观造像完成后举办七天斋醮活动,视为泰山庙会正式出现的标志。
  东岳庙会最早记录,据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碑文记载,有一个叫张平的泰安船商,每年组织当地群众进行一次祭神活动。古时祭神称为“赛”,群众每年农事完成,采取一定的仪式,加上各种萧鼓乐器,祭祀祈福,称为“赛会”。蒿里山碑上称为“岁赛”,可以看出这种活动每年定期举行。宋朝张师正《括异志》中记载,有一位姓张的县令主持庙会,每年三月各地群众都拿着各种珍奇的物品到泰山敬献。宋朝王暐在《道山清话》中记载,他听祖父说,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全国各地的人们到泰山东岳祠集会,称为朝拜。南宋陈淳的《北溪字义》中记载,百姓把三月二十八日作为东岳圣帝生辰,全县男女,整个昼夜在岳庙聚会礼拜,称为朝岳。以上几段文字,可以看做是泰山东岳庙会的最早记录。
  这一源起于泰山的风俗,到了两宋之际,随着各地东岳行祠纷纷兴建,开始在全国盛行。北宋人魏邦哲《常熟东岳庙记》中记载,每年春季,三月二十八日,其他县市的群众不远数百里,到常熟东岳行祠献香祭祀,吹箫击鼓,连绵不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天齐仁圣帝的生日,东岳大帝主掌天下生死,各地都有行宫敬奉香火。杭州有五处行宫,各阶层人士,自春季三月起,就开始敬献香火,有的用异果名花、精巧面食呈献,还有僧人道士诵经拜寿。路上行人,络绎往来,天天如此。从常熟、杭州东岳行宫庙会的热闹场情,可以推想当时其祖庭泰山庙会更应是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