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古代地方文献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5&rec=31&run=13

泰安古代地方文献概述
于庆明 吕芸芳
泰安古代地方文献著述,自汉至宋数量不多,由于年代久远,兵燹战乱,大多已漫灭失传。目前所知最早的泰安文献著述当为《泰山记》,但早已失传,今仅能从《初学记》、《太平御览》等书所载的一些片断窥其一斑。该书一般认为出自东汉末年的泰山太守应劭之手。魏晋时期羊祜的《羊祜集》,全书散亡,所余篇什如《改平阳为新泰表》残文,仍不失为珍贵的地方文献史料。迨至北宋中期,泰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石介,其《徂徕集》完整流传至今,成为现存最早的泰安文献;而出自北宋晚期刘跂之手的《秦篆谱》,是考订泰山秦刻石的专著,除书序以外,亦早已散亡。
元代初期,出现了刘祁编撰的《泰山雅咏》,全书已佚,《永乐大典》征引著录了其中部分作品。同时见于《永乐大典》著录的泰安佚书还有《泰安志》,应是目前检索到的最早的泰安地方志书。
明代以降,泰安地方文献著述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以地方史志蔚为大观。明廷多次下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形成“今天下自国史外,郡县莫不有志”的局面,由此,明代泰安地方志的编纂渐次增多。本书著录泰安州县志十一种,其中,州志五种(《泰安州志》两修一补,《东平州志》两修);志六种《新泰县志》三修,《肥城县志》一修,《宁阳县志》两修)。但因旧社会动荡,加上清代肆意禁毁,不少明修志书都已失传,而今存世的只有五种,尚多残缺不全,其中弘治元年(1488)泰安知州胡瑄纂修的《泰安州志》是现存最早的山东省州县志之一。泰山作为朝廷封禅祭祀和百姓朝拜的圣山,其专门的记述大量涌现,先后有十几种泰山史志类文献行世,其中,汪子卿的《泰山志》、袁禾仓的《泰山玉集》、查志隆的《岱史》、宋焘的《泰山纪事》、萧协中的《泰山小史》对后世影响较大。同时还出现了以图版记录泰山的文献新品种《岱宗图说》。除史志文献著述外,还有一些内容多于泰安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相关涉的诗文杂著行世,如仲言永《寓岱稿》、宋焘《青岩居草》等。
与明代相比,清代的泰安文献著述更加丰富,而地方志书仍然是其中大宗。清代是中国方志编纂与研究的极盛时期,清廷对修志极为重视,不断诏令各省纂修志书,如雍正时曾诏谕各省督抚“将本省通志,重加修辑,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对地方志书编纂促进甚大。这一时期,泰安地区的方志不但数量上超出明代二倍,而且体例日臻完备,内容愈加丰富,品种亦有新的增加,总体质量明显提高。本书著录清代泰安方志三十种(含续修),其中《泰安府志》一种、州志七种(泰安两修、东平五修)、县志十七种(泰安三修、新泰五修、肥城三修、宁阳六修)、乡土志五种(泰安、新泰、肥城、宁阳、东平各一修)。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乾隆二十五年(1760)创修的《泰安府志》及《泰安县志》、康熙四十一年(1702)的《宁阳县志》、咸丰二年(1852)的《宁阳县志》、道光年间的《东平州志》。在体例完备的传统方志之外,光绪年间各县推行新政,又奉诏纂修乡土志,旨在对学生进行爱乡爱国教育。乡土志在规模上如同县志的缩编本,体例统一,文字简括,内容多记各地经济状况,有些内容亦可补县志之缺载。
