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5&rec=33&run=13

“问我的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代代相传,唱了五百多年的歌谣,曾让多少移民江南塞北、漂泊海外的槐乡子孙后代流下思乡的泪水,梦系魂绕地思念着故乡之根啊!
元朝末年,中原腹地,群雄逐鹿,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加上水、旱、蝗、疫等天灾不断,致使中原大地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道路皆榛”,积骸成丘,几无人迹。元末,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八月十五打鞑靼”,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得了天下。为了巩固政权,医治元末以来天灾人祸造成的创伤,迅速发展生产,这位封建帝王采纳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臬等人的建议,做出了向中原地区大规模移民的战略决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武大移民,也是明王朝第一次大移民。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搞了一次“削藩”,不料竟惹恼了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朱棣以入京“扫碑”、诛奸“靖难”为名,从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一路烧杀抢掠,杀向南京,使得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雪上加霜,“民非杀即逃,”千里中原,白骨累累,人迹杳无,不闻鸡犬之声。于是朱棣又效仿老皇帝朱元璋搞了第二次大移民,即永乐大移民。前后两次大移民,历时整整五十年。
明初这两次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后代子孙临风怀想的大移民为何选在山西,又选在洪洞这棵古老的大槐树下呢?
山西虽然处在黄土高坡,穷山恶水,小灾不断,但大灾少有,旱涝饿不死,战火也极少涉及。所以,正当中原地区遭兵乱荒疫之时,山西却得天独厚,呈现出一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的升平景象。加之相邻各省的难民源源不断地逃荒到山西,使山西成为明初人口最稠密的地方。而山西人口稠密又首推晋南汾河平原,晋南又以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桐县为最。“洪地殷富,每有迁徙,其民必与。”洪洞大槐树植于汉代,《洪洞县志》记载:明时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筑满了窝巢,乃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的奇树。树西是殿宇巍峨、僧侣济济、香客不绝的广济寺,树下是阳关古道,通达四方。
俗话说:故土难离。移民并非是件容易的事,老百姓是不会舍土离乡,说走就走的。为迁民顺利,明政府便设置了骗局,在当时移民的汾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泽州府、潞安府、和平阳府等地州府县衙,广贴告示,晓谕乡民:凡不愿移民者,限三日之内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领取免迁证;愿移民者可在家等候。于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披星戴月、昼夜兼程,犹如百川归海,从四面八方纷纷赶到大槐树下。几日之内,就云集了十几万人。老实的庄稼人还未喘过气来,便被官兵团团包围住,这才知上了官家的大当,愿移也得移,不愿移也得移了。为此,明政府在广济寺设立迁民机构,驻员集中扣押移民,发放“凭照川资”,整编迁送。
移民曾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对文化、技术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被迫迁移的老百姓来说,离开祖辈耕耘的土地又是何等的痛心疾首啊!当他们被官兵绑起来,连成长队,分别向全国一百多个府县解押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泪水洒满了这片土地。古槐树上的老鸹也发出声声的哀鸣,为他们送行。
传说,当时在移民的途中,人们仍幻想着再重返故土,为日后便于确认,便把小脚趾甲剪为两瓣。也有说是,官兵怕移民在中途逃跑而作的记号。时至今日,人们的小指甲上凡是两瓣的,据说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有“脱履认乡亲”之说。而“解手”一词和人们走路时习惯性的背手动作,据说也源于这里。移民在押解途中,由于手脚被连绑着,要大小便,就得向押解官禀报:“老爷,我要撒尿,请解手。”次数多了,就简化为:“老爷,我要解手。”“解手”就成为大小便的同义词了。而由于移民被长时间地倒绑着手走路,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背手的习惯,现在人们常有的背手(或叫操手)动作,据说,就是当年移民的遗传因子使然。
明初的山西大移民,多达几十万人,遍布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乃至甘肃等省。其中有的又辗转迁徙,漂泊万里,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因此人们相遇得知对方与自己同姓时,常说:“我们500年前是一家呢。”
玉树临风的古大槐树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昭示着世事的沧桑,也荫庇了无数的生灵。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卢永祥部队进攻山西革命军,卢军所到之地肆意抢劫,不余一家,不遗一物。当浩浩荡荡的队伍开进洪洞,准备血洗洪洞城时,来到县城外的古大槐树下的官兵,突然纷纷丢盔弃械,折槐枝为香,下跪参拜,无论怎么发号施令,也无法使队伍集合起来。原来卢军士卒多为冀鲁豫籍,说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忍抢劫,并将在别处所劫财物供于大槐树下。由此,洪洞县城数十万百姓免于一场血洗之灾。后来人为感激大槐树的功德,便在旁边建起一座匾坊,题刻“荫庇九洲”四个大字。民国三年,由景人启等人集资募捐,在原大槐树下修建了碑亭。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树立石碑一座,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冠在盘飞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正面篆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背面刻有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碑亭后面的窑顶上竖立着金代经幢,这是当年迁民情景唯一的目击者,也是唯一的遗物,经撞的雕刻艺术纯朴浑厚,经文书法刚劲流畅,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岁月沧桑,时光悠悠,五百多年过去了,昔日僧侣济济的广济寺早已消失,当年那棵古大槐树也已经干枯,但枝干仍挺立,且生生不息,陆续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洪洞县在古大槐树处建设了一个占地二十二公顷的综合性公园——大槐树公园,由洪洞籍著名画家董寿平书写了“迁民遗址”的门坊,并在每年的四月一至十日举行寻根祭祖节,诚招槐乡子孙到洪洞寻根祭祖。
遥想当年,先祖背井离乡,回首遥望大槐树,洒下多少伤心泪;看看今日,海内海外槐乡儿女走到大槐树下,掬一捧黄土,摘一片槐叶,追思往昔,祭祀祖先,其情又如何?
“问我的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指验甲型……”

(步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