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研究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5&rec=22&run=13

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泰山石敢当的信仰和传说,是泰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间信仰。泰山石敢当信仰和传说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组,从2004年开始,对泰山石敢当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泰山石敢当的历史渊源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就其石敢当的含义而言,虽有种种不同说法,其本源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它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
石敢当信仰经历了由“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的发展;它的职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避邪”、“防风”等功能的转变。在镇宅石上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在唐末。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诸字。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
在明代以后,随着泰山信仰的发展,在各地石敢当的时刻中,有的加上了“泰山”二字。在传播中,“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同时存在。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石刻,如“石将军”、“石大夫”、间或还有“姜太公在此”等。清代、民国年间及当代,则以“泰山石敢当”为主。石敢当信仰,历经各代,达于今日。清代以来,在泰山周边还出现了祭祀石敢当的庙宇——“石大夫庙”,同时存在庙会——“石大夫会”,尚有利用石敢当的原型制作年画者。
在历史的演变中,石敢当的神话故事,大量存在于以泰山为中心的风物传说中,在全国及世界各地则有不同的版本。“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都是对泰山崇拜的拓展,石敢当因泰山而壮威走遍天下,泰山石敢当成为泰山驻外的和平使者。它从精神层面对炎黄子孙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它通过有形的石刻和无形的传说,把五岳独尊的泰山带到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凡是受到华人文化影响的地方就有“泰山石敢当”;是泰山“平安山”的外化,有了一块“泰山石敢当”,就等于把泰山带在了身边。
二、泰山石敢当的基本内容
泰山石敢当民间信仰是中国全民族的信仰,它的内容包括石刻与神话传说两部分。
(一)泰山石敢当民间信仰的分布 泰山石敢当信仰和传说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地。
(二)泰山石敢当的神话传说 泰山石敢当信仰从内涵上体现的是“平安”二字。是我国流传久远,影响地区广泛的典型的民俗事象。石敢当在各地的传播中,除了普遍存在的石刻以外,还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以石敢当或者以石敢当为中心的泰山风物传说为蓝本,结合本地的具体事物或者流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石敢当的故事群,在民间广为流传。清代以来,有不少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和整理了不少石敢当的传说。具有代表性的有石敢当与女娲神和黄帝的传说、石敢当与姜子牙封神的传说、石敢当是五代将军说、石敢当是古代武士说(北京版)、石敢当神医说(河北版)、石敢当大夫说(清朝记载)、石敢当镇宅避邪说(广东版)、泰山石敢当驱鬼、躯妖的几种版本、唐太宗与石敢当的传说(泰山传说)、台湾地区石敢当传说等。
三、泰山石敢当的文化遗存
石敢当信仰在各地主要以石刻和其他材料的文字刻写为传承形势,但也有地区性差异。
(一)泰山周边地区的石敢当 多为天然的泰山石,一般不加修饰。上面刻写“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挡”等;最近泰山南北均发现了石敢当的造像。(见2005年6月5日齐鲁晚报)
(二)旧衙门和寺庙的石敢当 旧时官府衙门和寺庙照壁上的“泰山石敢当”,用当地石头制作石碑,镶嵌在照壁上。
(三)豪门大户的石敢当 石刻比较高大,制作精美。如山西乔家大院的石敢当等。
