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旅游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81&run=13

一、市政府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规划
1990年6月,市政府编制《泰安市综合国土规划》,对旅游资源开发与布局作出综合开发规划。区域景区规划:徂徕山森林公园,以森林为优势,逐步修复映佛山石刻、光化寺、中军帐及抗日战争根据地等古迹、遗址,建成融古文化遗存观光与现代森林旅游(森林浴、野营等)于一体的森林公园,既可作为泰山、泰城的辅助旅游区,又可作为职工的休养、疗养地。1997年3月,市政府编制完成《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泰安旅游规划》。5月,市政府邀请17位全国著名规划专家教授进行论证,7月,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1998年11月,经省政府批复实施。规划指导思想:依托泰安丰富的资源,以泰山、泰城为核心,以徂徕山、大汶口、大津口为内圈层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内外衔接、联系方便的旅游网络。围绕“泰山”进行开发建设,突出一个重点(以泰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及泰城为主的自然与文化旅游区)、兼顾二片(东南以徂徕山为主的自然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区等)。规划年限:1996~2010年。总体规划内容:旅游规划总体框架、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建设、旅游人口现状与预测、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旅游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与旅游线路组织、旅游接待与配套设施建设。规划范围:徂徕山作为人工育林森林公园风景区,开展森林浴、骑马、野营、狩猎等专项旅游活动。
2000年,市林业局与泰安师专地理旅游系、徂徕山林场共同编制《徂徕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2001年10月,市政府委托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编制《泰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十五”规划中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泰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泰安市委、市政府按照“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将徂徕山景区作为构筑大泰山旅游圈的重点,纳入全市旅游发展重要工作日程。经过广泛筛选、考察,最终确定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甲级资质)和同和时代旅游发展研究院(乙级资质)共同承担徂徕山旅游规划修编任务。成立由市政府副市长白玉翠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刘科学、市林业局局长宗德峰任副组长,市旅游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泰山管委会、徂徕山林场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9人旅游规划领导小组。2002年,《徂徕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完成征求意见稿,2005年1月15日和6月13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一次通过专家评审。同年12月9日,市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两个规划。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分为近期(2005~2009年)、中期(2010~2014年)、远期(2015~2020年)。
二、徂徕山旅游开发规划
修建规划 规划确定了徂徕山旅游发展的目标原则及旅游产品布局等。在此基础上,分别作了大寺景区、太平顶景区、龙湾沟景区、濯龙湾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光华寺景区、礤石峪景区、二圣宫景区及桥沟温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本着以促进资源的存续与增长为出发点,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落脚点,通讨对资源的科学利用,形成“以林兴旅、以旅兴林”的良性发展格局,将徂徕山融入全市“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的战略布局中。
