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 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71&run=13

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约形成于东汉中后期,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后可以长生不老,成为神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宗教经典。道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杂而多端”著称,与之相应,它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宗派,各宗派致力于弘道深山幽林,徂徕山遂成为道教在泰山一带的弘教基地。
一、沿革
早期道教在徂徕山行迹不显。据传灵宝派祖师三国吴人葛玄即曾游于徂徕东南邃谷,世称其地“葛氏岩”。东晋建武元年(317)前后,葛玄从孙葛洪修道徂徕,徂徕山“穉川谷”、“葛家坊”,传皆得名于葛洪。后唐长兴年间,传名道陈抟曾隐徂徕,礤石峪附近传有陈抟酣睡处遗迹,并有“希夷睡处”双钩楷书刻石。
金元之际,北方三大新道派兴起,其中全真道发端于山东胶东地区。金大定九年(1169)十月,全真道第一任掌教王重阳带领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北上传道,留守山东的全真高道则以胶东半岛为中心,向山东其他地区传教。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丘处机门下全真道第四代弟子丁志年弘道徂徕,兴复徂徕葛氏岩下炼神庵,炼神庵遂成为全真道在徂徕一带的弘道祖庭。有元一代,徂徕山道教的发展主要以炼神庵为中心。同期,二圣宫和毛姑庵亦为当时著名道观。二圣宫位于乳山之下,襄溪(今湖北襄阳)道人鹿善森创,供祀老子和孔子。毛姑庵位于乳山西北,毛姑在此修行三十余年,临化留颂有“如今脱下皮囊日,拍塞虚空永自然”之语,前泰定军节度使、征行千户时宥刊石于其墓前,后世遂称其地为毛老谷。
明万历初年,汶上道士于蚖虚修真徂徕山礤石峪,创建隐仙观,是观成为清代徂徕山道教的弘道中心。
经过明代的韬光养晦,清代徂徕山道教的发展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徂徕山道教以全真道为主,其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全真岔派的传入。清康熙十二年(1673),全真岔派之一龙门派传入徂徕山蓬莱观,并迅速发展,先后传至二圣宫、卧云庵、聚泉庵、玉帝宫等宫观。二、全真岔派的创立。康熙年间,全真岔派吕祖蓬莱派在徂徕山隐仙观创立,路圆守为该派第一代弟子,之后,吕祖蓬莱派发展迅速,高道大德不但在本地弘道,而且还于雍正年间远迈东北传道。
概而言之,早期道教在徂徕山行迹不显。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全真道传入徂徕山,之后直至民国时期,全真道都是徂徕山道教的主流。全真道在徂徕山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体现在全真岔派之一吕祖蓬莱派的创建上。吕祖蓬莱派在徂徕山隐仙观创建后,由于若干原因,除祖庭之外,并未在泰山及周边产生很大影响,而清雍正年间高道大德远迈东北的传教,则奠定了东北道教的主流。
二、宫观