(四)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的石敢当 东南沿海地区的石敢当碑刻种类较多,台湾地区和福建的石敢当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文字有“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止风止煞”,尚有在文字上搭配北斗七星,狮子剑衔等图案,皆有避邪意义。其造型大约有下列几类:1、以石敢当三字刻在石头或石碑上。2、冠上“泰山”的石敢当。3、可由太极八卦的石敢当。4、雕石狮或兽类的石敢当。5、在石头或石碑上刻“南无阿弥陀佛”的石敢当。6、兼具纳福的石敢当。7、与“符咒”结合的石敢当。8、塔形石敢当,例如澎湖东北季风最强劲地区,居民常以许多石块砌成将近十层的石塔,以止煞避邪。由于彭湖开发比台湾早且东北季风盛行。靠海生活的渔民们受天候阴晴难测的影响,使得澎湖的石敢当几乎随处可见,蔚成地方特色。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门神“吞口”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侗族、羌族、水族、白族、彝族等,将泰山石敢当与门神结合起来,在门上钉木制虎头,在虎口中书写“泰山石敢当”。
(六)泰山地区流传的皮影戏《石敢当捉鬼》 皮影戏剧目《石敢当捉鬼》是泰山皮影戏的代表剧目,以表现石敢当捉鬼厌殃,为民除害为主要内容。泰山皮影戏的传人范正安先生,现年60岁,11岁学艺,师承老艺人刘玉峰,目前掌握泰山皮影戏的独门绝技。
(七)碑碣、雕像类泰山石敢当 用锤子、錾子、刻刀等作为创作工具。
四、泰山石敢当的传承
石敢当信仰的原始形态是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它的发生发展经历了自然崇拜、人格神化和分支河流的复杂过程。
(一)泰山石敢当信仰传承的历史脉络
泰山石敢当形成的主要时空线索与功能变化有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石敢当信仰(上古—汉朝)
历经如下传播过程:灵石能抵挡一切→在宅的四隅埋石镇鬼→石敢当的石碣或石人埋于房基或砌于房屋墙壁或立于桥头要冲。
泰山石敢当信仰属于民间信仰。较早在泰山地区开始用自然石雕刻“石敢当”立于墙根、街巷、桥头、要冲,以保平安,同时在民间逐渐形成了许多版本的关于“石敢当”的风物传说。石敢当信仰与东岳大帝和泰山奶奶互载,逐渐向全国各地传播。
2、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唐朝以后)
镇宅石上首先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在唐末,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治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镇石,可见民间的镇宅风俗已扩及官衙署地。
到了唐朝以后,石敢当的功能作用发生了变异。
(1)人格化的石敢当:五代武士说→泰山娘娘之父说→石匠说→石大夫说(据山东大学李万鹏教授研究,石大夫信仰产生于明代,清初逐渐与泰山石敢当融为一体。明代万历年间的《章丘县志》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韩方》有载)。
(2)镇宅石的功能变化:镇鬼厌殃→去除疾病→防止家奴逃亡和遗失钱财→防止市买不利→制止饥荒发生→保佑宅主升官→平息家庭纠纷等。
(3)供奉仪式的变化:唐代人还发明了一种镇宅药方:“以白紫石之膏,加雄黄、朱砂、石硅,配为镇宅药。石函盛之,置中庭,以五色丝随埋之,深三尺。”还有一个埋没石函的仪式,显然又在镇宅石的基础上发生了繁琐的变异。今天在山东省泰安市石横镇二村的人家,在制作了“泰山石敢当”之后,要在夜间用鸡冠血,拌上白芷和朱砂,涂在刻字上,并谓这样泰山石敢当才有威力。正是这种供奉仪式的遗风。
3、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兴盛阶段(明末清初—民国时期)
明末清初,民间东岳崇拜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石敢当信仰进一步与泰山信仰相结合,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相结合。
(1)石敢当逐渐与泰山石崇拜融为一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全国大部分地区将“石敢当”前加上“泰山”二字,成为“泰山石敢当”。
(2)石敢当信仰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泰山石敢当与风狮文化结合→泰山石敢当与门神文化结合→泰山石敢当与风水文化的结合→泰山石敢当与其它宗教文化和地方民俗的结合。
(3)泰山石敢当信仰传播区域的扩大。国内:泰山地区→中国北方、东北、南方广大地区→台湾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国外:中国大陆→琉球→日本。中国大陆→朝鲜→韩国。中国大陆→东南亚。
(二)“泰山石敢当”在台湾的传播。 历史上,闽台一家亲。台湾的民风民俗与福建省大致相同。石敢当信仰在闽粤沿海非常盛行,而且历史久远,对此《闽中金石志》有载。“石敢当”在南方的传播中逐渐与发源于福建沿海的风狮文化结合,出现了在石狮上雕刻泰山石敢当或者石敢当,其职功能更加多样化。这种文化现象通过金门、澎湖列岛传到台湾地区。台湾民众历代把泰山石敢当看作平安的象征,称它为“无声的保镖”、“止煞祈福”万能神。反映着台湾人民祈求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三)“泰山石敢当”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根据民间文化的互释性规律,泰山石敢当信仰逐渐传播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侗族 广西三江县林溪乡程阳村寨的吊脚楼旁,立一青石,方柱状,上雕狮头,突目,凹鼻,阔口,吐舌,舌上书“泰山石敢当”。