规划将旅游发展定位为“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增长,扮演三个角色,形成四大产业”,即:围绕“辅佐泰山,提升泰安,建设精品目的地”的中心;抓住建设“绿色山东”、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环济南休闲,实现自然和人文资源增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增长;建设“生态涵养地、自然观光地、休闲度假地”三体合一的旅游区;形成以林业为基础、农业为补充、旅游为主线、地产为延伸的产业发展格局。
按照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注重生态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把“生态涵养地”的角色做好、做足;文化为魂的特色理念,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体现景区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实现自然和人文资源增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增长;核心带动的整体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核心区的景源优势与内在联系,塑造出景区的特色形象,增加景区综合实力;地方性理念,尊重地方自然气候、历史文化、乡土文化与生活、建筑材料与风格等;和谐发展理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兼顾的原则。
大寺综合服务区 该区域为徂徕山景区主服务中心,同时即是景区管理机构驻地。大寺区域主要建设徂徕山景区管理区、生活区、景区门区、“徂徕文化长廊”等。其中“徂徕文化长廊”集中展示徂徕山区域从远古至近代、再到现代的历史发展历程,既是体现徂徕山文脉的“博物馆”,又是游客了解徂徕山的“窗口”。
太平顶观光游憩区 该区是徂徕山休闲观光功能核心区。主要围绕太平顶,以拓展训练、速降滑道、徒步穿越、森林浴场等休闲康体活动形成一个天然的动感空间。结合旅游项目的开展,将马场作为景区的次服务中心,建设相关接待服务设施;在马场建设太平山庄,作为高级度假区;迎合自驾车旅游的兴起,在上池建设功能比较齐备的“汽车营地”,与下池的拓展训练基地互为补充,提供野营宿地、汽车旅馆等自助游服务。
两沟生态旅游区 主要是濯龙湾和龙湾这两条沟。该区域山体、岩石、沟涧、植被等自然景观突出,并且有难得的水体景观,是徂徕山区域内不可多得的生态富集地。区域旅游开发以游道为主体、以山水为主题、以观猴赏鹿为特色,开展融入自然、体验生态、科普教育为内容的生态旅游活动。
宗教文化旅游区 徂徕山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隐居文化和封禅文化,具有较好的市场吸引力,是开展宗教文化旅游的良好载体。光华寺、二圣宫和礤石峪是徂徕山人文景观集中区,集合了佛、儒、道三教文化,依托这三个区域的人文氛围和文化积淀,建设、修复包括光化禅院、徂徕书院等为载体的主题度假设施和文化养生项目,体现徂徕山隐居文化特色,同时也使徂徕山文脉得以延续和丰富。梁父山是帝王祭地之处,与泰山祭天不可分割,在梁父山上建设禅地台、图腾林,在山下建设华夏园,使之成为泰山文脉的有机组成,弘扬中华文明的窗口。
桥沟温泉度假区 桥沟温泉是徂徕山作为休闲度假目的地优良的资源依托。应充分利用好桥沟的温泉资源,把马家峪的磨山口水库所在山谷以及周边区域作为徂徕山度假地的重要功能区。该区以中等收入以上家庭型、伙伴型和会议型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建设温泉花园、度假村、会议中心和休闲运动等项目设施,在徂徕山外围形成一个具有康体、会议、娱乐功能的高档度假区。
泰良路路口区 泰良路进入景区的入口区无论从指示性、形象展示性还是引导性都不足;泰良路级别较低,仅为双向双车道;景区道路宽约10米,两者直接正交,缺少缓冲空间;交会处为民房所包围,入口狭窄,缺乏引导性;除树立一块指示牌外,缺乏其他标识,导入性差;由交会处至大寺景区的道路长约4千米,两侧地形平坦,主要为农田,缺乏对游客的引导作用,容易影响游客的心理感受。规划建立一个由环岛、广场、标识、景观大道等组成的游客导入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展现“风雅徂徕”特色主题的形象系统,共同形成徂徕山景区的入口形象区,结合入口标识设置广场,为游客留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并为游客提供临时停车及活动的空间;在泰良路南北向距离路口200米处,分别设置标识牌,为游客提供指示;在道路交会处设置标识,并设置环岛,引导泰良路车流进入景区。
控制规划 梁父山、光化寺—礤石峪—二圣宫一带为宗教文化旅游区。