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斋醮祈禳等宗教活动的必备场所。宫最初指家居的房屋,观则指门两边供眺望的有一定高度的楼台式建筑。宫观合用,并专指道士修行的场所,始见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喜好神仙之术,遂听方士之言,广建宫观以候仙人。隋唐时期,随着皇室对道教的崇奉,道教宫观遍及全国。直至宋代,道教宫观的形制并未发生显著改变。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后,对宫观制度加以改革,建立了十方丛林与子孙庙。史料显示,徂徕山道教宫观主要为子孙庙。
炼神庵 在徂徕山葛仙岩下,创建无考,毁于金贞祐之兵。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全真道第四代弟子古阳子丁志年在泰安军节度使时氏父子的支持下,历经十余年,复兴炼神庵。之后,炼神庵成为全真道在徂徕一带的弘道祖庭,先后发展了通道观、神佑宫、灵阳观等下院。
竹溪庵 位于徂徕山西北麓,西临竹溪,碧水曲环,堪称徂徕胜区之首。金代党怀英因应举不得意,遂筑竹溪庵为赋诗著书之所。今庵岩壁仍存党氏书“竹溪”二字。元大德四年(1300)十月,竹溪庵主□道源及其徒刘进童重整庵宇,但未复庵宇旧基,仅落成殿廊斋舍,后得奉符尹刘公捐助,庵终告成。元皇庆二年(1313)前后,僧众于徂徕山竹溪庵故址建法云寺,后寺于明嘉靖三年(1524)迁建于许家庄,寺宇遂废。康熙年间,全真龙门派第十代弟子孙清童携徒于竹溪庵故址创玉帝宫,供奉玉皇大帝,徂徕一带信众多来集。嘉庆三年(1798),玉帝宫住持翟合才与曹庄、许家庄等二十余庄信众重修玉帝宫。同治年间,道士国元仁住持玉帝宫,时邓家庄信众屡于玉帝圣诞日建醮祈福。光绪年间,乡民张盛思、翟荣君多次栽培树木并重修殿宇。1920年,邓家庄、许家庄信众重修六逸楼、玉皇楼,住持梁宗心立碑记之。1927年,邓家庄、许家庄善信“坏者修之,倾者补之,树之缺者植之,神像之浸绽者装饰之”,再次重修六逸楼和玉皇楼。1932年,翟承恩整顿庙宇,至1933年春又与许家庄善信募集资金,植松柏、杨柳、花木等四百余株,并重新西墙。
二圣宫 又名二圣堂,位于徂徕西北麓。唐天宝间,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于此地,号“竹溪六逸”,二圣宫即六逸旧迹。元初泰安军节度使时氏父子资助道士鹿善森建,宫因供奉孔子、老子而得名。蒙古宪宗九年(1259)三月,泰定军节度使时珍以徂徕二圣观道众不能安集,遂将其青石泺祖业地尽行施与。珍卒,其子宥遵遗命行之,道人刊石纪其盛德。清同治二年(1863),鉴于二圣宫毁坏严重,菟裘孝廉卢运常、廪生冯清宇、封家庄乡饮介宾封乐山等与住持王密松重修二圣宫。后全真龙门派传入二圣宫,道人田太江联合众善士重修二圣宫,并增修九母堂、三清殿、玉帝阁及群仙楼等殿宇。
隐仙观 位于徂徕山贵人峰下礤石峪,汶上道士于蚖虚至迟创于万历二年(1574)。于氏仙去后,隐仙观成为吕祖蓬莱派的弘道祖庭。康熙十二年(1673),全真道士路圆守修真于此,蒲团面壁四十余年,人无知者。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泰安同知吴柽闻其名,捐俸契买天宝寨民田三十亩,永为香火之供。路羽化后,其徒解通儒嗣主隐仙观,后有刁徒谎称圆守弟子,意欲据隐仙观财产为己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事控于州,同知张奇逢查明真相,禀于知州,道宇复安。泰安进士、候补内阁中书赵国麟应士绅之请,为撰《徂徕山礤石峪赡田碑记》。乾隆五十二年(1713),朝城县训导赵浣创修六逸亭,住持史乐率徒刻石以记。嘉庆十六年(1811),孤掌道士张始明募缘重修隐仙观楼阁殿宇。道光十四年(1834),杨盛九、生员王又熺、监员王绳斋倡众维修隐仙观,恰逢凶年,未完而绰。道光二十一年(1841),住持梁重格、王重泰募资重修玉皇楼、三清殿、吕祖阁、山神庙、灵官庙、迎仙桥等,殿宇焕然一新。咸丰四年(1854),泰安一带善信集资重修迎仙桥、渡仙桥。同治七年(1868),隐仙观六逸堂毁于风雨。同治九年(1870),住持王重泰募资重修。