羌族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的“九寨天堂”,有大型泰山石敢当的石刻雕像(上有狮、羊等动物的雕像)。
羌族民居的吞口神,书写“泰山石敢当”。
藏族 西藏太昭县一民居尚存有“泰山石敢当”石刻,为当年入藏清军后裔所留,至今藏胞仍把它当作镇村之宝。
土家族 据马昌仪、彭荣德、郭振华的湘西土家族梯玛文化调查报告,土家人信仰的神鬼包括“辟邪的吞口神”。吞口上刻有“泰山石敢当”。
另外,1932年版《万源县志》、《八寨县志稿》和1938年版《麻江县志》以及1921年四川《合川县志》等均载有泰山石敢当信仰的有关史料。
(四)泰山石敢当在日本等地的传播
日本的泰山石敢当信仰比较普遍,目前所知,日本的石敢当信仰是与泰山信仰同时传播的。在唐代,泰山神就以漂洋过海,东渡扶桑在日本安家落户,而今坐落在日本京都市左京区修学院关根坊町的赤山神社,就供奉着“泰山府君”造像,保存至今,仍香火不绝。
日本的石敢当碑刻的内容有:“泰山石敢当”、“石敢当”、“石干当”、“石岩当”、“石垣当”、“朋石敢当”、“石将军敢当”、“泰魁石当”、“山石敢当”等。
日本最早的泰山石敢当石刻在宫崎县,立于1689年。日本拥有泰山石敢当最多的是鹿儿岛县,共有502块。其中有一处泰山石敢当刻有中国清帝的年号—“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根据日本学者的调查统计,日本全国的石敢当雕刻遗存总共有645块。
根据台湾东吴大学文学院鹿以鹿教授的研究成果,日本石敢当信仰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过琉球传播的,即中国大陆→琉球→鹿儿岛→日本全国。
(五)泰山石敢当在东南亚等地的传播
泰山石敢当的信仰在东南亚各国也有传播。泰国首都曼谷,多处可见泰山石敢当;马来西亚槟城蛇庙外,有一座泰山石敢当的石刻。另据泰安日报社记者访问马来西亚后的报告,在马六甲众多的店铺门沿上方普遍都有“泰山石敢当神之位”的碑石。访问当地的老华侨,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那一年,开始供奉泰山石敢当神,只知道从爷爷的爷爷就开始了。这里的华裔,目前只知“泰山石敢当”,却不知泰山为何物。据考证,马六甲华人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有关。
又,据李大川《日本的石敢当信仰及其研究》(载《民俗研究》1992年2期)记载,菲律宾也有泰山石敢当。另据其他资料,新加坡、越南河内也有泰山石敢当习俗存在。
(六)泰山石敢当的传播途径(戏剧、故事、民间文学作品和石刻)
石敢当的主要传播途径除了碑刻以外,主要通过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学作品传播。在泰山地区有一种专门以演唱石敢当故事为体裁的“泰山皮影戏”,是家庭戏班,世代相传。专门在泰山庙会和石大夫庙会上演唱《泰山石敢当捉鬼》,使石敢当的故事借助民间曲艺广泛传播。目前泰安市仅有民间艺人范正安先生可以演唱这种戏曲。
五、泰山石敢当的基本特征
泰山石敢当信仰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征:
(1)有形的物质形态和口传与非物质形态相结合的文化传特征:石敢当信仰的传播是由刻写“泰山石敢当”或者“石敢当”的碑刻、石块极少量碑碣、石像等与民间口传的神话故事、传说以及戏曲等形式共同存在的。
(2)石敢当信仰的广泛性特征:石敢当信仰源自古老的灵石崇拜和影响广泛的东岳信仰。其信仰范围具有广泛性。从北方到那南方,从汉族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从大陆到港台,从国内到国外,成为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
(3)石敢当信仰的地方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特征:石敢当信仰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中,与地方文化和地方宗教相结合,使石敢当在各地都具有地方特色。同时,全国的石敢当信仰都具有文化的同源性,这就是被民间广泛接受的发源于泰山的平安文化。这一点正是石敢当信仰具有民族性的具体体现。
(4)石敢当信仰的国际性特征:石敢当信仰在历史上早就跨洋过海传到国外,至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支那地区和海外的华裔居住地都有信仰。这说明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适应性。石敢当的国际性说明它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现象。
(根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习俗”申报文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