梁父山 从09公路开辟通道至梁父山北侧,入口处开辟林下停车场。通道两侧树立秦汉风格的石人、石马等,营造庄严肃穆气氛。沿山势建石阶至山顶(宽约6米,长约150米)。在沿登山石阶两侧树立中国56个民族的图腾石柱,为“中华图腾林”。按照“天圆地方”原则,在梁父山山顶建设三层“禅地台”。中央放置五色岩石,象征五色土。在台四周分别开辟五小块土地,种植五谷。在“禅地台”外墙,通过石刻形式,记录历代帝王封禅盛典,雕刻自夏商周以来中华历朝版图,以及诸如“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等帝王豪言。在梁父山南侧,利用现有小水库建设“华夏园”园林。园林占地6.4公顷,寓意960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按照中国现版图和地形比例,筑土为原,聚沙为漠,掘地为海,挖渠为川,植木为林,立石为界,形成中国版图缩微景观,供山顶“禅地台”俯瞰和祭祀而用。人行系统与车行系统相对独立,沿南部的溪流建立步行系统,将光化寺、禅院和梁父山的景点联系起来,形成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在光化寺入口、光化禅院均设置停车场,在华夏园的入口处设置林下生态停车场。
光化寺 将光化寺东侧广场改造为停车场,面积1200平方米,车位40个。在路北建设景区管理机构,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为保护光化寺中的三义柏等古树名木以及壁画等文化遗存,挖掘光化寺佛教价值,迁出占用寺庙房屋的粮所和紧临光化寺的干果批发市场,按照精品化原则,对光化寺予以重建或扩建,形成两重院落,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对大悲庵、姑姑庵等古庙遗址划定范围,立碑说明,予以保护,不再重建。建亭保护“大般若经”石刻。建设光化禅院:关停、拆迁人造板场,在该区域建设光化禅院。光化禅院占地6公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为佛教园林建筑,以“禅”文化主题,集文化交流、佛教养生、经典收藏、高端接待等功能为一体。按照精品化原则建设,可设置藏经阁、禅房、佛茶社、佛音阁、养生园等功能设施。光化禅院为面向高端市场的“禅”文化主题接待设施。其吸引力,除了在建筑艺术等“硬件”上能经得起时间检验,还要在“软件”上提高内涵,例如,要有高品位的“禅”文化载体收藏,有浓厚的“禅”文化接待氛围,有丰富的“禅”文化交流活动。
礤石峪 重修及保护部分古建筑,现在修复的隐仙观、三清殿、玉皇阁等建筑,外观内容都比较粗糙。规划予以拆除,按照精品化原则重建,形成本区的主要旅游景点。道教古建筑重建按照传统的道教宫观的建筑规制,坐北朝南,中路宫观前建影壁,然后按中轴线分设山门、幡杆、钟鼓楼、灵官殿、玉皇殿、四御殿、三清殿以及吕祖阁、六逸堂等。由于泰山及岱庙已经有大宫观,因此徂徕山的道教宫观修复应遵循“小(体量)、精(致)、灵(验)”的原则。建筑材料为石木,供奉神仙应为木雕、泥塑或铜铁塑造。建筑和神像宁缺毋滥,严禁粗糙复制。对于其他仅留遗迹但无修复必要的古建筑,原则上不予重建。遗迹周围可种植草皮,突出古建残迹,并立牌铭记。礤石峪北部有“贵人峰”,风水俱佳,规划在此修建家祠,供奉碧霞元君和石敢当,其中石敢当在山下,碧霞元君在山上。建筑形式为小式建筑,可采用农家院落,古朴自然,体现其故居含义,以与泰山岱顶碧霞元君祠的大式建筑和肃穆氛围形成差异。在停车场附近的山前,利用现有建筑,建设小型接待服务设施,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保护重要文物、古树名木和重要景观林。对于礤石峪区域的历代石刻、古藤、古松等登记注册,划定保护范围。
二圣宫 对于二圣宫、六逸堂等古建遗址,划定区域予以保护,原则上不予重建,但要通过绿化等方式突出遗址景观,作好介绍说明。对于区域内重要石刻,划定区域予以保护。重造“竹溪佳景”。由于林区道路建设,原本意义上的“竹溪佳景”景观已基本消失,为保持吸引力,可采用变通方式,在该区域大面积种植竹林,尤其是溪流和水面周边,是竹林建设重点,从而以此“竹溪”代替旧“竹溪”,保障“竹溪佳景”吸引力能够持续。建设徂徕山书院。二圣宫有比较好的儒教文化和隐居文化背景,在庙子林场驻地建设“徂徕书院”。书院借用该区域丰富的水资源,以江南园林为主体建筑风格,并与二圣宫遗址、“竹溪佳景”建游道连接。由讲学、藏书和供礼三部分建筑组成,设置文昌阁、礼圣殿、藏书楼、讲书堂、茶社(餐厅)、书房(卧室)等功能设施。书院占地面积1.27公顷,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书院确定为四个功能:即高端接待、藏书、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国学”教育。书院要成为山东省收藏“国学”经典最丰富的地方。书院可采用“私塾”形式,利用泰安市的专家资源,面向泰安、济南及周边地区青少年,在周末和假期举办儒家传统课程教育,例如“四书五经”等,争取形成“徂徕山国学学校”的教育品牌。建设门区。在徂徕书院与林场道路结合处建设景区大门,利用原有建筑改造为管理用房。在徂徕书院北部建设集中停车场,占地面积660平方米,提供22车位。景区内部主要通过步行交通,并沿水库周围形成滨水环形步行道。修建石磴道连接二圣宫、六逸堂等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