蓬莱观 位于徂徕山中军帐。康熙十三年(1674)全真龙门派道士韩太章募得程氏山场,草创三清殿,供祀三清尊神。蓬莱观创建后,在徂徕一带影响很大,信徒众多,每年二月二十五日到观建醮祈福,此举持续数年。约康熙二十八年(1689),观易为吕祖蓬莱派住持。嘉庆二十一年(1816),韩太章第八代弟子蓬莱观住持刘教山率徒与“乡人自古博运千觔之石”,修理三清殿,并增书斋数楹。道光初年,刘教山再次募资扩建蓬莱观,并将神室易草为瓦。咸丰年间,蓬莱观龙门派道士刘永主住持蓬莱观,是时程氏后人程润普恐观宇荒废,遂自担庙主,募化族人及周边善士重修殿宇。咸丰之后道观没落,道光年间上庄张荣等建醮会所施紫岩池庙产被侵,至1915年,住持道人董至芳不忍坐视,控张希盛于官获胜,并立宅地碑以详记观之四至。1920年,蓬莱观与泰山、徂徕一带佛寺道观联系密切,是年,徂徕一带善士重修蓬莱观,并新建吕祖阁一楹、灵官殿一座,置办经卷箱一套,旧县三官庙、礤石峪隐仙观、王母池、大寺、青云寺等佛寺道观前来助缘。
聚泉庵 位于徂徕山西三里药山,俗称大庵,创建无考,一直为全真龙门派住持。康熙二十年(1684)创建三官庙。光绪四年(1878)住持朱和全率徒创山神堂。
卧云庵 位于徂徕山西十里悬珠山,创建无考,康熙间有号高沙卧云者居此,因立卧云庵,祀吕仙,后庵圯。
三、道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以“杂而多端”著称,其道派亦是如此。最早的道教派别是东汉顺帝(126~144)时的五斗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168~177),出现了道教的另一道派——太平道。至东晋南北朝,道教又分化出了上清、灵宝、楼观等派别。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北方兴起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三大道派;南方则出现了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道等诸多符箓道派。在道教发展史上,伴随着外部社会环境及条件的转变,道教派别也此起彼伏,表现为一些道教宗派衰亡了,另一些宗派又兴盛了。甚至在某种条件下,若干小宗派联合成一个大宗派;在另一种条件下,一个大宗派又分化为若干小宗派。这种宗派兴衰分合的现象,伴随道教发展的始终。徂徕山道教其宗派可考者主要有全真龙门派及吕祖蓬莱派。
龙门派 全真支派之一,约创于明代,尊全真道第五代掌教丘处机为祖师,尊丘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康熙年间,龙门派传入徂徕山。之后,该派在徂徕山迅速发展,传道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玉帝宫、二圣宫、蓬莱观、聚泉庵、卧云庵等处。
康熙十二年(1673),龙门派第九代弟子韩太章云游至徂徕山中军帐,喜此胜地,遂募旧县程氏山场,草创三清殿,创建蓬莱观,至1920年,龙门派在蓬莱观共传十五代。之后,蓬莱观成为龙门派在徂徕一带的传教中心,全真龙门派则以蓬莱观为中心向四周传教。至迟在康熙二十年(1681),蓬莱观道士修道卧云庵,时至1927年,卧云庵住持仍为蓬莱观徒众。至迟康熙五十五(1716)年,蓬莱观龙门派弟子传道玉帝宫(竹溪庵),直至同治九年(1870),玉帝宫仍由龙门派道士住持。
龙门派传入二圣宫的具体时间不详,自龙门派第九代弟子田太江始,该派在二圣宫共传三代。
尽管龙门派传入聚泉庵的时间无考,但该派在聚泉庵发展迅速,度徒众多,至光绪四年(1878),共传五代。
徂徕山各宫观龙门派道众名录
-
-
吕祖蓬莱派 本派是创始于徂徕山的全真支派,创派时间至迟为康熙十二年(1673)。是年,蓬莱派第一代弟子路圆守修真于徂徕山礤石峪隐仙观。之后,路氏弟子兵分几路以隐仙观为中心四处传教,一路在徂徕山一带传教,并先后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前后传入蓬莱观,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传入三皇庙;另一路则往徂徕山以外传教,并约于嘉庆五年(1800)传入吉林玄天岭。