泰山史志在地方志中仍然独树一帜,其中以聂剑光的《泰山道里记》、唐仲冕《岱览》、金棨的《泰山志》最负盛名。此外,专记泰山某一领域的文献著述,清代也有很多佳作。孙星衍《泰山石刻记》著录泰山历代碑刻数百处,林杭学《泰山辑瑞集》录泰山诗文百十篇。它如《泰山纪胜》、《近游草》、《泰山图说》、《岱宗大观》、《泰山集》等,记述游岱经历,或诗或文,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清代泰山文献著述,不但研究的层次不断深入,学术水准明显提高,而且品种更加多样化。刘氏所编摄影画册《泰山》,便是文献资料新的载体形式。特别应该提及的是,清代末期,西风东渐,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逐渐展开,陆续出现一些外国学者研究泰山的专著,如德国蒂施佩(P.Tschepe)著《泰山及其宗教信仰》、法国沙畹(Edouard Chavannes) 《泰山祭礼》等。其中1910年于法国巴黎出版的沙畹著《泰山祭礼》,对泰山宗教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尤见功力,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清代具有文献史料意义的诗文杂著,在品种数量上占有相当的比例,价值较高者有释元玉《石堂近稿》、《金台随笔》,赵国麟《拙庵近稿》、《居岱渊源》、《云月砚轩日记》,乔子忠《乔子遗书》,卢汉倬《自著年谱》,蒋作锦《东原考古录》等。
民国年间,当局虽多次倡布修志,终因时局多舛,修成者甚少。泰安地区仅有泰安、东平两县各修一志,肥城县仅草就一卷《续修县志序例》。尽管如此,毕竟时势易变,社会进步,志书编纂内容与体例有突破和创新。这一时期,泰山文献著述出现了王价藩辑《岱粹抄存》八卷、李东辰《泰山石经峪考及其它》、高宗岳《泰山药物志》、徐守揆《定泰山为国山刍义》、以及北京高师博物部《泰山地质报告书》等泰山专著,在内容上各擅胜场,均有可鉴之处。而林语堂编译的英文版《泰山尼姑》与法国学者多类(Dore)著《泰山宗教》,则较翔实地反映了近代泰山宗教的情况。随着津浦铁路全线贯通,泰山成为津浦铁路上的旅游热点之一,因此又出现了包括黄炎培等编的《泰山》、周公才《游岱笔记》、张缙璜《泰山游记》、康有为《泰山青岛崂山游记》、胡君复《泰山指南》、王连儒《泰山游览志》、许兴凯《泰山游记》、以及英文版《泰山指南》等在内的泰山游记、导游读物。另外,出自乡贤之手的诗文杂文数量亦不少,如王价藩的《兵事日记》、《退轩旧闻录》、高安默《六休居士遗稿》,赵连儒辑《新儒联语录》以及耿静吾《说岳》、解放军舟山要塞区政治部编印的《泰安战斗》等文献著述,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泰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杂志期刊这种现代的文献载体也传到泰安,并一度呈现过比较繁荣的景象。按其政治倾向及其成刊内容,主要有:中共组织和进步民间团体创办的抗日反战刊物,如《三小月刊》、《蔷薇》、《寒鸦》等;一些学校和民间团体创办的学术或文学刊物,如《育中季刊》、《铁塔》等。还有国民党、日伪政权创办的政治刊物,如泰安道尹公署出版的《泰安道年刊》。由于时局混乱,多数刊物存在时间很短,有的甚至创刊一期即行停刊。
民国时期的泰安文献,品种和数量虽然不及前代,却出现了对历代泰安文献进行总结汇聚的集大成之作,这便是泰山学人王介藩、王次通父子编辑的大型地方文献总集《泰山丛书》。《泰山丛书》分四集,山经水志为甲集(十三种六十一卷),泰山学派文献书目为乙集(三种十四卷),乡贤别集卫丙集(十四种十五卷),史料杂记为丁集(十种二十卷)。王氏父子精心孤旨,历四十年方告成编,凡当时可以觅到的泰安文献资料,上至巨帙宏著,下至断章零篇,大都收录其中,在泰安文献著述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节选自《泰安历代书目提要》一书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