徂徕山各宫观吕祖蓬莱派道众名录
324
徂徕山部分寺庙僧人名录
-
四、高道
丁志年 讳志杲,道号古阳子。丁氏自幼清高不群,慨然弃俗,于青州万寿宫出家,礼丘处机门下真常子范志敦为师,学为全真。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丁志年离开万寿宫,西行弘道徂徕,在泰安州节度使时氏父子的支持下,兴复葛氏岩下炼神庵。海迷失后二年(1250),经东平府路道录司申奏全真掌教,请得圣旨,赐金襕紫服,并授和光大师之号。丁志年遂成为全真道在徂徕一地的开山祖师,他除重建炼神庵外,另携徒兴建通道观、神佑宫、灵阳观等全真宫观。丁志年度徒数百,较为著名的有卫志坚、宁志平、傅志善、胡志章、刘志永等。
鹿善森 襄溪(今湖北襄阳)人,字茂之,号栖玄子。素业儒,尤精于《易》,母以寿终老后,弃儒从道,师郭凤仙门下铁李真人。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鹿善森“来寓钜平,后改(部)徂徕,不悔入道之晚,务在力行”,立孔子、老子像于一堂,在泰定军节度使时珍资助下建二圣宫。
善森由儒入道,故其修道徂徕后,与泰安一带名士交往频繁,杜仁杰即曾为其撰《贫乐岩铭》。此外,善森凭借其儒学素养,多为同道撰写碑记,如其曾为全真道士孟浩然等撰《会仙观记》。
善森善作诗,留诗两首:
道既不行隐即宜,也须择地可栖迟。苍岩翠谷依松竹,绿树澄潭玩鹤龟。适志乐天情自足,安贫任分更何疑。竹溪却愧六君子,复恨予今生异时。
白云堆里道人家,木食草衣度岁华。菜圃丹炉闲活计,青桐黄卷恬生涯。纷纷翠袅风前柳,习习飘香雨后花。不挂市朝名与利,且赢高枕卧烟霞。
于蚖虚 祖籍汶上,至迟于明万历二年(1574)在徂徕山礤石峪下创建隐仙观。蚖虚寿八十仙去,羽化之日屡示神迹。隐仙观附近石壁有万历初年于蚖虚庙摩崖题记。
王密松 乡贯不详,有二子王鸿德、王鸿平,后弃家修道,学为全真,为吕祖蓬莱派第九代弟子。清咸丰二年(1852),王密松在众善士的邀请下重建二圣宫,历数年而道院整齐,遍植树木,殿宇也焕然一新。
韩太章 字养拙,乡籍无考,初修道终南山,后遨游名山。康熙十二年(1673)至徂徕山旧县程氏山场,喜此地形势,萌营观之念,后募程氏,程氏以地相施,韩遂“踰月构草殿于上,供三清尊像”。是观修建历时一年,开光之日,“观者接踵”。之后,韩太章在蓬莱观潜心度徒,弘扬全真道法,“春秋一衲,或盛暑严冬终日不食”,日渐道行高深,成为徂徕著名高道。
王重泰 约生于嘉庆十年(1805)至嘉庆二十年(1815)年,字舒亭,本邑员外邨人,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垂髫即修真隐仙观,师王青远。道光二十一年(1841)始,王重泰担任隐仙观住持。道光二十一年(1841),募资重修隐仙观玉皇楼、三清殿、吕祖阁、山神庙、灵官庙及迎仙桥等。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礤石峪东山栽柏树2626株。咸丰四年(1854),由于常年山水冲激,致使六逸堂之西山几至倾圮,遂创修六逸亭坚固之,继而率众重修迎仙桥及渡仙桥。同治九年(1870),又率众重修玉皇楼、六逸堂。光绪十四年(1888),王重泰羽化仙去,其一生道行高深,度徒甚众,其度化的徒弟有稽可查者主要有:王密瀛、赵密泾、王密涵、刘密湘、周密澄、贾密涛等。
王真宽 字慧海,生于光绪五年(1879)六月十二日,本邑西羊舍王兴美之孙,隐仙观道士王密涵之子。十二岁皈依隐仙观,拜周月峰为师。真宽尚俭朴,农忙时协助住持梁真常理稼穑,农闲时则教诲诸弟子学经卷、习乐器,率徒携经柜立坛设醮于四方。
真宽道行高深,度徒众多,其徒可考者有:万丹河、任丹琴、万丹屾、张丹■、钟丹首、张丹亭、万丹岭、焦丹敏、李丹杨、夏丹梅、褚丹运。